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牦牛脑包虫病,是由多头绦虫幼虫多头蚴寄生于牦牛脑内所致。在我县昌台牧区,本病对幼龄牦牛的危害严重而突出。我们在本病诊疗方面作了探讨性改进,效果较好。共手术治疗牦牛脑包虫91头,治愈87头,治愈率达95.6%,现报告如下: (一)诊断 1.发病托牛年龄:4月龄1头(占病牛总数的1.1%),6~8月龄5头(占5.5%),8~12月龄37头(占40.6%),1~1.5岁35头(占38.5%),1.5~2岁10头(占10.9%),2~4岁3头(占3.3%)。可见,1岁左右牦牛易感,发病率达79.1%。 2.发病症状:  相似文献   

2.
笔者对本场1978~1983年来,奶牛生产瘫痪的发病情况资料汇总分析如后。 (一)发病情况 1978~1983年6年来各年奶牛生产瘫痪的发病率分别为:0.19%(1/516)、0.99%(5/507)、4.2%(24/570)、4.9%(28/576)、1.9%(11/566)、1.0%(7/692)。从饲料配方看,1980年、1981年饲料配方不严密,可靠性差;1982年配方中Ca:P为1.8:1,1983年配方中Ca:P为2.3:1。可见,本病的发病率与钙、磷比例关系密切。 (二)发病牛的年龄分布 76头生产瘫痪牛的年龄分布为:2岁者4头,3岁者4头,4岁者3头,5岁者1头,6岁者5头,7岁者6头,8岁者11头,9岁者9头,10岁者6头,11岁者8头,12岁者4头,13岁者5头,14岁者6头,15岁者4头。从统计结果看,7~11岁牛的发病率较高,该年龄区段正置奶牛产奶最高的时候,因此本病的发生与年龄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1983年11月~1984年6月,在贵州省镇宁县内,发现一种呈地方性流行的牛马皮肤病,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多方诊断,为牛马皮肤真菌病。 (一)流行情况 对镇宁县5个区,9个公社,29个生产队的827头家畜进行了抽样调查。城关区水椆木寨发病严重,黄牛发病率为52.63%(其中2岁以下黄牛发病率为90.9%);2岁以下的马发病3匹,发病率为12.5%;其他家畜未见发病。经调查发病数与年龄呈负相关,1日龄~6月龄发病18头(匹),7月龄~12月龄的发病9头(匹),13月龄~18月龄发病6头(匹),19月龄~24月龄发病4头(匹),25月龄以上发病3头(匹)。本病以接触感染为主,有明显的季节性,1~4月份发病率较高。该地区以舍饲为主,厩舍多潮湿,易于真菌繁殖。  相似文献   

4.
酵面是在面粉中加入酵子,经25~37℃发酵后,加工食品的面团,对牛适口性很强,牛食入过多,会引起中毒死亡。1984~1987年,笔者在临床上共遇牛酵面中毒11例,其中6例治愈,5例死亡。 (一)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 所见11例酵面中毒牛,母牛9头(孕牛6头),公牛2头;  相似文献   

5.
生产瘫痪又称乳热症,或称产后瘫痪,是产后1~3天的母畜突然发生的急性低血钙症,临床上以昏迷和瘫痪为特征。主要发生于高产乳牛,其次是犏牛和乳羊,偶可见于绵羊和母猪。水牛发生本病则少见。现将收治的8例水牛生产瘫痪的临床资料综合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1.发病年龄:8例中,4岁1例,4.5岁1例,5岁2例,7岁2例,8岁2例。 2.胎次:第2胎2例,第3胎4例,第4胎2例。 3.发病时间:产后24小时内发病的2例,24~48小时4例,48~60小时2例,最快的只有16小时。 4.发病季节:7月1例,8月5例,9月2例。 5.牛犊情况:所产8头牛犊,全部都是公犊,发育良好,健康活泼,吮乳力强,诊疗其母时(即产后60小时以内),犊的体重是34~42.5公斤,比当地初生水牛犊平均体重增重20~25%。  相似文献   

6.
对我场15年间(1969年1月~1983年12日)的绵羊病史资料做了整理分析,基本摸清了绵羊肠套叠的发生动态和发病原因。并认为早期手术是目前治疗本病唯一切实有效的措施。 (一)发病情况 自1969年以来,本场所饲养的5个品种羊群中,共发生肠套叠132例,发病率0.35%,死亡68头,致死率51.52%。分析发现本病的发生具有下述几个特点: 1.与季节的关系:绵羊肠套叠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以冬季(11月~次年1月)发病为最高(57例,占发病总头数的43.18%),春季(2~4月)次之(40例,占30.30%),其次为夏季(5~7月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永川和宜宾地区60日龄内的哺乳小水牛,散发一种以拉白粪或灰白色粪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当地群众称为“犊白痢”。用粪便镜检证实为犊牛新蛔虫病,1980年以来我们用病牛粪镜检101例,现报告如下。 (一)流行资料 发生地区处于四川中南部丘陵地带,雨量充沛,水牛以青草或干稻草为主要饲料,多以圈养为主。圈舍内常有粪尿蓄积。本病无季节性,不分公母均可罹病,发病犊牛最小者16日龄,最大者56日龄。其中20日龄内发病7头,占发病犊牛的6.93%;20~30日龄发病40头,占39.6%;30~40日龄发病35头,占34.6%;40~50日龄发病16头,占15.8%;50~56日龄发病3头,占3%。在发病犊牛中20~40日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1972年10月至1980年2月止将近8年中,共有水牛难产住院病例15例,约占同期水牛产科病例29%。 (一)发病情况 15例中,内有2岁、10岁及14岁者各1例,5岁和8岁者各2例,7岁和4岁者各4例。难产前有耕田史者11例,有打伤和早配史者各1例,原因不明者1例。在难产类型中,髋关节屈曲、飞节屈曲和胎头下弯各1例,胎儿过大2例,腕关节屈曲和头颈侧弯各3例,羊水过少者4例。 (二)症状 一般随发病时间长短,难产类型,严重程度,病畜体况及是否助产和处理方法而不同。  相似文献   

9.
仔猪白痢的发病诱因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简阳某国营养猪场仔猪白痢病严重流行,常年发病率达60~80%,死亡率在20~50%之间。笔者选定该场的358窝2894头仔猪进行了观察,其中发生白痢病的有302窝1952头(发病率为67.45%)。现根据其发病情况,对仔猪白痢病的发病诱因和防治方法探讨如下: (一)发病诱因 1.气候因素:据三年的观察,日温差骤然下降5℃以上、相对湿度增加10~20%以上,又遇大风大雨,本病可增加1~8倍。据对2317头次病例统计,晚上发病的1744头次,占75.27%,较白天多50.54%。  相似文献   

10.
1963年以来,崇安县的水牛发生以高热稽留和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作者于1981~1986年对该县5个乡44个村374头牛(水牛323头,黄牛51头)作了调查。其中水牛发病54头,其发病率为16.71%,而黄牛未见发病。从20例发病水牛血片中共捡出虫体1787个,单梨形虫体占37.21%,双梨形虫体占35.03%,椭圆形虫体占16.73%,环形虫体占7.67%,圆形虫体占1.34%,变形虫体占2.01%。梨形虫体平均长度为1.98μm,均短于红细胞半径(2.76μm)。具有一团染色质。红细胞染虫数1~4个。病原经鉴定为牛巴贝斯焦虫Babesia bovis(Babes,1888)。  相似文献   

11.
创伤性心包炎系金属异物刺伤心包引起的一种常发病。为探讨其发病规律和诊断要点,特对本院收治的20例水牛创伤性心包炎,就诊断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发病简况 在20例病牛中,雄性12头,雌性8头;2~4岁的8头,5~10岁的11头,18岁的1头。所有的病牛系放牧。 (二)临床症状 患牛精神沉郁,体况消瘦,起卧小心,不愿行走;强行走时,步幅变小,移步困难;部分牛只,肘突开张,触诊有疼感;多数病牛,磨牙  相似文献   

12.
从1963年以来,我所兽医门诊中遇到公牛尿结石47例,治愈38例,因膀胱破裂导致尿中毒死亡9例。其中,用手术方法治愈27例,采用按摩、探通、冲洗法治愈11例,兹将后者做法介绍如下。 (一)材料和准备 1.材料:1.5、2、2.5毫米长短不等的塑料管数条(把塑料皮电线金属丝抽掉备用),探针一根(用0.5~1毫米粗钢丝制做,把头端磨钝并往里套一段螺纹);冲洗管一条(人医静脉注射连接针头用的细塑料管,一端使之能与注射器连接);2~3%奴夫卡因注射液30毫升;石蜡油、纱布块适量。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是利用人工诱发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的动物进行腹腔间歇灌洗,以探讨其腹腔间歇灌洗方法与对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的疗效。 (一)人工诱发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1.试验动物:经临床和血常规检查确认健康的山羊4只(编号1~4号),年龄1.5~2岁,体重45~50kg。驴2头(编号5~6号),年龄8~9岁,体重150~200kg。试验前对动物进行全身检查和血常规、腹腔穿刺液的检查。  相似文献   

14.
1987年8~10月尉氏县西部及北部8个乡,发生了以牛为主的大家畜皮肤溃烂症。这8个乡有大家畜57260头,发病1564头(其中牛1484头、马属家畜80头),发病率为2.73%。2~6岁的青壮年牛发病率为67%,1岁以下的幼犊及8岁以上老年牛很少发病。据河南农大尹凤阁等诊断,该病原系刚果嗜皮菌。治则与方药 据发病季节与临床症状按皮热湿  相似文献   

15.
奶牛皱胃右方变位在国内报道较少。1984年7月~1085年10月,我们在门诊上先后遇到5例(以下编为1、2、3、4、5号),通过手术方法治愈4例。现将诊治方法简报如后。 (一)发病情况 5例患牛均是在产后2周内(1~14天)发病,其中2、3号呈急性经过,突然发病,严重臌气,病程2~4天。2号牛因继发皱胃破裂而死亡,1、4、5号患牛呈慢性经过,长期食欲不振,曾按前胃弛缓治疗,未见好转,来本站治疗前已病1~1.5月。5头患牛年龄分布2.5~4岁;胎次1胎者4头,2胎者1头。 (二)临床症状 1.呈急性经过的患牛,发病突然,食欲废绝,急性臌气,泌乳停止,体温正常或偏低;大便稀少,呈酱油样,小便有酮体气味;眼球下陷,脱水严重,右侧腹壁明显臌胀,冲击触诊可感觉到有液体震荡,将  相似文献   

16.
笔者采用中西药相结合的方法,治疗高产奶山羊产后1月左右发生瘫痪病8例均治愈。这8例发病奶山羊的基本情况是,第2胎发病者5头,第3胎发病者2头,第1胎发病者1头,多为经产母羊,均在产后1个月左右发病。发病一般在3~4岁,发病季节多在5~6月份。8头母羊皆为高产的奶山羊,日产奶量一般在6~8kg。  相似文献   

17.
种公牛的钙磷代谢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鲁木齐某种畜场自1984年以来,在种用公牛中陆续出现以四肢疾患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病牛,病的严重程度和发病率有逐渐增长的趋势;有的病牛还出现爬跨困难、平地射精、精量减少、精子活力降低的现象。通过对该场饲养管理及病牛发病情况的调查,认为钙磷代谢障碍可能是种公牛陆续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遂设置本试验。 (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牛:乌鲁木齐某种畜场供采精用的种公牛23头,年龄为2~7岁,分为两组:对照组由6头无四肢疾患临床症状的牛只组成;病牛组由14头有明显四肢疾患临床症状的病牛  相似文献   

18.
本乡1头6岁黄色公牛,两后肢跛行半月余,诊为风湿症。用醋酸强的松龙混悬液5毫升(每毫升含醋酸强的松龙25毫克,上海第九制药厂生产,批号810911)于百会穴注射。约10分钟左右行走半里路发病,患牛卧地不起,精神沉郁,四肢直伸,两股流泪,口色青紫,口鼻流出多量清涎,皮肤发红,不时剧烈努责,大小便失禁。认为是醋酸强的松龙过敏,用5%葡萄糖盐水1000毫升,10%葡萄糖酸钙100毫升,5%维生  相似文献   

19.
由于目前对牛流行热病尚无特效药物,笔者使用针刺尾段督脉和八字、交趾穴治疗62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基本情况 笔者所负责业务的三个大队29个生产队有278头牛,1983年7月15日至8月29日,分别在三个大队9个生产队共发生牛流行热病62头,发病率为22.3%。发病对象为6月龄~13岁黄牛,尤以2~7岁多发(49头,占总发病牛的79%)。症状较轻者(尚未瘫痪)44头,占总发病71%;重者(瘫痪)18头,占总发病的29%。水牛未见发病。 (二)临床症状 一般是突然发病,体温40℃以上,最高可达41.7℃,稽留1~2天。患牛精神倦怠,被毛逆立,肌肉有时颤抖,流泪、涕及口涎,体端发凉,皮温不均,鼻镜及躯体  相似文献   

20.
(一)一般情况 1973年以来,我县主产水稻的江彰平原每年冬末春初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耕牛“肿蹄病”。据三合、德胜、河西、让水等乡的不完全统计,共发病597头,其中水牛592头(死亡和致残188头),黄牛5头(致残1头)。10年来门诊收治留有完整病历的86例的统计情况为: 1.症状分类:并发干尾于耳41例,占46.7%;肿蹄干尾8例,占9.4%;肿蹄干耳13例,占15.9%;仅肿蹄24例,占27.4%。 2.病机分型:湿热证71例,其中水牛67例,黄牛4例;寒湿证15例,其中水牛14例,黄牛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