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种爱     
她病了13年,丈夫疼了她4700多天,爱了她4700多天,13年是丈夫用坚实的肩膀挑着生活重担,用善良宽厚的情怀拥着残疾的她走过来的。其中的滋味只有她知道,内疚和幸福在她心里交织。丈夫在她心里种的那朵倾注浓浓爱的花儿。美丽得让所有的人欣羡和惊叹。  相似文献   

2.
正俗话说:自古婆媳水火不相容。但这句话如果用在七师一二六团五连职工范丙春和她的婆婆身上,那可就不灵验了。为什么不灵验呢?话还得从头说起。1985年,范丙春和刘永春喜结良缘,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结婚第一年,丈夫就和她商量:与公公婆婆共同生活。刚开始,她很担心与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日久天长必然会产生矛盾,难以相处。但在丈夫的耐心劝说下,她考虑到:丈夫的4个妹妹还在上学,丈夫的哥哥在边远连队工作,公公婆婆年  相似文献   

3.
梅桂花1985年与丈夫楚荣贵结婚,婚后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她与丈夫携手共创,相敬如宾,加上她的勤俭持家,日子慢慢宽松起来。1997年,丈夫楚荣贵调到了奎屯农七师一建。  相似文献   

4.
一个美国女医生在非洲援助,她的丈夫林肯准备去看她。女医生在信中告诉丈夫,这里非常寂寞,大多数援助人员都忍受不了这里的生活,纷纷提前回国了。在信中,女医生还告诉丈夫,这里除了一些当地土著人,就是荒芜的土地,除此再没有什么可看。没有交流,没有娱乐,该有的这里都没有。让丈夫做好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自古婆媳水火不相容.但这句话如果用在七师一二六团五连职工范丙春和她的婆婆身上,那可就不灵验了.为什么不灵验呢?话还得从头说起. 1985年,范丙春和刘永春喜结良缘,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结婚第一年,丈夫就和她商量:与公公婆婆共同生活.刚开始,她很担心与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日久天长必然会产生矛盾,难以相处.但在丈夫的耐心劝说下,她考虑到:丈夫的4个妹妹还在上学,丈夫的哥哥在边远连队工作,公公婆婆年龄已经大了,他们身边必须要有人照料.于是,通过思前想后,心地善良的范丙春终于答应了这件事.  相似文献   

6.
<正>她叫宋雪芬,现在农二师三十三团社区工作。在家排行老三,父母、哥哥、姐姐们都很疼爱她,照顾她,从没有吃过苦、受过累,很多事情都不会做,总觉得生活得很快乐,很平静。婚后的生活改变了她,使她学会了做饭、做家务、照顾家人,性格也变得坚强起来了,这所有的一切都原自她找了一个当干警的丈夫。刚结婚那时,丈夫在且末支队当一名监狱干  相似文献   

7.
梅兰 《党史纵览》2003,(8):39-41
如今,已86岁的王凤岐老人平静而快乐地生活着.虽然与自己共同生活了50多年的丈夫王文10年前因病离她而去,但与丈夫经历的一幕幕惊险人生,常常浮现在她的眼前.那些一起走过的血雨腥风、刀光剑影的日子,就像片片殷红的枫叶,飘曳在她生命的每一个季节里,无声无息,就像老人那样沉默……  相似文献   

8.
向命运挑战     
向命运挑战□杨莉在长春市双阳区齐家乡,有个叫金淑兰的女党员,人们都说她是个“苦命人”。她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可是丈夫见异思迁,另觅新欢,抛弃了她和女儿不辞而别。办妥了离婚手续后,为了生活她不得不改嫁,可刚过上几天好日子,第二个丈夫就因病去世,又给她...  相似文献   

9.
白建国 《党建》2011,(9):40-41
40年前,当时我还是一个刚入伍的战士,在青海遇到一位红军长征时流落在草原的红军老妈妈。她17岁跟随红军长征,在部队行进到青海草原时部队被白匪打散,她逃离虎口流落到草原,嫁给了当地牧民。虽经历了几十年的草原生活,但她始终没有忘记组织,没有忘记她的红军丈夫。她把红军丈夫临别交给她的珍贵资料装在一个牛皮囊里,  相似文献   

10.
田鸿  杨耀珍 《新湘评论》2014,(18):29-29
一说起村支书李翠英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芷江侗族自治县禾梨坳乡学堂湾村的群众无不竖起大拇指说:"她是我们这最美的媳妇!"2005年,李翠英67岁的婆婆不幸出了车祸,在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仍造成了瘫痪。这对于李翠英和她丈夫来说无异是一个晴天霹雳,公公去世早,本来家里就困难,如今婆婆又瘫痪了,生活更加艰难。于是李翠英和丈夫商量:丈夫负责在外打工养家,自己在家照顾婆婆。  相似文献   

11.
连谏 《党课》2011,(24):73-74
私底下.我曾为她多次呜过不平,因为曾目睹她的丈夫明明自己拿着感冒药盒却还要问她:饭前还是饭后吃?一次吃几颗?我们一起旅行时,她丈夫一日不知要电她几遍,无非是干净袜子放在哪里了?收煤气、水费的人等在门口,他却挖地三尺都找不到缴费卡……诸如此类的事情总发生在她的婚姻生活中,为此,我时常取笑她的无底线贤良主义,把在事业上雷厉风行的男人生生贤惠成了生活低能儿。  相似文献   

12.
尚德琪 《党员文摘》2007,(12):28-28
苏延花是兰州市一位普通市民,为了给瘫痪20多年的丈夫治病。欠下了几万元的债务。丈夫去世后,她和婆婆、女儿靠几百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维持生活,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对自己能享受低保政策一直心存感激。7月份,肉价涨得最快的时候,她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说,她已经几个月没有买肉了,肉价涨了,低保金能不能涨一点呢?  相似文献   

13.
她叫王凤琴,通辽市库伦旗六家子镇洁利洼村柳编协会会长,一位性格倔强、浑身透着股韧劲儿的农家妇女。人到中年的她,25年前挑着嫁妆来到丈夫家时,看到的是几间破土房,几个木头箱子,露着土的火炕……这样一个破烂不堪的“新家”,比她想象中还要差一些,看着丈夫愧疚的眼神,她用仅有的几十元“彩礼”买回了常用的生活品。“开弓没有回头箭”,她这样安慰自己和丈夫,第二天就和他下地干活,开始了白手起家的生活。 村里办厂第一人 1986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  相似文献   

14.
<正>59年前,年仅19岁的吴华荣带着憧憬满怀激情地来到了农二师二十九团。岁月如梭,在她40岁那年,原本生活得很幸福的吴华荣,丈夫因病瘫痪早早离开了人世。留下她和4个10多岁的孩子,生活的重负,把这个坚强漂亮的女子,压得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张怀珍与吴荣华丈夫是患难与共的亲密兄弟,两家一直都是在相互扶持帮助下亲密走动。对吴华荣的困境,张怀珍一家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此后他家不管有什么好吃的,总要给吴华荣家送去一份,  相似文献   

15.
尽管她是毛泽东的弟媳,但一直过着淡泊的生活而默默无闻,她和丈夫从不向人讲起自己的身份。  相似文献   

16.
正在九师一六七团,有这样一个妇女,在命运多舛的生活之舟上,她尽全力撑举着信义的风帆,她用血汗甚至生命坚持着一条归还借款的感人之路,她就是退休职工夏留女。记下一笔还账单1997年11月25日,对于夏留女来说是一个悲伤的日子。她患癌症的丈夫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离开了人世。安葬了丈夫,回到家中,与年近80岁的母亲和刚刚成年的儿子、8岁的女儿一起沉浸在悲伤中,夏留女心头像有一块重重  相似文献   

17.
她是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的名校硕士,却义无反顾追随身为警察的丈夫来到边境小村,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她害怕寒冷,不习惯北方生活,却最终扎根在中国最北的地方. 她就是漠河市北极镇中心学校教师郭素丽,她和丈夫——黑龙江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大兴安岭边境管理支队观音山边境检查站教导员赵鲁杰共守祖国北极,在这片寒冷的土地上书写着温暖的爱情童话.  相似文献   

18.
焦淳朴 《党课》2012,(6):76-77
1994年,为了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他们一家三口来到了北京,丈夫开出租车,她摆修鞋摊,生活虽不富裕却也平静。但不幸的是,丈夫因一次意外车祸去世了。很多人劝她带着孩子回老家,这样经济压力会减轻不少,但为了孩子的前途,  相似文献   

19.
正刘惠清,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跑个体营运的丈夫是家里的顶梁柱,她没有工作,开着一个偶尔能挣个十块八块的干洗店,主要是照顾丈夫和上小学的儿子。一家人的生活其乐融融,然而这一切,随着丈夫的突然离世戛然而止。那是2010年6月3日,一向身体无恙的丈夫陈军在出车途中突发心肌梗塞,还没跟她和9岁的儿子说句话,便从此阴阳两隔。受不了打击的刘惠清,吃不下睡不着,整天以泪洗面。一天,独自  相似文献   

20.
正她,是一位坚强的女性,在身患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多种并发症的情况下,依然乐观面对生活,从容面对,并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新的幸福生活;她,是一名合格的母亲,在丈夫外出、家庭生活多变的情况下,勇敢挺起脊梁,承担起了工作和生活的双重重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生活的多彩;她,就是新赛精纺公司职工刘远。"面对家庭种种困难,我庆幸自己没有选择逃避,而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