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年民间组织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青年群体的又一处精神家因,是青年社会参与的新兴平台,积极服务于青年的就业创业,是弱势青年群体利益维护机制的重要内容,是青年对外交往的重要途径。民间青年组织的兴起和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过程,是当代青年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的鲜明反映;给青年成长发展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积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给共青团事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机遇远大于挑战;高度关注民间青年组织的未来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其正面效应,尽量消弭其负面影响,使民间青年组织更好地为促进青年健康成长服务。  相似文献   

2.
数量大、潜力大的青年农民工是城市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培训青年农民工,提高他们的素质与能力,是社会全面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提高的现实吁求;大量受过良好培训的青年技工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提高青年农民工素养,帮扶其成为技工是个人与社会健康发展的“内需”.拉低城乡差距,推进包容性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我们要厚待、尊重农民工,必须重视、大力地培训青年农民工;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和企业大学时培训农民工的主体,在培训青年农民工上它们要积极介入和敢于担当.  相似文献   

3.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青年研究所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近年来农村青年结社活动与发展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一方面是农村社团兴起与青年参与,对农村社会经济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共青团组织在促进青年社团建设、协会建设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基层团组织的“三建”、“三抓”、“三会”措施具有实效,值得总结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条件下青年教育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条件下全方位实施青年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从改造青年世界观的目的向为青年发展服务的目的转变;从单向灌输式教育向双向互动式教育转变;从只注重共性、忽视个性的教育向统筹共性和个性教育转变;从高台灌输式教育向民主式、启迪式教育转变;从封闭式的教育向开放式的教育转变.  相似文献   

5.
苏文帅 《中国工运》2011,(10):57-57
胡锦涛总书记怀情寄语,赋予青年希望。今日社会,浮躁麻木之风盛行,信息化节奏频快,于青年而言.诱惑太多,压力太大;青年价值多元.思想多样,问题多重,若不重视.实在堪忧。外在关注关心且为必要.而内在修身治心是为关键。自为青年.吾与同龄身处相同环境,也时有困惑.时有迷茫;可静心想来,今比昔日.已是美好。涂鸦十戒之说,唯有警醒自己与青年之意。  相似文献   

6.
青年“流行语”与社会变革和文化潮流密切相关,是一种动态的语言现象。青年“流行语”彰显出青年的社会文化心态,是青年文化符号的表征、青年文化时尚的昭示、青年文化心理的折射,反映着青年文化变迁事实及其未来走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7.
经济转型与青年创业就业——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伴随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转型,东莞市青年创业就业状况发生很大变化。青年就业意愿普遍提高,青年学历、能力普遍提高,而择业意向与社会需求的偏离,择业意向与理想实现路径的偏离。青年创业呈现多元发展的特征。从创业者构成来看,包括社区青年创业、农村青年创业、务工青年创业、大学毕业生创业和青年人才创业;从创业领域来看,有农业产业、制造业、服务业和科技产业创业;从创业层次来看,有白手起家创业、小本经营创业、二代接班创业、产业升级创业等多层次。东莞青年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创业存在不同的问题,需要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8.
以青年志愿者为调查对象,以编制《志愿者需要问卷》的形式探析青年志愿者的需求特征,研究不同年龄、学历以及经济收入等条件下的需求差异。其基本结论是:青年志愿者的需要状况,整体呈现较低层次的生存性需要与较高层次的发展性需要的两极分化特征;追求理解尊重是全体志愿者的首位需要;青年志愿者较中老年志愿者和高学历较低学历、高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青年的特殊本质属性是“急剧变化”的自然性,“逐步完善”的实践性,“日益成熟”的社会性三者的有机统一。鉴于青年的本质属性,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青年,理解青年,关心青年,包容青年,尊重与应对青年突变的自然性;增强青年的实践自主意识,培养青年的实践探索精神,开发青年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励并促进青年实践性的逐步完善;培养青年角色能力,帮助青年确立理性生活目标,学习生产生活技能,掌握社会规范,引导与推动青年社会性的日益成熟,促进青年平稳地过渡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志愿服务与青年人的时尚文化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日益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紧密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并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志愿服务越来越转向一种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受到青年人喜爱的文化传统、时尚文化及其中的符号元素也不断被志愿服务体系吸收。分析了志愿服务与青年时尚之间的内在联结机制,展示了我国志愿服务与青年时尚结合的实践现象,阐述了志愿服务与青年时尚文化之间的上述作用关系,并尝试探讨如何运用二者之间存在的交互作用机制促进青年志愿者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就如何在共青团青年志愿者工作中“以志愿服务引领青年时尚,用时尚文化吸引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社区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程度提高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四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针对广州社区现状、广州青年的特点及青年与社区的互动关系,本文提出要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服务为主要领域,引导青年参与到社区发展中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据实际调查的资料,分析广东省南海市采取以加速农村信息化建设带动产业更新、经济发展的“超越式”思路对青年成长与团工作变革的影响,提出新的对策建议。“超越式”发展体现在农村信息产业兴起、高新科技产业兴旺、传统行业的新项目出现、传统项目的新技术应用等,使得农村青年的成长环境、背景发生很大变化。农村团组织为“超越式”发展作贡献的建议主要有:农村团建多样化,为增强基层活力作探索;配合信息化建设,加快实现农村青年素质转变;参与经营管理活动,发挥青年积极性与潜能;开展义工服务,稳定人心与稳定社会;将农村团工作纳入党政工作考核系列。  相似文献   

13.
青年职业院校的学报在担负着普通高职院校学报重任的同时,更应该坚持“以青年为本”的理念,突出青年院校发展特点,紧抓办刊特色,创新办刊理念和办刊方式,打造特色栏目,树立学报品牌。  相似文献   

14.
从学理上看,青年的先天优势及特点与志愿服务要求相吻合,使得青年成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志愿服务作为青年乐于参与的实践活动,为提升青年责任担当能力提供了广泛路径,所以青年应将志愿服务内化为自身责任或一种生活方式。从实践来看,青年一方面主动承担着关爱他人、提升自我及推进国家与世界发展的责任;另一方面,青年的志愿服务理念存在一定偏差、青年志愿者动机多样但内生型动机缺乏、青年参与零星且缺乏可持续性,这些问题制约着志愿服务与青年的发展。因此,青年要进一步明确自身使命与责任;加强学习,端正志愿服务动机;结合所长精准对接服务,探索"服务学习"新模式,引领社会生活新方式。  相似文献   

15.
调查显示,符合中国国情的婚恋道德现在北大荒青年中仍占主导地位。婚姻、家庭幸福成为青年人生幸福的重要指数;对未婚同居、婚外恋、离婚等行为认可宽容度提高,谈恋爱更加开放、更会表达;女性择偶标准提升,现实需要成择偶“潜规则”;青年对婚姻越来越缺乏安全感。  相似文献   

16.
创新办学模式是当前我国青年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破解的难题。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突出区位优势,创新合作办学模式;突出资源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育人优势,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这些探索对于促进我国青年高职院校的办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家庭义务感作为一种心理文化结构,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采用《家庭义务感态度测量》问卷对303名青年大学生的家庭义务感基本现状和发展特点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被试的家庭义务感整体水平较高;(2)其发展状况是不均衡的。具体来说,青年大学生在“当前对家庭的支持”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当前对于家人的支持和帮助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生源的户籍差异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3个维度的得分上都显著高于城市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8.
价值是一个关系性范畴。价值世界指事实世界对人主体需求的符合、满足、适应状态。认识价值的维度、层次、结构可以借之反观和审视当代青年的价值世界。当代青年价值缺失感正是审视他们人生价值的结果,传达了青年一种潜在身份认同信息,反映了当代青年现世存在的特征,表现了青年价值观的嬗变和冲突。价值世界的危机甚至颠覆,则威胁着人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直接关系着人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9.
青年文化:青年社会化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文化,作为在青年中流行、并对青年产生重大影响的因子,是青年社会化的主要执行者。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文化又使青年社会化出现了新特点,蕴含着当今青年社会化的二重性。因此,积极加强青年文化建设,对青年社会化的顺利实现乃至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对我国公民意识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国公民意识的内涵应包括主体意识、权利和义务意识及责任意识。青年农民工公民意识增强,但是却存在着主体意识不强、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发展不平衡、责任意识淡漠等现象。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塑造青年农民工的公民意识,提高他们的公民能力,保障他们个人发展的同时,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定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