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览之窗     
从“法制”到“法治” 在法学界的思想解放进程中,引发过“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之争。表面上看来这是个概念之争,实际上这里面有着观念上的重大差别。有些人认为讲“法制”可以,因为法律制度并不妨碍人的作用。但他们不同意讲“法治”,因为“法治”就是要依法治国,他们认为这不符合我国政治体制的现实。 1996年2月,在中共中央举办的“中央领导同志法制讲座”上,主讲人原来写的讲题就是“法治国家”而非“法制国家”,只是政法部门领导人将其改为了“法制国家”。而讲课的几位学者随后将讲稿在《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时,仍坚持“法治国家”的提法。其他学者在发表文章时,也都坚持“法治”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可见,“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和“法治国家”的治国目标最终在中国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和“法治国家”治国目标确立之后,中国在实践上面临着一个“法治道路”模式的选择问题。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中国选择了一条“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模式。本文拟对中国选择“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模式的深刻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国“政府推进型”法治…  相似文献   

3.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指出:“加快建设‘法治浙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并要求“努力建设‘法治浙江’,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将建设“法治浙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法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一个基本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以前通常使用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只有一字之差。准确理解和把握“法治”和“法制”这两个词,是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十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开创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善于从历史规律的高度分析和阐释法治问题,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在阅读学习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联合编写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一书时,我们深刻感悟到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体系中闪耀着历史主动精神的光辉。  相似文献   

6.
“法治”作为当今世界各国公认的一种最佳治国方式,在法律与道德两者的关系问题上,并非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的平行关系,而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统一体。实现“法治”实际上也就达到人们所向往的“德治”。 所谓“法治”,即一个社会以法律进行的统治,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居于最高地位,是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它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要求,就是“法律必须具有一定的道德性”。 一、“法律必须具有一定的道德性”,是古今众多法治思想家们的一个共同认识 最早主张法治的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经典性地指出:法治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或原则:  相似文献   

7.
林培雄  孙存良 《前线》2013,(5):46-48
党的十八报告指出,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把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不同的层面。在构建法治国家的诸多要素中,文化要素是重要的一环,起根本性作用。法治文化的弘扬是法治国家建设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一、克服“讲德治 ,生怕削弱‘法治’的认识” ,坚持“德治”与“法治”的统一江泽民同志指出 :“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 ,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二者缺一不可 ,不可偏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既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以法治国。又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德治国。”可见 ,德和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二者辩证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德治”和“法治”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各有其特性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地位和作用,首次对领导干部提出,“要用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解决问题,治国理政”。并深刻指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努力使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报告为建设法治中国吹响了新的号角,也为人民法院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1.
孙秋菊 《奋斗》2023,(2):38-39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法治体系建设全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3万多字,“人民”二字贯穿始终。“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报告23次提到“法治”,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12.
田芝健 《唯实》2013,(4):45-48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进当代中国政党与国家政权机关互动关系的法治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廉洁政治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相似文献   

13.
郑殿兴在2007年第2期《前线》发表文章指出,要真正实践好法治理念,重要的一条是要做到依法而不“唯法”。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宋鱼水,10多年来,把判案的法庭,变成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调节器”。办案时,她首先想的不是一判了之,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求“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新形势下积极推进法治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正>中华文化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积淀着深厚的法律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法律思想,使得中华法系始终独树一帜、历久不衰,时至今日仍散发着独特的法治魅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是“第二个结合”在法治领域的具体落实,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遵循,为更好服务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6.
理论文萃     
《新长征》1999,(5)
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治“官”中国社科院法学家李步云1999年3月8日在《中国经济时报》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依法治国写进宪法意义重大,需要我们正确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依法治国属“法治”论,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既治民也治官,但根本目的、基本价值和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区分了“法制”与“法治”词义的基础上,对邓小平法制思想与法治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邓小平在关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系列论述中并未对“法制”与“法治”进行严格的区分,而是经常从表述习惯上使用。他在使用“法制”时,有时是指静态的法律制度,有时又是指动态的法治。如果我们不局限于表达形式,而是从其精神实质、从宏观着眼,邓小平法制思想的精髓或核心就是法治。对此,文章进行了论证。本文还对实行法治的意义,根据邓小平法制思想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8.
自从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正式升级为“四个全面”。“四个全面”中,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四中全会《决定》)对“全面依法治国”做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其中的第五大部分,突出强调了“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这一重要内容。一、法治社会建设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提出了“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这一治国方略是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思想的新发展,明确了正确处理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要切实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治国方略,应统一思想,增强对法治和德治的认识,牢固树立法治与德治统一、并重的观念。1.依法治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中之重。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法治”逐渐代替了“人治”,但仅此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复杂需要。因此,作者指出,当代领导干部在转变价值观、转变传统法观念的同时,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这就是完治意识、依法行政意识、依法管理意识、依法决策意识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