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5,(4)
本文以社会生态系统和社会身份认同理论为研究视角,通过对服务于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社会组织的调查和研究,以苏州爱心小屋1为例,从儿童、家庭和社区三个方面阐述社工机构在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的积极作用,并分析了社会组织参与流动儿童城市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改进建议,以期为社会组织参与改善流动儿童社会处境和再发展状况、促进社会融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20,(1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城镇化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动到城市,跟随父母而来的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问题比较突出。本文以南宁市江南区L社区的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介入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的实践,并分析小组工作方法在流动儿童城市融入服务过程中的成效以及不足。本次实践的结果总体达到目标,对流动儿童活动之后的家长回访发现,这些儿童的城市融入成效明显,但在实践之后的反思中也发现其中有待提升和改进之处,本次的实践反思经验以期能对广大社会工作者有效推动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流动儿童是指跟随父母离开户籍所在地,流动到其他城市的未成年儿童。流动儿童的学习困境主要来自流动儿童自身,家庭及父母,学校、老师及同伴。因此,要解决好流动儿童的学习问题,必须从政府、社会、学校及家庭四个层面来进行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4.
基于北京、广州、成都三个城市的调查数据,本文检验了既有的移民融入理论在解释中国流动儿童城市融入上的适用性.通过引入地区、制度(户口)、市民包容度以及流动儿童个体流动情况等总共8个自变量,对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做累积logistic回归.研究结果发现.地区、制度和市民的社会包容(反之即社会排斥)对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具有显著的影响.此外,流动儿童在城市呆的时间越长,则越倾向融入城市,而其他个体性变量对儿童的城市融入不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流动儿童融入城市日益迫切,政府应努力在制度、政策上帮助流动儿童融入城市,而当地市民也应对流动人口保持更为包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丁璐 《学理论》2013,(7):78-81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使得原本生活在农村的儿童随父母进城成为了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融入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不同原因的障碍与困难,出现了许多社会融入困境,在分析社会融入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社会工作角度阐述了对此类问题的解决对策构想。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10)
以社区服务为导向的社区工作课程设计试图解决理论、实践两大领域中认知契合、内容契合、时间契合、方法衔接的四个要点问题,通过社区服务活动的策划与实施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实现社会服务意识形成、社区工作理论知识深化和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提升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采用合作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反思性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实施路径,并从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应用四个层面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流动青少年犯罪是青少年犯罪的主体,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开展流动青少年犯罪预防研究意义重大。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基线调查数据,以初中一年级(7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流动青少年和本地青少年的社会联结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流动青少年在依恋和信念两个层面的得分显著低于本地青少年,而二者在承诺和参与两个层面则无明显差异。基于此,从社会工作服务的角度提出预防流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8.
寇政璇 《学理论》2014,(6):51-5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流动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穆斯林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也不断增加。在城市中,穆斯林流动儿童和汉族儿童相比,在民族文化、课业学习以及家庭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穆斯林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整个家庭在城市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主要从社会教育融入的视角分析穆斯林流动儿童教育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法、无结构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获得第一手资料,从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四个角度分析现阶段穆斯林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迈进,少数民族人员大量涌入城市,其城市社区生活的融入问题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以江门市蓬江区杜阮社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小型座谈会等方法,对该区域内的少数民族融入问题进行系统的田野调查,分析这一群体社区融入状况、影响其社区融入的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26)
农民工子女是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新群体,由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社区居民的污名化和排斥、社会支持网络的缺位与乏力等,农民工子女不良的社会规范行为问题容易出现和凸显,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又会影响他们的社区适应和社区融入。此研究以在某城中村的实践经历为基础,从能力建设、心理调适、社会支持三个维度的综合发展策略介入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规范行为问题,社工在能力建设中发掘促进农民工子女行为改变的积极因素,在心理调适中强化他们改变的愿望和意识,在社会支持中巩固他们改变了的效果。这能增强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及自信心,顺利地融入社区,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伊刚  吕天驰 《学理论》2013,(15):50-52
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在于农民的市民化,而农民市民化的核心则在于良好的社会融入。结合社会融入理论的分析以及对苏州市集中居住社区居民的实地访谈,笔者认为当前苏州失地农民在社会融入方面尤其是文化融入层面存在一些问题,必须从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三个层面上进行管理与服务创新,增强居民的社会认同感,实现失地农民真正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现实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成为社会学研究的热点。回顾2013年,学界围绕社会结构与阶层流动,新型城镇化、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生态社会学等热点问题,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展开深度研究,产生一些有影响的理论成果,从而彰显了社会学研究社会、建设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流动儿童问题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追溯国内学界关于流动儿童研究的源流,重点评析了社会学研究的若干特征,尤其是"反学校文化"研究的得失。在此基础上,倡导一种积极的流动儿童群体文化研究范式,强调文化生产的核心位置,探究文化自主性的根源,关联文化生产与社会结构,最终尝试从文化生产出发解释中国社会结构形成与社会发展的秘密。这种新的研究范式有望拓展流动儿童问题研究的新视角和新领域。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现实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成为社会学研究的热点。回顾2013年,学界围绕社会结构与阶层流动,新型城镇化、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生态社会学等热点问题,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展开深度研究,产生一些有影响的理论成果,从而彰显了社会学研究社会、建设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北京市一所打工子弟学校为个案,运用质的研究方法,从心理层面研究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性问题,具体包括价值观、社会生活适应和学习适应.得出结论流动儿童在城市只能是局部的适应,如何从政策入手,切实解决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从而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城市适应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当前,非体制性因素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阻碍凸显,社区成为农民工超越户籍等制度壁垒融入城市的前提和基础。但已有文献尚未摆脱"制度决定论"的宏观研究,较少触及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中观实践层面。本文通过对杭州市722位农民工社区融入现状的实证调研,从农民工和社区居民的双向维度考察了两大群体的群际关系,分析了当前农民工与城市社区的互动类型及其特征。研究发现,随着农民工经济融入能力的提升和城市认同感的增强,社区排斥现象进一步凸显,整体社区融入状况不容乐观。分析表明,当前推进农民工城市融入除了求助于政府主导和制度引导外,还有赖于从社区支持的角度去寻求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7.
社会学干预介入城乡社区治理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使命,其中1920年代开展的旨在提升镇村治理水平的“清河实验”在社会学界影响深远。2014年,清华大学等机构学者启动了“新清河实验”以探索转型时我国不同社区类型的治理模式。以“新清河实验”的实验地点之一W社区治理为例,从治理主体、治理方式、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进行社会学干预理论框架设计,展示社会学干预推动老旧社区治理的过程及实现路径,以期优化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塑新型社区关系。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融入城市既是城镇化推进的动力,同时也是城镇化的最终目的。而现阶段城乡隔离二元社会体制的"社会屏蔽"机制与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入城市过程的"社会性防御"策略的双重作用,导致了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城市居民相互隔离,形成了"一座城市、两个生活圈子"的现象,进而在城市中形成了"二元社区"。因此有必要在引导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以社区这一"共存空间"为依托,开展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的"社区行动",进而引导其在"共建共享"的社区文化中实现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19.
袁秉达 《党政论坛》2001,(11):46-47
我 国早在30年代 ,就有一批社会学专家致力于中国社区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建国以后 ,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 ,社区理论与实践进展不大。1978年以后 ,社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拔乱反正、正本清源 ,为恢复社会学和社区研究创造了比较宽松的环境。1978年以来 ,党中央关于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以及“分三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为我国新时期的社区研究和社区发展 ,形成了积极的政策导向。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社会学的角度,应用质性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从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多层面分析流动儿童辍学的原因。文章认为厌学而并非经济贫困是造成低收入流动人口子女辍学的最主要原因。研究还发现,导致流动儿童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从多元视角出发探讨解决对策。文章从专业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建议,倡导以提高学习兴趣为中心,开展多元化的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