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易宜 《政府法制》2012,(35):12-12
电视辩论是美同大选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候选人在镜头前唇枪舌剑,展示政治智慧和个人风采,为自己赢得选票。许多人认为电视辩论是美国总统选举过程中最具观赏性的环节,但对候选人而言,这无异于“面对几千万考官的求职面斌”,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许多候选人就是因为在这个环节出了差错,最终“倒在白宫门口”。  相似文献   

2.
缄默知识视角下就业能力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缄默知识是一种重要的知识类型,它是关于如何去行动的知识,与人们所推崇的目标实现有关,并且这类知识需要通过个人亲身体验、实践和领悟来习得。就业能力实际上就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缄默知识集合,它具有高度的主体性、强烈的情境驱动性,且与成长体验关联较大。根据就业能力结构的内涵,就业能力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社会兼容度的培训、就业人格的培训和准职业形象的培训。在缄默知识的视角下,构建以“导师制”为核心,“虚拟现实技术”、“临床教学技术”为主要手段的三位一体的就业能力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3.
环报 《政府法制》2012,(36):40-41
电视辩论是美国大选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候选人在镜头前唇枪舌剑,展示政治智慧和个人风采,为自己赢得选票。许多人认为电视辩论是美国总统选举过程中最具观赏性的环节,但对候选人而言,这无异于“面对几千万考官的求职面试”,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许多候选人就是因为在这个环节出了差错,最终“倒在白宫门口”。  相似文献   

4.
赵颍 《法制与社会》2011,(34):175-176
“剪辫案”又称“叫魂案”,是发生崔乾隆年间的一场关于“妖,柑的案子。美国汉学家孔飞力教授以此案为契机,揭开了清王朝隐藏于“盛世太平”之下的危机、恐慌及歇斯底里。孔飞力教授从历史学,法律学,心理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多角度对这一案件深入剖析。本文试从学术成就、写作特点、和其所揭示的历史意蕴与现实启迪三个方面来诠释“叫魂之灾”背后所隐藏的法理与情理,深入领悟这一场声势浩大的“剪辫案”的事件缘起、历史渊源以及民族宿命。  相似文献   

5.
刚刚开办两年的“中国律师论坛”,不知不觉成了一个律师相会聚首的平台,一个律师自由表达的讲台。更重要的是,她已经成了一个律师业界人才成群、学习成风的前台。“中国律师论坛”从昆明走到了上海,明年还要走进广州。一路上,我们已经探讨了“WTO背景下的律师业管理与发展”,研讨了“专业定位与专业品牌”,我们还要商讨“执业风险与执业保障”。可以说,事关律师界前途命运的、东西部律师共同关心的、对律师业务与管理大有帮助的选题和话题,都是我们共同关注和急需探讨的。关注也好,探讨也罢,都是一种学习,一种学习愿景,一种…  相似文献   

6.
"智慧"在希腊文化中一贯有实践性智慧与理论性智慧之分。所谓实践性,即指世俗生活所需的技艺,更多属于感觉和经验的能力范畴。所谓理论性即指普遍性的、关于万物背后的本原与原因的、统一的知识,更多属于理性、理智直观的能力范畴。通过历代哲学家的不断建构,在晚期希腊哲学那里寻求两种智慧的汇通成为了智慧论的时代主题。在两希文化交汇之后,问题就具体转变成:人如何能够获得最高的智慧、以及智慧者是否存在等。智慧被认为是通往幸福的必经之路。奥古斯丁继承和发展了希腊智慧论的传统,将智慧等同于认识真理,提出了理性与信仰两种认识能力在追求真理与智慧过程的重要性。为此,他将智慧论的关切从外物转向了人的内在自身,从纯粹求知转向了寻求个人生命的幸福,从怀疑论转向了寻求权威引导,体现晚期希腊哲学智慧论转型的时代诉求,也折射了西方智慧论发展与演变的独特精神。这一哲学历程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中西文化对"智慧"求索的差异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成良 《政府法制》2013,(16):38-39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是谁?”或许有人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但真有人答不出,不知道时事政治,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缺失。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虽然没有政治课,“政治教育”却贯穿整个社会,美国的一些做法给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8.
王鹏 《中国律师》2023,(10):90-92
<正>作为青年律师,我们每天都在忙碌,做着各种平凡但并不简单的事情,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不但要知道怎么做,更要知道为什么做。如果只是模仿他人,只顾埋头向前而不考虑更深层次的道理,有术无道,最多可以称为“律”;而有了“道”,就等于有了“智慧”,必然会走向更高的层次,方可称为“师”。  相似文献   

9.
武建敏 《河北法学》2012,30(7):23-30
法文化的价值问题属于“法统”范畴,它是任何时代的法文化必然具备的一个核心问题.当代中国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研究当代法文化之价值问题的一个理论前提,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可以解读出与法文化的价值问题息息相关的概念组合,这就是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当代法文化之“法统”既不应该是单纯的个人主义,也不是单纯的国家主义,而必然是个人与国家的有机统一,但要统一于具体语境之中,就需要引入实践智慧的概念.当代法文化的“法统”所依据的理性基础是关系理性,这种理性形态在传统中国法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都有良好的思想支撑.  相似文献   

10.
宋立坤 《内蒙古检察》2004,(2):53-54,47
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这同时也是新世纪初期检察工作的总体要求。创建学习型检察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学习、领悟、创新的原则。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检察院在争先创优活动中,已先后进入自治区级“五好检察院”、“人民满意检察院”行列,但与学习型检察院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对此,院党组及时制定出《海拉尔区检察院建设学习型检察院实施方案》并提出:以提升全院干警综合素质为切入点,以坚持“三个结合”和“新四学”为载体,努力创建学习型检察院,不断促进争先创优工作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1.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总书记有关“四个危险”的表述。“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可谓振聋发聩,发人深思!结合我们行业协会管理的实际工作,我个人觉得,我们要特别防范和化解脱离群众与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是工作作风问题;能力不足,是工作能力问题。只有改善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能力,我们才能把行业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12.
差不多是20年前,我在书店发现了一本有趣的小册子《学会生存》。那时的我,对新知识十分敏感,感觉这简单的书名后必定隐藏着一个爆炸性的观点,买回家后一读,果然如此!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的一份调查报告,其中的一个观点说:人,不能再把学习当做是人生前一部分时间的事了,而是要终身不断地学习;而人类社会将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唯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充满挑战的现代社会。 那时,我还在西部古城生活,饱食终日,无忧无虑,对“生存”一词还没有切身的体会,但这本书新颖的观点使我震撼。  相似文献   

13.
何璐 《法律与监督》2007,(12):39-40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吗? 今天,这已经是一个三岁小孩都可以回答的问题。 但是,就在四百多年前,提出这个问题、正确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智慧,更需要突破旧思维的勇气和力量。正是依靠这样的知识、智慧、勇气和力量,我们才拥有了今天的思想——被解放了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市场营销知识具有科学性、应用性、综合性和艺术性等特点,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探索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的市场营销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天津检察》2006,(2):1-1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检察机关第六次“双先”表彰大会上,我市的河西区人民检察院荣获了全国“模范检察院”称号,静海县人民检察院荣立集体一等功,静海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王炳祥同志荣获“模范检察官”称号并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检察官”,大港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李德林同志荣立个人一等功。这次最高人民检察院表彰的全部五个奖项我们天津检察机关都是榜上有名,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不仅是获奖单位和获奖个人的光荣,也是全市检察机关和全体检察干警的光荣。  相似文献   

16.
古代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这里就强调了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乐之”,才能“乐学”。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相似文献   

17.
李腾芳 《特区法坛》2006,(4):7-10,15
胡锦涛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发表了有关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明确提出“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深入学习贯彻这一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在新形势下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大力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匡正社会风气,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于指导后勤工作,加强机关后勤保障能力建设提高后勤服务水平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下面就我个人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问题谈点粗浅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已经出现了整体社会“未富先老”的情况,而等到未来不少老年人可能会出现“无钱养老”和“无人养老”相结合的情况。本文认为,一方面,通过智慧科技,把那些人力做不到的、做不好的或者是不愿意做的事情交给机器或者系统去完成,可以提升老年人的满意度;另一方面,通过利用老年人的智慧(经验和知识),去帮助解决一些企业中遇到的难题,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可以提升老年人的价值。本文探讨了智慧养老的含义和模式,对智慧养老发展的机遇和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法治理念下的法律智慧——法律研究与学习的智慧之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4月,应吉林大学法学理论研究中心的邀请,我在吉林大学法学院做了一场“法律方法与法律智慧”的演讲,黄文艺教授做了简洁的点评。他认为,法律方法的研究虽然是基于司法立场、以规则作为出发点探寻事实法律意义的活动,但各种各样的法律方法仍然是以理论形态出现的。虽然坚持司法中心主义立场的学者认为:基于立法中心主义的研究所得出的关于法律普适化结论不能很好地解决具体案件。但是关于法律方法一般理论的研究实际上又陷入新的打着“司法立场”旗帜的普适性研究。而这种研究与立法中心主义倾向并无质的差别,也是要建构一种普遍主义的教条。我在其他大学演讲同类题目的时候有同学提出,法律方法能否制度化,能否变成必须应用的方法。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黄教授的判断。这确实是一个理论难题。我们知道,任何理论不管是站在什么立场上,都是一种抽象的表述,都是思维的表达。用语言所描绘的事实需要借助人们的想象才能变得丰满,才能被理解成事实。这是由语词本身的概括性所决定的。那么,理论的研究者该怎么办,我们能否在摆脱理论研究的普适性倾向时,使法学真正走向形而下。看来问题并不能很好解决。对法律方法与法律智慧的结合,黄教授的评价给我很大的启发。他认为二者的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法律方法研究的过度理论化倾向。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认为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法律智慧虽然因其宽泛而难以把握,但如果我们的研究者给它一个具体的场景,我们一般能分辨出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平淡、甚至什么是愚蠢。当然这种分辨也许并不具有一般性,只是特定场景中的智慧,对研习者来说只能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而不可能照搬适用,但它对累积法律人的经验有重要作用。我们认为,如果法律方法的部分内容可以上升为法条的话,法律智慧则因是具体场景中的智慧而很难上升为制度。法律智慧一旦上升为制度,面临的就是具体应用的问题,即使是智慧也仅是历史之光。法律智慧实际上是要解决法律解释过程中的创造与服从的矛盾,按图索骥式的“依法办事”,无所谓智慧或者愚蠢,但创造与服从也都是有正义之目的的。为了实现人类美好的目的,为了最终实现法治,法律人必须在实践中融入更多的智慧,否则就难以克服成文法律的呆板与僵化。为进一步明确与倡导法学教育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促进法律职业化进程,《政法论丛》编辑部特邀我组织了一组“法治理念下的法律智慧”笔谈稿,欢迎各位法律学人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20.
今年4月,应吉林大学法学理论研究中心的邀请,我在吉林大学法学院做了一场“法律方法与法律智慧”的演讲,黄文艺教授做了简洁的点评。他认为,法律方法的研究虽然是基于司法立场、以规则作为出发点探寻事实法律意义的活动,但各种各样的法律方法仍然是以理论形态出现的。虽然坚持司法中心主义立场的学者认为:基于立法中心主义的研究所得出的关于法律普适化结论不能很好地解决具体案件。但是关于法律方法一般理论的研究实际上又陷入新的打着“司法立场”旗帜的普适性研究。而这种研究与立法中心主义倾向并无质的差别,也是要建构一种普遍主义的教条。我在其他大学演讲同类题目的时候有同学提出,法律方法能否制度化,能否变成必须应用的方法。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黄教授的判断。这确实是一个理论难题。我们知道,任何理论不管是站在什么立场上,都是一种抽象的表述,都是思维的表达。用语言所描绘的事实需要借助人们的想象才能变得丰满,才能被理解成事实。这是由语词本身的概括性所决定的。那么,理论的研究者该怎么办,我们能否在摆脱理论研究的普适性倾向时,使法学真正走向形而下。看来问题并不能很好解决。对法律方法与法律智慧的结合,黄教授的评价给我很大的启发。他认为二者的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法律方法研究的过度理论化倾向。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认为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法律智慧虽然因其宽泛而难以把握,但如果我们的研究者给它一个具体的场景,我们一般能分辨出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平淡、甚至什么是愚蠢。当然这种分辨也许并不具有一般性,只是特定场景中的智慧,对研习者来说只能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而不可能照搬适用,但它对累积法律人的经验有重要作用。我们认为,如果法律方法的部分内容可以上升为法条的话,法律智慧则因是具体场景中的智慧而很难上升为制度。法律智慧一旦上升为制度,面临的就是具体应用的问题,即使是智慧也仅是历史之光。法律智慧实际上是要解决法律解释过程中的创造与服从的矛盾,按图索骥式的“依法办事”,无所谓智慧或者愚蠢,但创造与服从也都是有正义之目的的。为了实现人类美好的目的,为了最终实现法治,法律人必须在实践中融入更多的智慧,否则就难以克服成文法律的呆板与僵化。为进一步明确与倡导法学教育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促进法律职业化进程,《政法论丛》编辑部特邀我组织了一组“法治理念下的法律智慧”笔谈稿,欢迎各位法律学人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