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1945年至1955年中国外交的“内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学者都将1945至1955年的中国外交分为两个阶段加以研究,其分界线是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且他们着重于研究和分析两个阶段中国外交在各个方面的截然不同之处。其实认真加以分析便不难看出,这十年的中国外交政策确实是有连续性的,这种连续性主要表现为“内向性”。这里所谓的“内向性”,主要是指中国对外政策总的说来是为了国内政  相似文献   

2.
自从“公共外交”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它便作为国家对外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受到广泛关注。冷战期间,美国公共外交,“作为美国向其他国家宣传美国生活的一种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公共外交这一传统角色逐渐失去了意义,并“消沉”一段时间,直到“9·11”事件之后,公共外交再次成为政界和学界讨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外交:从多极化到多边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多极化战略也需与时俱进。本文认为,我国应在坚持多极化战略的同时,弘扬多极化战略所蕴涵的多边主义理念,大力开展多边主义外交,拓展21世纪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一、多极化战略开拓了冷战后外交新局面 苏东剧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政治孤立、经济制裁、外交封锁等手段对华实施全面遏制政策,企图实现“和平演变”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为了抵制美国的遏制政策,分化反华力量,中国在邓小平  相似文献   

4.
军事工业利益集团影响美国的外交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利益集团是美国政府制定对外政策时不容忽视的重要国内因素之一,它对美国现实政治和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都有重要影响.甚至有人说,"对各种问题的决策是由政府、政党和利益集团共同做出的".利益集团越来越多地通过影响国内政治甚至直接参与国际事务来影响美国的外交政策.军事-工业复合体就是众多利益集团中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在美国冷战后的外交政策当中,有一点是从未改变过的,那就是美国政坛背后军火行业令人畏惧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外关系越来越受到国内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而也日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在面临各种安全挑战时,中国政府强调稳定是大局,研究中国对外关系的学者称之为中国外交的内向性。中国外交与内政关系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明显和复杂,但国家(state)安全始终是中国对外安全战略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美国新保守主义外交理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保守主义外交理论以冷战的结束为分界线,分为冷战期间与冷战后两个阶段。冷战时期是新保守主义外交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核心的外交理念——反对共产主义和提倡美式的民主价值都形成于这个阶段。在冷战后,面对美国一极独大的局面,新一代的新保守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外交政策主张。“单极世界论”和“新帝国论”成为其两大支柱性理论。然而,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缺点使新保守主义指导下的外交政策受到了人们广泛的批评,但鉴于新保守主义是在美国冷战后几十年的政治斗争中形成的一种颇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政治思潮,所以美国近期的安全观和安全战略都难以消除新保守主义的烙印。  相似文献   

7.
冷战后美国强化对华人权外交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外交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正式对中国提出"人权问题"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但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头10年里,在美国的对华政策中,人权似乎扮演的只是受忽视的,可有可无的角色.然而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伴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开始强化对中国的人权外交,从而使人权问题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日本外交战略的重大调整始于冷战结束后,面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日本认为实现与美、欧共掌世界的时机已经来临,开始将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列为其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单边主义色彩渐趋浓厚,地区性和全球性热  相似文献   

9.
美国与冷战后的“新干涉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对外干涉,发源于美国文化传统中“美国例外论”所产生的强烈使命感以及由此形成的美国外交中的理想主义传统。冷战后美国积极推行“新干涉主义”,且干涉的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是以“人道主义”为由利用联合国对外进行军事干涉。由于借助联合国的名义,美国的干涉行动被披上了合法的外衣。美国所拥有的巨大军事实力又是其他国家难以抵挡的。因此,“新干涉主义”对主权原则所造成的巨大冲击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10.
中美外交决策的国内环境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谈到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决策时,往往把美国当成主要参照物,采用了像“大战略”、“思想库”这样一些缘于美国的概念。但是,中美两国外交决策的国内环境差异很大。举其荦荦大端,做几点分析,对研究中国外交也许是有益的。中美两国的外交都服从、服务于国内政治,但两国政治的基本区别,决定了内政同外交关系的互动性质不同。美国外交主要受的是党派政治、利益集团(包括犹太人、古巴移民等基于族群的集团)的干扰。在没有出现重大国家安全危机时,在一些外交局部问题上,往往前后摇摆,政出多门;但是在突袭珍珠港、朝鲜战争爆发、“9·11”等紧…  相似文献   

11.
美国关于经济制裁的战略思考与对华禁运决策(1949-195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发挥经济制裁的对外安全和政治作用,向来是国家对外战略思考和决策的一个重要议题。对此,国际政治研究成果表明,出于政治目的的对外经济制裁具有特定的内涵、模式、动机和效果。特别在解决国际冲突时,对外经济制裁构成了一个介于采取军事行动和无所作为之间的替代选择。那么,这些理论性的假设能否在冷战国际关系中得以验证?为此,本文依据美国和英国的解密外交档案,以美国及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贸易禁运和经济制裁的战略思考与决策的起始阶段(1949—1953)为考察对象,试图分析对外经济制裁行为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后,研究层次由国际体系层次向国内单位层次的回落及其拓展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新趋向,重视研究国家对外政策中的国内根源再次引起学界的关注,而在纷繁复杂的国内根源中,思想因素以其在外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无疑成为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思想观念对政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帮助决策者认清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影响决策者对战略形势的评估与判断以及本身内化为政治体制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1993年夏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奥林战略研究所所长塞缪尔·亨廷顿在《纽约时报》、《外交季刊》等报刊突出的版面上连续发表文章,认为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将是不同文明的冲突左右全球政治。该论点提出后引起美国及世界一些国家学术界的关注和争议。《外交季刊》称亨廷顿的文章提出了冷战结束后最引人注意又最有争议的有关国际政治问题的论点。该刊在1993年秋、冬季的刊物的头版开辟专栏进行争论。 对亨廷顿的文章国内已有介绍,但译文多有删节,为了准确地分析亨廷顿的观点,现把他在《外交季刊》第72卷第3期(1993年夏)发表的论文全文译出。该文中有关中国的论述多为对中国政策的无端攻击和污蔑。为了把该文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展现出来,我们也一并译出。该文有一幅关于基督教徒与东正教、伊斯兰教徒的地理分布示意图,这里也从略。 亨廷顿原文的标题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译校者根据全文的中心论点译为现名,国内见到的节译文有的把它译为“全球文化冲突的时代来临了?”亨廷顿的中心论点被国内有的刊物称之为文化冲突论。校者认为,文化冲突论应正名为文明冲突论。亨廷顿原文中既用了“Civilization”,又用了“Culture”,在本文中,前者译为文明,后者译为文化。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美国对发展中国家人权外交的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卡特政府正式推行人权外交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一直是美国人权外交的重点对象.冷战结束后,美国没有放弃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并继续推行人权外交.但在新的形势下,美国的对外战略有所调整,对发展中国家的人权外交也具有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和平发展”是中国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外交为内政服务,如何在对外关系中实现这一长远战略目标?中国政府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出发,结合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和政策,近年来形成和强调与周边和世界的“合作、和谐”的实践战略。为了实现发展,中国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6.
美国化的单边主义 苏联及华约集团解体,标志着两极世界秩序的瓦解与冷战的结束.美国在其对手消失和冷战结束后,认为应该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一样,重新制定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当时克林顿政府的国务卿克里斯托弗提出了美国对外政策指导原则的四个核心观念:一是安全的多重性,把经济安全提到与军事安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把其放在四个核心观念的首位;二是必要时使用军事力量并使军事力量与外交紧密配合;三是对外政策要积极应对新威胁、新挑战;四是国外发生的事件与美国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的中国外交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中国外交制定了哪些新战略?怎样看待每一种新战略?理论界议论纷纷,存在着各种不同意见。笔者以为,中国在冷战后陆续制定了韬光养晦、国际新秩序、多极化、战略伙伴、国际参与等外交战略,在邓小平外交战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重大发展,体现了新时期符合时代要求的总体战略思路,成绩卓著,应该予以肯定。 一、韬光养晦战略 韬光养晦战略是世界历史大变动时期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一个重大应变性战略,是冷战后中国外交的一种积极防御措施。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范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印度为突出在南亚次大陆地缘政治版块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重新调整,由“追随前苏联外交”转向到与俄罗斯建立“徘徊发展中的俄印新型外交”,印度也因此成为俄罗斯与美国争夺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9.
我院梁云祥博士与首都师范大学应霄燕女士合作撰写的《后冷战时代的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一书,2000年9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主要论述了整个90年代日本国内政治、经济以及外交的变化。政治上,主要以1993年7月自民党下台,所谓“55年体制”崩溃为转折点,叙述前后的变化以及分析正在进行的政治改革与其未来的政治走向;在经济上,以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为一个转折点,对在此前后的日本经济进行了比较,并对日本经济的改革与未来发  相似文献   

20.
作为政策思想和行为的"大战略"或者"国家战略"反映现代世界的总体战和"总体冷战"的特性和要求,具有内在的扩张性、综合性和政治性。大战略的关键意义既在于协调和统御军事和非军事因素,也在于平衡和整合政策和制度的对内和对外的方面。在冷战时期的美国,"国家安全"理念不仅是对外政策和战略的统御性理念,也连带着国内政府组织改造、国家扩张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重建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突显以往受到忽略的美国冷战大战略与国家建构的历史进程之间的关系,也提示美国冷战战略和政策的历史根源、国家风格和复杂多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