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了“大庆人的故事”,我们又将谱写着社会主义大工业辉煌篇章的“吉化人”介绍给广大读者。《吉化人》专栏着力反映的,是吉化人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是吉化人的精神风貌。从中人们会领略到凝聚着吉化人理想追求的吉化精神,进一步体味到吉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真谛。让更多的人了解吉化,让“以人为本”的思想启发更多的人,这是我们开辟《吉化人》专栏的主旨。  相似文献   

2.
北风呼啸,细雨蒙蒙,腊月里遇上这种倒楣天更觉寒气逼人。一天傍晚,厂区路上几乎见不到行人了,可是在通往罗金圹村的大道上,却有一个人不畏严寒,顶风冒雨在赶路,看样子他肯定有急事要办。这人就是江南机器厂三事业部三车间七班的朱班长。近几天,事业部正在研究理顺职工工资的方案。朱师傅听人说,百分之一的人晋一级半工资的名额没有他的份,心里窝着火,正是为这事来找事业部姜部长的。朱师傅性格直爽,不爱多说话,加上对理顺工资有想法,心情不痛快,推开姜部长家的门,没有打招呼,绷着个脸,当头给了姜部长一闷棍:“我这个班长不当了。”这使姜部长感到突然,问“老朱,你为啥不当班长了呀。”“为啥,就为晋不了一级半工资。去年百分之三的人晋一级工资,我们车间八个班,六个班有人  相似文献   

3.
吃风探源     
《瞭望》1995,(29)
公款吃喝是个老话题了,毫无新意。值得探讨的是,为何屡禁不止? 我们能把旧社会翻个底朝天,打下960万平方公里人民天下,就管不住一个嘴?岂非咄咄怪事。 据说,吃喝之风刹不住,那原因之一是有一套不吃不喝“不可”的理论或者说法。简单点说,就是不吃不喝办不成事——买卖谈不成、事情办不了,“影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嘛”。这帽子够大。你看,吃喝竟关系经济建设中心大事,哪能刹车!于是督察人手软,不满意的人结舌,只好睁一眼闭一眼了。 果真如此吗?否!从来没听说哪个国家吃出“速度”、吃出“富裕”,倒是相反,“穷吃”、“吃穷”败坏经济的事可以举出许多。 改革开放以来,八方来客,人际交往的事确实多了,作为交际的一种形式——宴请,在有些时候,对有些客人是必要的,是一种礼仪。既然是一  相似文献   

4.
对号莫入座     
我在一家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杂文,没想到居然有人对号入座。有位朋友对我说:“你那篇杂文一看就知道,写的是我们单位张××。”还有的同事对我说:“你那篇杂文写的就是我们单位李××。”有位诤友打电话提醒我:“你要当心,我们单位×××看了你写的那篇杂文很恼火,说你写的是他,侵犯他的名誉权,准备找你打官司!”我真感到莫名其妙,哭笑不得,一篇文章怎么有这么多人来对号入座呢?再一想,这也许是智极生蠢,心中有鬼的人是神经过敏,疑神疑鬼,这也不奇怪。一个座位,让谁坐呢?这倒把我难住了。当初我写那篇文章并未想到这些,这是节外生枝,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杂文这东西,有人爱,有人怕,也有人恨;杂文作者也如此。杂文被人公认是匕首、投枪、银针,就必然要刺  相似文献   

5.
到日本不久,我便发现在注重礼仪的日本人之间没有相互敬烟的习惯。在与日本人谈话时,常遇到对方轻声问道:“我能吸支烟吗?”在我说没关系后,他才取出香烟点燃,吸上几口便掐灭。近年来日本社会上发起的“嫌烟”运动使人们懂得,请别人吸烟和随便在别人面前吸烟都不是好事。的确,如果你不吸烟,当别人在你身旁喷云吐雾,呛人的青烟在你面前缭绕,或者室内烟雾腾腾、一片朦胧时,你一定是不会愉快的。所以,吸烟者随便吸烟,污染大家共有的空气,不吸烟者理当有厌恶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1993年底的一天,西藏日喀则的一座寺庙里,香烟缭绕,前来朝拜的人络绎不绝.西藏自治区政府一名工作人员到寺里参观,看到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也在拜佛,好奇地问道:“小弟弟,你求什么?妈妈病了?”他知道,人们来拜佛,一般是求神保佑家人今生平安健康、来世不坠地狱.男孩摇摇头.“爸爸病了?”男孩又摇摇头.“你究竟求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针对部分领导干部不习惯在监督环境工作的情况,一位负责同志最近强调说,领导干部由于手中或多或少有一定权力,所到之处,人们在“高看一眼”的同时,往往会“多看一眼”,甚至以挑剔的眼神“细看一眼”,因此必须有做人的底气、做事的硬气、做官的正气,养成在监督下工作和生活的习惯,耐得住“多看”,经得起“细看”。  相似文献   

8.
挂羊头卖狗肉的“咖啡屋”就象一场雨水催发了大森林中的遍地野蘑菇一样,今年3月以后,沈阳平地间呼拉拉办起了500多家咖啡屋。大街上、小巷里、闹市区、城郊边,你随便看一眼就能望见一两个。密集的地方,比如辽宁宾馆后身那条百十米的小街面上,咖啡屋鳞次栉比,足足有十几家之多。  相似文献   

9.
由于我从事于编辑出版行业,再加上个人的爱好,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养成了一种“随便翻翻”的习惯。“随便翻翻”,当然读得不精、不细,但碰到爱读的书,却是手不释卷,必待读毕而后快的。今年我最爱读的一本书,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季羡林散文集》。  相似文献   

10.
我是吉化一名普通的团干部。入厂前,我曾经这样设计过自己的人生:大学——工程师,或者……没有想到,我会来到吉化,成为一名“昼夜难分”的倒班工人。但正是吉化使我的人生有了新的转折。技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吉化化肥厂。第一天进厂参观,看到了绿树环抱的厂房和整齐排列的设备管廊,能在这样一座现代化的大企业里工作,我那颗失落的心得到了一些安慰。但当我来到联碱车间后,映入我眼帘的却是两栋灰褐色的建筑物,由于腐蚀严重,厂房破旧不堪,设备锈迹斑斑。难道我就要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吗?我心灰意冷,理想、信  相似文献   

11.
《理论视野》2008,(11):64-64
2008年10月26日,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去看谢晋最后一眼的人们有上万之众,可以用“壮观”来形容。  相似文献   

12.
有人称武汉市的江汉路是“小香港”,还有人将它比作上海的南京路。两年前,武汉人在介绍本地风光时,总是说:“请到东湖看看风景,到归元寺数数罗汉”。如今,武汉人却向外地人说:“请你去逛逛江汉路吧!” 初春时节,我们迎着和煦的微风漫步在市中心的江汉路上。两年前这里店铺稀少,行人冷落。现在,这里的商店一个挨着一个,一眼望不到头。商店的店堂、橱窗整修一新,解放前遗留下来的封闭式的门面都改成了敞开的门面,原有的灰黑水泥墙  相似文献   

13.
薛涌 《瞭望》1989,(49)
绘画从表面上看很容易欣赏,特别是一些写实作品,似乎一看就懂,而且还可以如此这般评论一番,如画得象不象等;但真正的伟大作品,即使是非常写实的,也是不容你“一目了然”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几百年来一直让人们神魂颠倒,总觉得那神秘的微笑让人琢磨不透,甚至据传有人为此而自杀!可见,大作品“一目”无法“了然”。中国人说“读画”就是指看画要慢慢地、反复地看,象读书一样读出其中的深义。更有些作品、你读也读不明白。  相似文献   

14.
《侨园》2014,(9):39-39
在很久很久以前,母亲抱着儿时的我坐在阳台上,等着父亲回家,母亲看着太阳升起的地方,眼神中带着一丝丝不知为何的忧愁,我问母亲:“你在看什么?”母亲回望我一眼,然后又望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唇齿之间吐出一个宇:“家。”我满脸疑惑:“家不就是这吗?”“不,”母亲摇摇头,指向远方:“家在比那里还遥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去年5月下旬,鞍钢第三炼钢厂原料车间七号皮带操纵室的墙壁上,写着这样几条标语,“红烟,白尘,这是我们工作的地方!”“睡觉有人抓,环境无人管”……”几条充满怨气的标语,在这200多人的车间里引起哗然。“谁写的,这回可够喝一壶的。”有人说。职工们众目睽睽,拭目以看领导的态度。车间有的领导主张,对这件事要认真追查,严肃处理。党总支书记张德泽说:“从写标语的不同笔迹来看,此事不是一个人所为,它反映了一部分人的思想情绪。如果追查处理,势必增加群众的逆反心理。再说,皮带班的作业环境,高  相似文献   

16.
鱼钩和鱼     
小鱼 《党政论坛》2010,(18):8-9
钓鱼钩阴险地伸到了水下,见多识广的鲫鱼一眼就看穿了钓鱼钩的鬼把戏。它厉声说道:“你这坏蛋,以为人家不知道你的鬼把戏?你不就是想用那点好处引诱我们上钩吗?别在这里白费力气了,快滚!没人上你的当!”  相似文献   

17.
如今,年工业总产值30多亿,实现利税10多亿的吉化,在人们的眼里是一个“财大气租”的工业大户了。可您知道古化尽人皆知的“麻袋毛精神”吗? 一提起“麻袋毛精神”,吉化人首先就会想起李云山。正是李云山这位普通的老工人,在麻袋毛上发现了金子,开掘出吉化人巨大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我已调到党委办公室工作,但是回忆起两年前党支部书记对我的“激将法”,恍如昨日。那是前年七月份,进厂才三年的我波车间任命为小波瓦生产线的班长,成为全厂生产第一线最年轻的班长。半年很快过去了,我接到年报表后傻眼了,产量、质量被其它班组拉下一大截。冷言、挖苦向我袭来,撒职、罢免的呼声不绝于耳,涉世未深的我吓懵了。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车间党支部李书记和陈副主任敲开了我的家门。刚一落座,李书记就开门见山地说:“听说你要撂担子,是  相似文献   

19.
这事发生在海军航空兵某场站警卫连。一天,几位即将复员离队的老战士找连长说:“坐卡车去车站太冷,借给我们每人一件大衣挡挡风。”连长随口说:“谁保证把大衣收还啊。”有位老战士认为连长是在怀疑他们要把大衣带走,火气顿时上来了,他大声责问:“我们这些人,不值一件大衣钱,跟你干了四、五年,你竟然这样看我们。”经他这么一说,其他战士也来火了,有的甚至叫骂起来。连长则批评战士胡搅蛮缠,双方唇枪舌箭,各不相让,“战火”顿起。正在这时,闻声赶来的章指导员问清原由后心平气和地说:“咱们一家人怎么说起两家话来啦。今天西北风呼呼吹,坐卡车确实需要大衣挡挡风。连长也不是说不借给大衣,而是怕没有人负责。这样吧;这件事  相似文献   

20.
3524厂党委书记宋福春刚一到任,厂里就出了一条头号新闻:一名车间工人为住房问题在厂区贴了大字报,说宋福春办事不公,是个女糊涂官,还扬言要到她家闹事。有的好心人告诉宋福春,此人是有名的“刺头”,劝她提防着点。这天,“刺头”真的带着老婆孩子到老宋家来了,手里拎着条米袋,进门就闹:“我们没房住,没饭吃,官大人可怜可怜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