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举措之中,森林碳汇被认为是成本最低的减排措施之一。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从《波恩政治协议》到《马拉喀什协定》,从《巴厘岛行动计划》到《哥本哈根协议》和《坎昆协议》,森林碳汇都是其中的主要议题之一。气候变化国际法发展过程中对于森林碳汇议题表现出了从谨慎向开放的转变,森林碳汇的活动范围也从最初的单一化走向了多元化,后京都时代以通过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森林保护和森林可持续管理增加碳储量为主要内容的REDD+森林碳汇机制将发挥更为主要的作用。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森林碳汇国际法律机制的梳理将有助于厘清其发展的脉络,预测其发展趋势,为今后森林碳汇的国内法律保障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高健 《法制与社会》2014,(12):30-31
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对林业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保护措施和行动,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但我国林业发展道路曲折,法制建设滞后,森林法作为调整林业建设发展的基本法,已远不能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本文在探讨了森林法应对气候变化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围绕气候减缓和适应而修改和完善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知识产权制度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有关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质疑频频出现,针对气候友好型技术开发、转移和应用的知识产权制度的探索也不断涌现,全球知识产权制度必将对气候变化问题作出合适的回应,中国也需要从国内制度、区域制度以及全球制度三个层面寻求气候变化相关知识产权问题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日本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日本在应对这一问题时起步较早,已经初步形成法律机制,而我国还停留在国际政治博弈层面,尚未列入立法议事日程。本文指出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第二大国,我国应该着手研究相应法律对策并考虑制定相关法律,研究日本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机制对我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一、启动实施欧洲气候变化计划欧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倡导者与先行者。欧盟自1993年成立起就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在各成员国纷纷提出本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时,欧盟层面也开始协调成员国政策,统一行动。从20世纪末开始,欧盟气候变化政策围绕《京都议定书》的不同发展阶段不断向前推进。1997年12月,联合国在日本京都召开第三次缔约方会议,达成了《京都议定书》。欧盟在议定书上所承担的减排目标是2012年相对1990年基准减排8%。欧盟于1998  相似文献   

6.
我国气候变化立法的缺陷及其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兴  刘最跃 《时代法学》2006,4(2):68-74
我国气候变化立法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战略的实施。目前,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大国际环境问题。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战略是《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举措。我国应当按照《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法律要求,健全和完善气候变化立法以进一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从而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促使各国提出减排目标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京都议定书》工业化缔约方借履行公约的减排义务为名,通过国内立法提出或实施了以碳关税、碳标签、生态设计要求为主要形式的低碳壁垒措施,限制高能耗产品的进口,以达到保护国内相关产业之目的。低碳壁垒措施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只有认真研究、理性思考、积极应对,才能保证我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与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8.
杨华 《河北法学》2008,26(5):27-33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当前的热点话题,各国在参与实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东京议定书》中都在积极寻求制高点。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控制和实施方面,国际社会体现出合作与牵制两种表现,牵制是在谈判中的牵制,谈判是相互牵制的谈判,这两种表现中,合作是目的,牵制是手段。发展中国家要在2012年之前做好充分准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处理好合作与牵制的关系,我国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处理好控制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与牵制的关系,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相似文献   

9.
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各国的核心课题之一.总体来看,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框架主要包括产业政策,碳税、碳排放权交易等碳定价政策,以及绿色金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测算,若实现《巴黎协定》2℃控温目标,全球必须在2050年达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又称"碳中和"),即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于其通...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问题危及粮食安全,破坏食物可及性,并关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食物权与气候变化问题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1条规定的食物权内在地要求国家承担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等最低限度的环境保护义务。构建基于食物权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符合中国的现实需求。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性、长期性以及中国发展转型期的特殊性也客观上要求我国应当以保障食物权为基础来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从而主动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