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思呈 《各界》2010,(3):2-2
黑熊怪可谓是《西游记》妖怪中最有品位的一位。他第一次亮相时,黑风山很静谧,芳草坡前,一个黑汉,一个道人,一个白衣秀士,正坐在那里高谈阔论。这黑汉便是黑熊怪。仅“芳草坡前”四个字,仿佛可见那阳光如洗,闻得那草木芬芳。三两知己坐而论道,讲立鼎安炉,白雪黄芽,哪怕是旁门左道,也乐在其中。  相似文献   

2.
问题是这样提出的,笔者在编写一部丛书时,读到一篇以“紧箍咒”为话题的文章。文中将“紧箍咒”喻为现代的“法规”和“纪纲”,并对唐僧利用“紧箍咒”对孙行者进行控制极表赞许。任何比喻都是跛足的,所谓“紧箍咒”不过是淮海儒士吴承恩在其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虚拟或借喻。然而,神话世界所反映的事物,归根到底是现实世界曲折、变形的反映。吴先生在其志怪小说《禹鼎志》的序言中说:“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那么,吴先生所说的“人间”,是什么时代的“人间”呢?他的作品所反映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思呈 《各界》2010,(4):2-2
要论妖怪的痴情,《西游记》里,属黄袍怪最痴。他原是天上的奎木狼星。下凡之前,他和披香殿侍香的玉女眉来眼去,约好先后下凡,去人间作一对夫妻。  相似文献   

4.
丁聪  东耳 《瞭望》1988,(42)
此杜少陵《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句也。古之诗人精于炼句,推敲之,吟哦之,十载一赋,两句三年,必语出惊人、新意迭出而后已。今亦有人,不呜则已,呜必惊人,或怪词连篇,或文不加点,令人惊异于其为文章耶?梦吃耶?  相似文献   

5.
怪与不怪     
怪与不怪天津阎瑞祥“见怪不怪,其怪自坏”出自《夷坚三老·己·姜士家猪》和《平妖传》,意为发现妖异后不慌,妖异便不会作祟。现在想起此言,并不是感于其中的宽容大度和居高临了之气势,而是想就“怪与不怪”谈点自己的想法。在流言蜚语面前,“见怪不怪”自有其用武...  相似文献   

6.
《理论视野》2009,(4):63-64
《人民日报》2009年4月11日刊登高深的文章指出,据《中国青年报》载,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全国政协委员王庭大,分别在北京市的两所中学和两所小学发放了理想职业的调查问卷,其结果让王庭大委员无语:在九个选择的职业中,企业家名列榜首,其次是歌星影星,科学家排列第七,紧随其后的是农民和工人。  相似文献   

7.
王珊珊 《学理论》2010,(10):156-157
《西游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赢得了不同时代、不同读者的喜爱。这并不是因为它的故事情节吸引人,而是因为它塑造了孙悟空这个英雄形象。《西游记》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共同心声,即人类对英雄原型的崇拜心理。  相似文献   

8.
黄来明 《学理论》2008,(24):52-54
浪漫主义杰作《西游记》是吴承恩创作的经典神魔小说,但一批儿童文学作家和理论家基于《西游记》为历代儿童所喜爱的事实,力主《西游记》为童话作品(或准童话作品),或认为《西游记》具有童话特质和童话价值。本文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从作家的创作动机和童年经验着手,结合《西游记》的具体内涵,从童话学视角探讨和论证《西游记》的隐含读者中必然包含着儿童。  相似文献   

9.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报载:从1992牟10月至1997年6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结案件670100多件,给予669300多人党纪处分。其中县(处)级干部20295人,厅(局)级干部1673人,省(部)级干部78人。面对这堆数字,人们难免会生出许多疑惑:都是党员领导干部,而且不少是高级领导干部,怎么就身败名裂沦为阶下囚呢?近读《醒世恒言》,书中一条鱼告诉我们确切的答案。《醒世恒言》载:官吏薛某,于昏昏然中化为鲤鱼,恰遇一渔翁垂钓。明知香饵在钓,吞之性命不保,然犹豫再三,终耐不住饵香诱惑,咬钧被约。上案时犹自嘲:“眼里识得破,…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9)
孔子者,为师之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言行被记录在《论语》中。再读《论语》,探究其教育思想对现代社会而言依然极具时代价值。他的教育思想不仅是理论智慧的结晶,更是教学实践中得出的真知灼见,揭示了教育的基本规律。作为现代的教育者对孔子教育理论的精华更应该读之、思之、行之、得之。  相似文献   

11.
白自田  周蕊  周强  毛海 《党政论坛》2014,(16):32-33
人自从一生下来,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就注定了每个人生都是不完美的。记得《西游记》里最后一集,孙悟空说:“天地本不全,人应该也是。想来天地都不齐全,何况小小的人乎!”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非常幸运地得到一颗硕大而美丽的珍珠,他却觉得遗憾,因为珍珠上面有个小小的斑点。  相似文献   

12.
刘浩远 《党政论坛》2008,(22):33-33
日本商业思想家大前研一近日在国内《追求》周刊发表文章,称“原油价格上涨是日本干载难逢良机,能源大国日本迎来曙光”。 看到这样的观点,不少人都会迷惑:日本为何是能源大国?科技水平之高,资源储量之充足的美国,都对高油价唉声叹气,日本的底气从何而来?  相似文献   

13.
这题目很让人产生是否在《动“矛头向上”的疑问,所以,先作本明如下:其一,本人所言之“直起腰杆作下级,”是调下级处理对上级的关系时,在不违反“下级服从上级”(以下哈写为“服从句原则的前提下,又不因“上级因素”影响自己履行职责。四川白帝城有一碑,录有一本:清康熙年间,巫山人傅作鲜在北京附近任知县,一次皇宫中的太监骑马踏了青苗,被傅抓住,他未因其是皇帝的身边人而高抬分手,用棍子照打屁股不误。《三国惠滋引《曹瞒传》载:曹操在作洛阳北部都尉时,置五色件列于城门两侧,谁违反了夜间不准外出的禁令即“抹杀”,一…  相似文献   

14.
不仅有严肃的,也有游戏的;不仅有悲伤的,也有快乐的;不仅有话剧,也应有京剧,或其他的戏剧品种不久前结束的北京青年戏剧节,其间上演了包括《西游记》《东游记》《秃头歌女》《作品3号:牺牲》《采访记》《1857白房间》《电之驿站》《十二个人拼出来的》《8008》《浮生六记》《在变老之前远去》在内的共11部作品。这些剧作的上演,见证了这一代青年戏剧家的艺术理想、他们的  相似文献   

15.
马雅琴 《理论导刊》2006,(11):123-125
《史记》以历史、现实传说内容为主,同时有志怪成分。它保留、改造了一些神话传说,记载了来自民间的神异传闻。《史记》是志怪小说的母体。从汉魏六朝时期小说家创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志怪小说家多以史学家司马迁的实录原则来规范小说创作。志怪小说在思想观点和叙事方法上继承发展了《史记》的传统。  相似文献   

16.
《侨园》2012,(10):49
卫姓起源 ①出自姬姓,以封地为氏.据《广韵》、《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少子康叔封于卫(故城在今河南淇县东北之朝歌城),秦时灭国,子孙以国为氏.②出自姚姓,以国名为氏.据《郡国志》所载,古有卫国,舜之后裔,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③由郑姓改姓而来.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等所载,汉时卫青,本姓郑,后改为卫姓.④出自他族.《后燕录》载,昌黎卫姓出自东汉时鲜卑人;《后汉书》载,长水卫姓出自东汉时匈奴人;《九国志》载,五代时辽州刺史卫氏为吐谷浑人;今台湾土著、土家、满等民族均有卫姓.  相似文献   

17.
卜束 《瞭望》1990,(13)
有人说,中国人谈企业管理,开口是美国兰德公司,闭口是日本丰田经验,真个是“言必称希腊”。但奇怪的是,在我们大讲丰田经验时,日本许多企业家却把《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西游记》作为研究经营管理的三本必读书。这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24)
《焦湖庙祝》出自志怪小说集《幽明录》,是一篇简单短小的笔记体小说;《枕中记》是唐传奇,叙述详细。可以说,《枕中记》的故事原型正是脱胎于《焦湖庙祝》,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就这两篇小说从多个角度进行对比,进而探索志怪小说到唐传奇的嬗变,以及折射出的社会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十年砍柴 《各界》2010,(9):33-33
《西游记》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中有这么一个场景:猪八戒化变成勤劳、憨实的农家青年,骗过了高员外父女,入赘高家。不久后原形毕露,高员外叫苦不迭。取经的唐僧、悟空两师徒歇息在高老庄,闻听此事的悟空出头,去收服八戒。打不过悟空的八戒,只婚匙之天天,躲进自己的老巢云栈洞。  相似文献   

20.
王士祯的《香祖笔记》有一条载:‘明文士如桑悦、祝允明,皆肆口横议,略无忌惮。悦对丘文庄言:举天下文章,惟悦,其次祝允明。世但嗤其妄人耳。’读到此,不觉一怔。祝允明我是知道的,姑不论之。桑悦何许人,实在有点茫茫然。一查书,才知道他是江苏常熟人,成化举人,做过柳州通判。为人怪妄,敢为大言以欺人。著有《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