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韩雪 《学理论》2014,(6):22-24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他的伦理思想虽然历经千年,但其影响却是悠远而深刻的,其思想蕴含丰富的内容,对于德性伦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善的理念、幸福和人的德性三个范畴做了几点简要的梳理和阐述,希望通过对善、幸福和人的德性的简要分析,从中得到对于我们当今社会在伦理建设方面的有益之处,对解决当今社会上可能存在的一些伦理学问题给予启示。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9)
在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哲学思潮中,与学者们普遍重视的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的美德伦理学相比较,受到忽视的休谟的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反倒是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价值,并成为一种当代德性伦理学的复兴。在西方,继承并发展休谟道德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的集大成者当属于迈克尔·斯洛特,他将道德心理学中的移情概念运用其伦理学中,试图构建一种基于移情观念的当代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与之相比较,中国儒家思想家中的孟子思想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3.
作为西方伦理学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把正义视作理性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强调那些形成正义倾向的事物来源于人自身的"我能成其所是"的德性,因此亚里士多德的正义是内向性的。黑格尔看到了亚里士多德内向性正义以"自我沉思"的方式追求正义的局限,主张以法权这一外向性维度完成正义实现的理性必然,但由于黑格尔缺乏对社会生产方式的研究和剖析,导致其正义理论仍然带有抽象性和片面性。马克思则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剖析,发现了资本对劳动的绝对支配这一隐匿着的资本逻辑,主张无产阶级以革命实践的方式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从而既突破了亚里士多德的正义和德性的内向汇通,也超越了黑格尔的正义和法权的外向交叉,在历史和社会的生产方式变革中实现了正义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4.
李燕燕 《学理论》2014,(12):256-257
道德德性是选择适度的品质,而适度则存在于连续可分的事物中,即感情与实践。这就决定了道德德性具有实践性、情感性、适度的特点。道德德性并不是自然赋予的,而是我们在出于"某种状态"的基础上,通过选择适度的实践活动来获得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这一道德德性观对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6,(7)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用了两卷的篇幅来论述"友爱"这一概念,由此可以看出在道德伦理生活中,"友爱"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即德性的一种,而且它是生活最必需的东西之一,友爱还是把城邦联系起来的纽带。亚里士多德关于友爱的论述立论持平、深刻、扼要又易实践,对于我们更好地处理社会人际交往、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正义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亚里士多德以中庸为特色的政治正义观反映了其政治哲学的价值理念。他从伦理学“中庸至善”的基本思想出发 ,认为政治正义同样遵循着这一原则。“法律是中道的权衡” ,“中庸是适用于一切政体的公理” ,“获得财物须以中庸和比例为准则”以及“品质为现实活动所决定”等准则体现了亚里士多德政治正义的基本理念和特色 ,代表了西方政治正义的原初状态。亚里士多德政治正义观有其产生的现实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对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28)
友爱观是亚里士多德重要的伦理思想。他认为友爱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是生活的必需品之一,而且只有好人或者德性上相似的人之间才存在完善的友爱。进而论述了幸福的生活离不开友爱。当前国人意识到一个民族只有经济的腾飞是不够的,精神家园的建设也极为重要,弘扬民族精神,宣扬民族文化特色,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以后的发展更为重要。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阐释,希望对我国的道德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是《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许多哲学家都对幸福有所论述。亚里士多德在前人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幸福观"体系。幸福是最高善,是灵魂的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不在于消遣。完善的幸福是沉思。幸福还需要外在的善,诸如中等财富、健康身体、朋友等等。本文结合现实生活进行了两点思考:一是亚里士多德批驳了金钱幸福观,这对于当今社会有重要启示;二是人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幸福,使得幸福具有可实践性。  相似文献   

9.
王华 《学理论》2009,(18):20-21
“幸福”是《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许多哲学家都对幸福有所论述。亚里士多德在前人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幸福观”体系。幸福是最高善,是灵魂的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不在于消遣。完善的幸福是沉思。幸福还需要外在的善,诸如中等财富、健康身体、朋友等等。本文结合现实生活进行了两点思考:一是亚里士多德批驳了金钱幸福观,这对于当今社会有重要启示;二是人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幸福,使得幸福具有可实践性。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自制思想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占有很大的篇幅,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一直受到很少的关注与谈论,这与在伦理学中的地位很不相符,着重探讨自制理论的重要性和自制理论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体系的内在联系以及自制理论在伦理学中的价值和缺陷,重要论述了自制理论对后世理论的影响和对当今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同处在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尚待确立,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之下。对他们的人生哲学进行考察,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人生观的树立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二者人生哲学的相同之处在于:认为人生的处境有其必然性;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人生处境;要采用中道的生活方式;推崇沉思的生活;德性可以改造;德性可以带来幸福,强调精神幸福。不同之处在于:亚里士多德的人生哲学是建立在其四因说、潜能与现实说等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他人生处境观虽然包含有宿命论的观点,但更强调人具有自由意志;他怀着积极的悲观主义的人生态度来面对人生境遇,富有理性主义色彩;他认为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幸福,幸福是一种最高的善;而思辨是幸福中最本质的东西,他推崇思辨的生活方式;幸福的获得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需要外在的条件和运气。而孔子人生哲学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他的人生处境观包含有循环论的观点和天命论的因素;他所主张的积极入世人生态度,更具有进取性和现实主义色彩;在人生方式中,他推崇中庸之道,重视用感悟来体验中庸的精神;他的仁学思想构成了他的德性论的核心,并贯穿于他的理想观和幸福观,他强调以仁来德化人,把仁作为理想的人格品质,把恢复周礼作为自己的政治抱负,认为德性就是仁。幸福是依附于仁之上的,达到仁的境界,人就能享受安贫乐道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2.
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正义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在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上,主要侧重于法律方面。而在马克思的哲学中,对正义问题的解答则体现在最后的“自由王国”中。在这两种不同正义观的解释中,亚里士多德主要侧重于“衡平”的思想方法和城邦的至善生活上,而马克思则侧重于自由人的全面发展上。尽管这两种不同正义观,在手段和方法上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从认识正义和实现正义的角度上来看,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思考正义和提出实现正义的方法,以此指出社会发展的出路以及解决人的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分别代表了两种道德探究的传统,他们所提供的道德理论对当代伦理学及人类现实生活影响深远。从道德的本质角度思考人的价值问题是伦理学的最高命题,人的本性中的动物性本能和人的社会性及社会生活的特点决定了道德何以必要;人具有向善的倾向和求善的能力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则论证了道德何以可能;人的价值是在人性向善求善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和实现的,而人的道德主体性及其道德实践即人的德性和意志自律是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体善与公共善统一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7,(5)
比较先秦儒家美德伦理学与古希腊美德伦理学之间的差异性、相似性和所面临的困境。在差异方面,两种美德伦理类型具有展开路径不同、成德践行的内在动力结构不同以及思维方式不同。在相似性方面,两种美德伦理类型都确定道德可教并强调德行教化的意义,两者在个体成德践行的具体途径或方法上都选择中庸。在困境方面,两种德性观都面临理论和现实的挑战。对于古希腊美德伦理学,这种挑战主要是道德相对主义和自然主义;对于先秦儒家伦理学,则是其依附的礼制被边缘化和传统文化价值的失落。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6,(6)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是心灵上自足的完善,是合乎德性的活动,是沉思的思辨生活方式,是至善、至德的集中体现,对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树立幸福的思维、培养良好的德性以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主题是城邦的目的—人的好生活及其实现。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目的论,人的好生活是城邦内在必然的现实。人的好生活,无论从其产生还是从其内容来看,都是一个伦理目的,是好与善的合一。中道和正义作为实现城邦目的的途径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原则在其政治学中的运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目的中蕴涵的伦理内涵,反映出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伦理学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一个自治的整体。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7,(3)
情感主义和理性主义分别在回答道德行为的规范和驱动理由方面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忽略了道德主体的因素,它们都没有办法把道德的规范理由和驱动理由真正统一起来。德性伦理学提出道德是以人这样的道德主体为中心,认为情感和理性都不是道德的本质和基础,行动者的品格才是道德基础的承担者。而德性伦理学的这种做法使得其理论具有更强的张力,提供了一种更具说服力的道德哲学版本。  相似文献   

18.
应用伦理学有自己的基础理论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应用伦理学的产生、内容、特征和原则、方法。应用伦理学之所以在当代出现,是有其社会道德生活和伦理学自身发展之深刻原因的。应用伦理学的理论内容表现为"应用什么"、"应用于什么"和"怎样应用"三个大的方面。应用伦理学作为伦理学知识体系中与理论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相提并论的学科,代表着伦理学理论在实际道德领域的生活化和应用化,使伦理学的讨论从关注一般道德原则规范转向实际的道德问题,凸显了"实践理性"和"化理论为德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虽没有明确提出要在整个社会构建今人所指的和谐社会,但如果我们细观《政治学》和《尼各马科伦理学》,便会发现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是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理论基点和他本人的现实追求。亚里士多德认为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团结友爱、安定有序、民主法治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要防范社会出现内乱,要以平等和平衡为指导,实施法治和教育这两大刚柔相济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20.
张蒙 《学理论》2023,(6):45-48
时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中的基础概念之一,对时间问题的研究影响着对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的研究。首先从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芝诺、柏拉图等古希腊早期时间观念出发,其次从空间与运动、运动与时间、时间与意识三个方面讨论了亚里士多德的时间观,将时间问题与空间和运动联系起来,并在讨论中展现出了亚里士多德对时间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思考。最后讨论了亚里士多德时间观对奥古斯丁、柏格森、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时间观的影响及他们对此进行的变革和超越,拓宽了时间研究的视域。尽管亚里士多德的时间学说尚有缺陷,但它仍为西方的时间观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研究范式,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