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苑焕乔 《前线》2013,(3):72-73
北京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资源相当丰富,仅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项目就有国家级44项、市级216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及促进社区和谐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文体场所开展包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各种文化活动,既可以提升社区环境的文化品位,又对居民的心理健康和文化素养产生重要影响,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2.
《实践》2020,(4)
正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原生态的文化遗存,与草原文化相生相伴,以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民间风俗、民间传统手工技能等类型,通过声音、形象、技艺、观念或心理积淀等形式,鲜活而真实地承载着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创造的草原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内蒙古自治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千百年来,各民族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创造了大量与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我区现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34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2项,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个。  相似文献   

3.
2021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准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其中我省的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临潭万人扯绳赛、甘南锅庄舞等15个项目入选。  相似文献   

4.
2021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准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其中我省的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临潭万人扯绳赛、甘南锅庄舞等15个项目入选。  相似文献   

5.
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有着特殊地理位置的泰宁县,注定要载入共和国的斗争史册。泰宁位于福建西北部,与江西省黎川县交界,一直是闽赣两省物质补给的坚强后方。1931年5月,毛泽东、朱德指挥工农红军攻陷建宁,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胜利之后,即派红三军团第六师于6月4日乘胜解放泰宁,建立了泰宁县历史上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泰宁党支部,泰宁正式列入中央苏区的版图。1932年10月,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刘伯坚率部第二次  相似文献   

6.
赵芸芸 《山西青年》2022,(1):101-103
嘉祥县属于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在儒家思想的浸润之下,该区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县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省级2项、市级16项、县级55项,孝文化、吉祥文化、儒家文化交相辉映.通过对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分类研究,了解其产生发展的文化历史原因,有助于进一步保护现存非遗项目,并发现更多亟待保护的项目.  相似文献   

7.
2021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准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其中我省的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临潭万人扯绳赛、甘南锅庄舞等15个项目入选。肃北祝赞词祝赞词是肃北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以口头形式流传下来的长诗型民间文学体裁。  相似文献   

8.
2021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准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其中我省的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临潭万人扯绳赛、甘南锅庄舞等15个项目入选。肃北祝赞词祝赞词是肃北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以口头形式流传下来的长诗型民间文学体裁。  相似文献   

9.
《实践》2018,(12)
正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敕勒川大地上,在塞上工业重镇、草原钢城包头,生活着31个民族300万各族群众,这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分布广泛、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截至目前,包头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自治区级13项,市级67项;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人,自治区级36人,市级130人。其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使当地民众受益,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人类共同的财富。文章聚焦我国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蜀绣,通过田野调查和实证分析,指出振兴蜀绣、推动失业群体居家灵活就业的机制与意义,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城乡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1.
马平 《实践》2006,(9):18-19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多样性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多样性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不应坐视它的衰落、消解与消亡,而要积极地推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2.
喻丹 《当代贵州》2006,(14):22-25
从2006年起,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被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在国务院新近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贵州共有31个项目40个保护单位,在31个省市区中名列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贵州各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特有方式、生活智慧,体现了贵州各民族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生命力和创造力,成为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稀世见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前瞻的视野与超越物质利益的情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积极热情的心胸与科学专业的精神;历史的人做历史的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导当今社会的文化回归意识与前瞻意识,是我们这一代人对人类未来构筑更美好精神家园的呼唤和贡献,是我们对民族、国家和历史应尽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江淮》2008,(5)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大量宝贵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省是文化大省,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省就有花鼓灯、徽剧、黄梅戏、庐剧、凤阳花鼓等19个项目入选。尔后,我省也公布了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0个类别83个项目,如鞭打芦花、五河民歌、卫调花鼓、华佗五禽戏、新安医学等。至此,我省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达102项之多。在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6月14日)即将到来之际,本刊再次编发几篇介绍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章(第一、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之际,本刊均己刊登过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文章),希望广大读者进一步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认识和热爱,更加关心和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4.
2012年6月9日是第七个“世界文化遗产日”,由省文化厅主办,省艺术研究院、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都文殊坊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首届‘文殊坊杯’非遗手工技艺精品邀请展”系列活动在成都文殊坊历史文化保护区成都会馆举行。目前,我省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60个,市级名录1342项,县级名录5076项。同时,我省以连续举办“中国成都同际非遗节”为抓手,使之成为聚集国内外非遗资源、促进非遗保护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四川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世界级平台与重要品牌,占领了中国非遗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5.
《实践》2019,(12)
<正>日前,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通知,公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鸿茅药酒作为传统医药大类、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鸿茅药酒配制技艺)榜上有名。早在2009年4月,鸿茅药酒酿造工艺已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11年5月,鸿茅中医药酒文化再次以传统医药类别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14年"鸿茅药酒配制技艺"以传统医药类别入选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16.
余未人 《当代贵州》2008,(14):51-51
贵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08年6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贵州共有62项101处进入,在全国较为突出。从本期起,本栏目将约请我省著名作家余未人先生对此进行系列解读,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17.
《支部生活》2006,(8):46-46
中国迎来首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公布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月10日是中国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国务院最近发出通知,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精神和有关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18.
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以保护为主,中央财政也设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但更多基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靠发展才能传承,希望国家设立一项非遗的发展专项资金。"3月7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贵州团小组会议现场,全国人大代表,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省级非遗"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中国于2006年和2008年公布了第一、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庆共有29个项目被列入。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逐一介绍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有限的笔墨,掀开历史的面纱,探寻那些经过岁月涤荡、至今仍散发人文艺术魅力的巴渝瑰宝。  相似文献   

20.
《理论与当代》2013,(12):3-I0001
<正>近日,笔者从镇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知悉,该县挖掘并申报"非遗"项目的有100余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赛龙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赛龙舟》、《镇远报京"三月三"》等9个项目。近年来,镇远县在保护和传承众多文化遗产上做了深入的调研,并初步形成了一条可持续传承之路。让"非遗"在生活中展现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些项目现在正面临消失,原因在于其生存的环境已经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