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衡量一个政府及其政府官员的主要标准即看这个政府是“全能”政府还是有限政府;政府官员是人浮于事还是廉洁高效。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这项工作的终极目标,也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建立一个有限的政府,打造一批高效的政府官员。一个有限的政府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该管的事要尽职尽责,不该管的不能胡管乱管强管瞎管;该管的也必须于法有据;不该管的,绝不能制定出土政策来削足适履。同样,政府官员也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好“份内”之事:既不能越权,又不能不作为;该自己做的,一定要做好,让群众满意;不该做的,绝不能胡作非为。可是少数部门和少数…  相似文献   

2.
前 不久 ,某市委书记在全市“三讲”教育第二阶段动员会上 ,要求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反思两个问题 :一是不该做的事你做了什么?是否违反了党的纪律 ,不该往兜里揣的你揣了没有 ,不该要的房子你要没要 ,不该领导干部去的地方你去没去 ?二是该做的事你没做什么 ?对你周围发生的坏事、坏作风 ,你是否坚持原则站出来讲话了 ,干事业你是否尽心竭力而且有所发展 ?你在自己的位置上是否开拓进取了 ,诸如此类该干好的事你干好了没有 ?他的这番话 ,让公仆们品之 ,大有振聋发聩之效。常言道 ,人过留名 ,雁过留声。一个人常做不该做的事 ,该做的事不…  相似文献   

3.
《党建与人才》2001,(3):42-42
《党建与人才》编辑部:您好!我是一名机关领导,在工作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下属“越权”的现象:不该他们决定的问题擅自决定;不该他们管的事情也要插手;不该他们执行的任务越俎代庖。对这些事情,批评重了,怕打击下属的积极性,若听之任之,又担心会有害于正常的工作秩序。请问,我该如何巧妙地纠正下属的“越权”﹖王伟[解答]王伟同志:您好!下属的“越权”有三种不同情况:一是由于对自己的职责范围不甚明了,或是纸上写的明确,实践中不易操作,因而无意地、不自觉地“越权”;二是由于对上级领导有成见,或为了显示个人才能而有意…  相似文献   

4.
领导者在学习和掌握一些好的领导方法时,要切忌走入误区。一是“马后炮”。缺乏时间观念,凡事等等靠靠看看听听,不讲工作效率。今天的事明天干,一天的事两天干,不善于从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出发进行主动性、创造性的工作,而是在那里“等、靠、要、混”,结果总是无所作为,坐失很多良机。二是“越俎代庖”。习惯于越权管理,越过一级乃至数级组织,直接向基层部署任务,“一竿子插到底”,或者直接干预下属的工作,做该由下属去做的工作。这种领导方法  相似文献   

5.
领导艺术     
每个领导都要对自己的实际权力进行约束和控制,防止和纠正自己“越权”。 防止“越权”要解决以下几个认识问题: 疑人不用与用人不疑。领导者对下属“越权”与对下属不信任、不放心、不放手有关,这种不信任,主要是对其工作的认真态度、工作方法、办事能力信不过,  相似文献   

6.
杨光 《先锋队》2013,(13):44-45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然而,在当今社会仍有一些部门和一些领导干部拥有并享受着某些特权。这让我们又联想到曾轰动一时的交通肇事者——高声叫嚷"我爸是李刚"的李启铭,他的这句话,让我们对权力效应及权力递延,在沉思中重新进行审视。权力递延的概念和形式所谓权力递延,就是非权力拥有者因与权力拥有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直接或间接使权力发生超权力效  相似文献   

7.
<正>从改革的目标走向上看,深化改革的"破与立"与政府权力的"加与减"有关。今天的改革是要解决政府"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病,解决权力运转中集权过度的官僚主义问题。就是说,要把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的职责,尤其是不该有、不能有的那部分权力,还给企业、还给市场、还给社会。政府要主动削权,要从体制内"破茧",动自己的  相似文献   

8.
陈恒 《先锋队》2014,(32):12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致辞中用“三张清单”: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详细地解释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发展思路。如今,三张清单的含义已为公众所熟知:拿出“权力清单”,明确政府该做什么,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给出“负面清单”,明确企业不该做什么,做到“法无禁止即可为”;理出“责任清单”,明确政府该怎么管市场,做到“法定责任必须为”。三张清单三位一体,具有清晰的改革逻辑,可以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公司制度下,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公司管理模式使董事会逐渐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董事权力随之膨胀,超越公司经营范围的越权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更好地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利益,公司法应有相应对策防止董事越权,为此本文从权力分配、权力制衡和监督及权利救济三个角度对如何有效防止董事的越权行为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在规范行政许可权力,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廉洁从政、高效施政等方面,无论从实体上还是程序上都是一部实实在在的反腐倡廉法。第一,从权源上规范行政许可权。防止各部门自我授权,为本部门或本系统设定和扩大权力。从而谋取小团体或者个人的利益。第二,从审批条件上规范行政许可权。从条件上设定行政许可的条件“只能”依法律、行政法规而定。从而有效防止了黑色交易的发生。第三,从收费上规范行政许可权。行政许可法从“不准乱收费”和“乱收费之后要给予什么处罚”两方面作出明确法律规定,切断了审批或许可与经济利益之间藕断丝连的联系。第四,从内容上规范行  相似文献   

11.
石晓玮 《正气》2000,(1):12-12
权 力属于谁、掌权为了谁的问题 ,是权力观的核心。树立什么样的权力观 ,是体现领导者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标志之一。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对开展“三讲”教育 ,规范领导者权力行为 ,遏制权力腐败 ,弘扬正气 ,净化党风 ,打击邪气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只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党风才能好转 ,正气才能上升 ;只有形成良好的党风、社会风气 ,才能给领导者营造一种为人民掌好权、为人民用好权的良好氛围。一、树立服务观在权力目的上 ,有进步与腐朽、高尚与卑劣之分。为了个人和少数人的利益使用权力 ,是腐朽的、卑劣的 ;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使…  相似文献   

12.
曹林 《廉政瞭望》2013,(21):51-51
腐败在我们的语境里其实是一个很“宽容”的词,似乎只有“把不该拿的钱往自己腰包里捞”,才叫腐败。其实严格来说,不仅权钱交易是一种腐败,任何背离了民本的权力承诺、“权不为民所用”的行为,都是权力的腐败。  相似文献   

13.
所谓权威,是指领导者影响或改变被领导者心理及其行为的能力,是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在社会主义领导体系中,领导权威是领导本质的正确反映,是实现领导价值的重要条件。那么领导者依靠什么来使被领导者愿意服从自己的领导和指挥呢?有人说:靠“权力”。的确,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是存在的,当了官,有了权,说话  相似文献   

14.
权责分离、用权神秘化、玩弄权术、权力角逐、权力寻租是领导公共权力异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权力运行中,传统“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部分领导者自律意识不强、“经济人”利益驱使、领导公共权力“自蚀”作用等是导致领导权力异化的主要原因。应通过塑造全新政治文化、坚持长期道德教化、建立合理利益分配机制、推进权力结构调整、完善领导监督体制、增强“以法制权”建设、培育全新市民文化等措施以有效的控制领导者公共权力异化。  相似文献   

15.
“一把手”,是人们对领导班子中“班长”的形象称谓。决策上,最后要由他们拍板;用人上,最后要由他们定夺;小事爱谁管谁管,可大事却非有他们点头不可。特殊的角色,特殊的地位,决定了他们特殊的权力。绝大多数“一把手”把自己定位为挑重担的“一把手”、攻难关的“一把手”和爱民、助民的“一把手”,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推功揽过,先忧后乐,把“公仆”的涵义诠释得淋漓尽致。然而,人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难免良莠不一,何况上万上千”,社会上总有那么极少数的“一把手”忘了“公仆”身分,甘做谋私的“一把手”、享乐的“一把手”和整人的“一把手”,自恃权高,专横跋扈,以势压人,霸气十足,人唤“一霸手”。综其霸气,可以归纳为七类: 第一类:百事包办一肩扛——大权小权“一把抓”。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班长”与“一班人”的关系,自矜其能,大权独揽,小事全管,“包打天下”,对其他班子成员不放权,不放手,不放心,专权、集权、揽权、越权,大事小事都要管,大权小权一把抓。人事权自己握,财务权自己拿,连派小车的权力也要死死抓在手中,凡事自己说了算,一天到晚签不完的字,开不完的会,陪不完的客。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什么都想管,什  相似文献   

16.
大大小小的干部——俗称“当头的”,为了“工作需要”、“人际交往”,不免时常参加各种公宴或私宴。“无酒不成席”,何况咱北方汉子热情、实在、豪爽,习惯于劝酒且劝得很有“水平”,于是乎觥筹交错,热情洋溢……酒精(久经)考验,酒后百态。喝酒人难免说出些不该说的话,做出些不该做的事,发生些不该发生的悲喜剧。“多吃菜少喝酒,听老婆话跟党走”,这句诙谐的顺口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一决定就是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的笼子“保鲜”权力。  相似文献   

18.
<正>即便清朝诞生了那么几个“红顶商人”,但商人整体的法权地位仍旧原地踏步。实际上,当权者并没有让他们进入权力中枢参与政治,只是封一个虚职,目的是让你为国尽忠。一旦国家觉得你没用了或者“错了”,挥一挥衣袖,带走你的所有。  相似文献   

19.
人才一直是个褒义词,而奴才则是封建制度下的产物,起初不过是封建官场上下人的一种谦词,只是到了近代才嬗变为贬损的意味。时代的车轮滚到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实生活中本不应该再有“奴才”,但也不尽然。君不见,在任何一片天地里只要有职权、有头脸的人在,那么在他的周围就总会有甘心供其役使的人。这些人最大的特征就是跟得紧、贴得近,领导者该干也能干的事他主动代劳,不该或不宜出面干的事,他照样能心神领会地把“意图”化为行为;领导者的观点正确他点头,不正确也同样去贯彻。尽管局外人有千万个不屑…  相似文献   

20.
领导者有了一定的职位,也就有了一定的权力。趋于这种权力,有些人便千方百计通过亲属、朋友、相识等关系找来说情办事,通称“人情风”。不过,领导者是人民公仆,权力是人民给的,应该慎用权力,用好权力,绝不能拿权力换人情,甚至搞权钱交易。当然,领导者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抵御人情风的攻击,如果在语言上处理不当,有时也会造成不应有的误解。那么,如何在人情风中巧妙运用语言艺术。始终掌握主动权呢?一般情况下,要念好如下“四字经”:一曰“拒”。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如果对方提出明显不符合规定、违背原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