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苏大地素有尚学的优良传统。去年以来,在各级政府以“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为目标、积极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热潮中,许多市、县妇联乘势而上,抢占先机,以建设学习型家庭为切入点,赋予传统的家庭创建工作以时代的特征,在政府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全局中确立了妇联的优势领域和地位。我们感到,家庭历来被看作社会的细胞而备受关注,随着现代家庭功能的变化、人们休闲时间的延长,建设学习型家庭,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也对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妇联在这方面虽有长期开展工作和活动的丰富经验,但如…  相似文献   

2.
《中国妇运》2012,(8):36-38
近年来,浙江省湖州市妇联以开展“和谐家庭创建行动”和打造“文明家庭”品牌为载体,扎实推进妇女和家庭思想道德建设,全市形成了以平安家庭创建为基础、特色家庭创建为抓手、文明和谐家庭创建为目标的家庭道德建设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妇运》2008,(5):16-19
省妇联发挥妇联组织贴近妇女群众、贴近家庭的优势,确立“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工作思路,在全省广泛深入开展了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各级妇联组织在创建工作中创新思维、积极探索,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中确立了妇联的优势领域和地位,为法治四川、和谐四川、平安四川、生态四川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4.
魏勤 《中国妇运》2010,(10):11-12
连云港市妇联以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妇联组织为主题,以“‘百千万’妇女培训行动、巾帼创业致富行动、巾帼家庭服务创牌行动”为主线,以“百岗创先争优、干村妇代会创先争优、万名妇女参与‘两委’竞选创先争优”为主体,以党建带妇建推动妇联系统创先争优,以妇联系统的创先争优影响妇女、感染妇女、带动妇女,  相似文献   

5.
杨敏 《中国妇运》2008,(10):38-40
近年来,营口市妇联因地制宜,巧借资源,以母亲节为载体,弘扬母爱精神,传承中华美德,大力开展创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活动,为促进城市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激励广大妇女和家庭为建设和谐营口,实现沿海经济强市目标作贡献。  相似文献   

6.
同志们:历时一天半的“建和谐家庭·促和谐社会”论坛,在全体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各项预定任务,现在就要结束了。论坛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同志亲自出席并作了重要讲话;全国妇联等五部委联合命名了16个全国学习型家庭创建示范城市、300个学习型家庭创建示范社区;专家学者、示范城市和社区的代表、妇联系统的同志分别做了很好的发言。论坛深入探讨了以和谐家庭建设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交流了和谐家庭建设与学习型家庭创建的经验,对推动建立支持和保护家庭的社会政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世界蛮化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新事物层出不穷,创建学习型社会已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以人兴,政以才治”。面对新世纪妇联工作的新机遇、新挑战、新形势和新任务,如何把妇联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把妇联干部培养成学习型干部,这是摆在各级妇联组织和妇联人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和课题。在创建学习型妇联组织过程中,各级妇联主席理应也必须带头作表率,首当其冲率先成为学习型领导,先“强”起来,先“硬”起来,才能推动和保证学习型妇联组织的创建。  相似文献   

8.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顾秀莲“努力把妇联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文章在本刊发表后,各地妇联反响热烈,纷纷组织学习,加深了对“建设‘学习型’组织是妇联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是妇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的理解。许多省市妇联认真总结了以往往注重学习、加强自身建设的经验,决心更好地落实顾主席讲话的精神,在不断创新中推进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一些妇联主席纷纷撰文,结合本省妇联工作的实际,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妇联落实的情况以及今后如何进一步加快妇联学习型组织建设的设想。在这里,我们选登部分省妇联主席撰写的有关创建“学习型”妇联组织的文章,以供大家学习、交流。  相似文献   

9.
《中国妇运》2002,(12):23-24
妇联作为家庭美德建设的职能部门。如何贯彻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公民道德建设这项系统工程中,以家庭为依托,做好“家”字文章,寻求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推动家庭道德观念的提升和家庭道德体系的构建,我省各级妇联组织近年来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相似文献   

10.
綦淑娟 《中国妇运》2001,(12):33-34
妇联组织以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为载体,走出了一条非政府组织通过家庭细胞的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道路,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认可及社会各方面的赞扬。本文试通过对现阶段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发展趋势与问题的探讨,着重就新的历史条件下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深化提出一些看法。现阶段创建工作的特点从1949年妇联组织开始五好家庭活动到目前的半个世纪的历程中,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工作走过了萌芽起步(1949-1978)和恢复发展阶段(改革初期—1996),并在1996年之后获得飞速发展,进入协…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的社会正进入信息化、知识化、学习化的社会,学习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的学习能力越来越成为决定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河北省妇联从2003年起,根据全国妇联的要求,在全省2000多万个家庭中开展了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两年多的创建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创建学习型家庭,创建的主体是家庭,有效的模式应是家庭与学校、社区相结合的模式。本文以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和保定市保定一中为例,探讨学习型家庭创建的有效模式。一、学习型家庭创建过程中相关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家庭、学校、社区属于不同的组织形式。在…  相似文献   

12.
美在家庭     
《中国妇运》2003,(4):20-21
家庭是妇联组织的传统工作领域,家庭美德建设是妇联的一项主要工作,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社会主义时代新风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持。本期刊登的“洒向人间都是爱”,重点展示“八大”以来,各地妇联以家庭为阵地,以精品活动为载体,适应形势发展,把握时代脉搏,从党政所急、社会关注和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道德教育和家庭道德实践活动的情况及成效,实践证明,家庭美德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和广大群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13.
《中国妇运》2013,(9):24-25
近年来,上海市闸北区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多元学习平台,创设多类活动载体,培育特色家庭典型,在全区形成以"家庭为基础,楼组为纽带,社区为平台"的学习型家庭创建新模式,为巩固文明城区创建、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一、强化顶层设计,构筑学习型家庭创建的新格局一是着眼"长效性",组织领导有力度。  相似文献   

14.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千千万万和谐、文明的家庭,就不会有一个和谐、文明的城市。如何以家庭的和谐促社会和谐,以家庭的和谐推动文明城市的创建是石嘴山市妇联重要的工作课题。  相似文献   

15.
《精神文明导刊》2010,(8):35-35
自1995年在全国首创“一二三”家庭读书工程以来,江阴市始终坚持把读书活动作为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载体,长期抓,抓经常,引导市民读好书、求新知、创新业,大力培育城市精神,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共同建设幸福江阴,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才支持,成为全国唯一荣获“全国创建学习型家庭示范城市”称号的县级市。  相似文献   

16.
《中国妇运》2005,(12):35-36
为了贯彻落实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健康城市的决定》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全市家庭成员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质,苏州市妇联决定以家庭为阵地,以妇女和少年儿童为重点对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健康在我家”健康家庭建设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17.
为贯彻大连市第九次党代会作出的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决定,全面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大连市妇联于2001年7月始在全市家庭中广泛开展建设学习型家庭活动。一年来,全市的创建活动红红火火,蓬蓬勃勃,形成了家家飘书香,人人学习忙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8.
《中国妇运》2002,(9):1-1
为贯彻落实江总书记“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号召,全国妇联八届四次执委会议明确提出“加强学习,改进学习,使妇联成为学习型组织,使妇联干部成为学习型干部”的要求;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顾秀莲同志日前进一步强调指出:“建设学习型组织,提高干部素质”,这一与时俱进的决策立意高远、催人奋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妇运》2003,(4):22-23
家庭是妇联组织的传统工作领域,家庭美德建设是妇联的一项主要工作,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社会主义时代新风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持。本期刊登的“洒向人间都是爱”,重点展示“八大”以来,各地妇联以家庭为阵地,以精品活动为载体,适应形势发展,把握时代脉搏,从党政所急、社会关注和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道德教育和家庭道德实践活动的情况及成效,实践证明,家庭美德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和广大群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20.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的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对于社会公德的形成有密切联系。倡导创建学习型家庭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客观要求,以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最终目的,是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家庭美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