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经济增长受到资源和环境的严重限制下,人类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在这一背景下政府和学术界同时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构想,认为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现有的研究大部分还停留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意义等方面的论述上,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及动力机制的研究较少。对循环经济概念进行辨析,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动力机制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立诚 《各界》2010,(8):37-41
历史有时候异常神秘。 一只无形的大手,在唐代中叶撮合了一个难得的机遇,让中国古代史上最杰出的经济改革家、理财家刘晏和杨炎同时登上安史之乱刚刚结束的政治舞台,为破解时代困局大显身手。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传统的生产经营、社会管理、消费方式等诸多方面提出了革故鼎新的要求。综观循环经济取得成效的西方发达国家,其政府无一例外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政府应当通过实施一系列引导和迫使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建立完善资源环境合理有效利用的制度以及产业发展的环境评价机制,促进循环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杨小军  彭涛 《团结》2011,(3):36-38
目前城管执法是须多城市执法与管理的共同困局。一边是"野蛮、简单"的指责,一边是"执法难"的委屈;一边是城市发展的迫切需要,一边是执法实践的尴尬回应。破解困局,呼唤  相似文献   

5.
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努力迄今仍未取得明显效果,直接原因就是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担忧一次次地干扰了“调结构”这一长期任务。对于中国来说,别让对经济短期减速的忧虑妨碍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可持续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最为迫切的事情。为此,中央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约束地方政府以过度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热情,并引导地方政府实行经济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瞭望》2001,(7)
破解当前农民收入增长减缓的困局,关键在于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调整,用过去计划经济的办法,显然是南辕北辙,难以奏效。只有学会采用市场经济的办法,以市场为导向,才能使农村经济结构真正朝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变。但现在面临的难题是,目前我国农户经营规模普遍偏小,积累和投入能力低,光靠农户自己进入市场有诸多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靠什么力量和机制来带动农民调整结构呢?一些地区的实践表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带动结构调整的新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就是一条现实的…  相似文献   

7.
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此,要进行政策调整,通过政策和立法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要培育循环经济的市场体系,配置技术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加快循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地规模经营“湖北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农地通过自发流转,正在探索破解中国农业生产的"一亩地"困局《瞭望》新闻周刊最近在湖北省公安、监利、大冶、京山等县市的调研采访中发现,农户之间依法自愿流转土地的现象频生,许多留守农户种田在20亩左右,种田50亩以上的大户方兴未艾,数百亩上千亩也不鲜见,甚至还有1万多亩的土地规模经营,正在尝试破解长期以来种田不赚钱的"一亩地"困局。  相似文献   

9.
李立景 《理论导刊》2012,(11):99-102
以帮忙类、调解类为代表的电视纠纷解决节目的风生水起,在预示着一种新生的具有媒介现象与法律现象双重属性的电视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兴起的同时,又因电视直接介入纠纷解决使其自身陷入伦理困局。以现代法治的基石——正当程序视角批判性地分析观照电视司法化,倡导建构传媒介入纠纷解决的正当程序是一条可选择的破解困局的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循环经济概念要有清晰的理解。很多文章把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经济、投资节约型经济、环保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完全等同,这就没有把握循环经济的本质。“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  相似文献   

11.
一些地方的“治污困局”为民资提供了新机遇。在政府放宽治污的门槛后,一个巨大的治污市场“蛋糕”呈现在民资面前《瞭望》新闻周刊在苏南进行专题调查时发现,这里的许多民间资本争相涌入“治污产业”,有助于政府解决难题,企业也相应得到稳定的收益。专家认为,大量民资涌入“治污产业”说明,随着“环境成本”的不断增大,对污染的治理已显现出足够的利润空间,而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涌入“治污产业”,则使得循环经济整个链条的产业化特性进一步加强,最终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确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建立制约权力腐败的整体协同机制,是确保权力正确行使的有效途径。这种协同机制可以涵括五个方面:规制行政自由裁量权,以实现行政制约;建立干部财产申报制度,以实现经济制约;提升公民监督权,以实现社会制约;完成从人治向法治转轨,以实现法制制约;强化道德文化建设,以实现文化制约。这五个方面协同发力,构成互动机制,标本兼治,或可有效破解权力腐败之困局。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企业长期坚持高耗能、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视经济效益高于一切。这种增长方式推动了我国20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同时也产生了失业、城乡差距、社会不公、环境破坏严重等大量不和谐因素。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指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7,(4)
西方生态传播承认生态环境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破解生态困境的议题选择和话语设置上,出现了两次转型,呈现出三个不尽相同的流派:生态本位论主张去工业化,回归农业文明;资本中心论强调运用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或者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用资本的逻辑化解生态困局;市场机制论认为破解生态困局的出路在于建立生态领域的市场机制。生态传播理念的转型,既反映了生态政治实践的革新,也反映了生态政治价值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是发展中的人类反思发展模式的思想,能够克服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诸如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的问题,从而能够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降低经济发展代价的途径.将激励搞对,实现利益相容是推进循环经济进程中应当把握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视野中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一种节约资源、净化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形态。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是东北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应从东北三省大系统、区域性系统、个人行为系统三个层面入手,制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发展政策、技术支撑体系和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17.
韩桂友 《求知》2014,(10):54-55
<正>循环经济是破解传统社会发展模式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冲突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是从传统"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末端治理"单向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式流程的循环经济模式的升级,从而达到"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的目的。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消耗速度的日益加快,资源过度开采以及环境污染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问题。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树 《理论导刊》2002,(6):31-33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特征 随着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矛盾的加剧以及生态科学的迅速发展,使人们产生了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愿望,期望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到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实施,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8月2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循环经济促进法》草案,这一综合性大法的出台,将奠定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制基础。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人民群众切身生产、生活,还事涉国家可持续发展与长远竞争力。为此,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两型社会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当年年底,循环经济法补充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不到三年时间,便经起草、三审而顺利通过,足见形势之迫切。要不要促进循环经济早已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促进。循环经济立法过程中的名称之变,折射出这一问题并不简单。起草之初,该法即名为循环经济促进法,当时有很多人提出,促进显得有些软,后来经研究,去掉促进,决心起草一部硬法。到如今,又回归促进,是不是意味着软下来了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名称虽变,具体内容却无大变。纵观三审稿,比较重要的修改仅有一个,即是名称的改变。一系列显示出其硬度的约束机制保留不变,如建立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的总量调控制度、建立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强化对高耗能、高耗水企业的管理等。并有法律责任专章,对各类主体  相似文献   

20.
《民主》2021,(2)
正2020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会专职副主委胡卫提交《关于系统施策,着力破解地方高校发展困局的提案》,2020年11月25日教育部在官网上公布答复内容。教育部在答复中指出,教育部将结合编制"十四五"规划,系统研究和谋划,集中梳理困扰地方高校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问题。指导各地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统筹考虑现有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情况,办好公平有质量、类型特色突出的职业教育,补齐区域高等教育短板,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