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尚书·周书·吕刑》中曾提到过刑法审判中的五大弊端:依仗官势、挟私报复、暗中做手脚(一说听信女人枕边风)、索受贿赂、谒请说情,即所谓“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如果法官行为在这五方面有失检点,造成判罚不公,“其罪惟均”,意思是其罪过与犯人相同。可见,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人即开始防范审判不公和司法腐败。  相似文献   

2.
五十年代末,党内刮起三股歪风,即“共产风”(一平二调)、“浮夸风”和“瞎指挥风”。“三风”为害,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恶劣影响。 在“三风”盛行的日子里,原河北省副省长李子光同志,逆“风”而行,他坚持党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反对“三风”为害,赢得广大农民的信赖和拥护。  相似文献   

3.
以法理官     
正治国必先治吏,纵观历史,历代统治者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都非常重视官吏的管理,并在管理官吏的过程中,制定了很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百官的行为。最早的相关法律,可追溯到尧、舜、禹时期,所谓的"皋陶之刑",即"昏、墨、贼,杀"。昏是指自己做了坏事而窃取他人的美名;墨是指贪得无厌,败坏官纪;贼是指肆无忌惮地杀人。犯这三种罪之一的,就要被处以死刑。夏代沿袭"皋陶之刑",并对此加以确认,规定犯有"墨"即贪污的官员都要处以极刑——死刑。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科院宪法学家李步云最近说,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意义重大,需要我们正确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依法治国属“法治”论,是相对“人治”而言的,既治民也治官,但根本目的、基本价值和主要作用应当是治官。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法律只是一种治理老百姓的手段,它已成为某些干部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动准则。实际上从法律本身来看,它的核心作用是解决权利与权力这两个问题,即保障个人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对个人、集体与国家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行合理的分配与调节;同时,对政府的权力和行为作出规定,以防止其权力过大和滥用权力。官  相似文献   

5.
官德,即为官者的道德。“教之首,德为先”,我国自古就重视道德教育,对于为官者的道德修养,更有许多卓见。从商汤总结夏亡教训,为百官制定不要沾染“三风十惩”(即巫风、淫风、乱风和十种罪过),到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再到李世民“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的官德思想,被历代明君贤臣借鉴,一些清官廉吏的官德修  相似文献   

6.
瞿遇春 《学习月刊》2010,(14):49-49
地税文化除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外.其核心内容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的内涵主要表现为地税部门的“三风”.即“税风、学风、政风”,它是地税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加强“三风”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地税文化,既是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又是打造地税文化品牌、提升软实力的抓手。  相似文献   

7.
搞好干部队伍的廉洁自律,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但廉洁自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自我检审、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诸环节周而复始、连续不断长期运行的过程,是一个生命不息、自律不止的过程,即是自律持恒的过程。如果这一过程中断,就会产生自律“失恒”。而一出现自律“失恒”现象,就会导致腐败行为。本文仅就自律“失恒”现象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一)自律“失恒”的原因1、客观原因。自律“失恒”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l)经济根源: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目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8.
如果我们所有的法律都能够像醉驾入刑一样得到严格执行,那我们离建成法治国家的目标也就为期不远了. 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确立了醉驾入刑的规则.该规则实施以来,因醉驾入刑的人,既有官员,又有明星.交警时常半夜在马路上进行抽查,一旦发现醉驾,则按照既定的程序规则迅速进行处理,效果明显.现在饮酒之人,主动请代驾,或者将车辆停放原地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回家,已经习以为常.“醉驾入刑”遏制了大量的“马路杀手”.可以说,法律执行力度最大、效果最佳的,就是醉驾入刑的规定.虽然人们对酒后驾驶的危险性、打击“醉驾”行为的社会共识,也是醉驾入刑得到严格执行的社会基础,但“醉驾入刑”规定执行得好,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端正执法思想做好侦查工作忻杏华我国传统的法律和执法思想,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其主要表现是:一、在主导思想上,主张有罪推定,这是不完整的。应该把有罪推定和无罪推定结合起来,把惩治犯罪和保护人权结合起来。二、在立法上,有重“刑”轻“民”的思想,即重刑事案...  相似文献   

10.
2005年2月,人事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文,要求黑龙江、江苏、福建、云南、内蒙古等5省(区)的质检系统推行质量技术监督官和检验检疫官制度。人事部称,5省(区)试行“两官”制,是国家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改革的“试验田”。  相似文献   

11.
常越男 《前线》2023,(3):84-86
<正>虞世南(公元558―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历仕陈、隋、唐三朝,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文学之宗。他重视德行,刚正不阿,勤学博闻,擅长诗文,娴于书法,以文史资政,被唐太宗李世民赞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之臣,为贞观年间的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官际关系     
《天津支部生活》2012,(5):45-45
官与官之间的关系,简称“官际关系”。当前,官场上出现了几种不健康的“官际关系”,主要有:一是人身依附关系,即下级依存于上级,上下级之间存在保护和被保护的关系,主要表现形式有官官相护、猫鼠关系等;二是拉帮结派关系。搞小团体、拉山头,领导不同派系不同,不同的官员有不同的队伍。有的则以老乡名义相聚,或以同学关系融合;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上,有着极其丰富的政治伦理文化,其中进步的、有价值的官德和官德思想,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这对于增强干部道德教育的民族文化蕴涵,使我们的干部更加自觉地借鉴历史经验,加强自身的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切实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有裨益的。一我国历史上的进步官德和官德思想,最早在商、周奴隶制时期即见端倪。商王朝的开创者商汤鉴于夏桀亡夏的历史教训,儆戒百官不可沾染"三风十愆"(巫风:恒舞,酣歌;淫风:徇于货、色,恒于游、畋;乱风:侮圣人,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  相似文献   

14.
梁柱 《党员文摘》2008,(3):12-12
“官国”(“官国”传统是中国长期封建专制政治形成的“官本位”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的特征是“人治”而非“法治”,官僚享有超越法律的种种特权——本刊注)的特权思想在中国具有很深厚的历史土壤,从古代一直到民国都是如此。中国共产党及其创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告别特权思想、特权作风、特权享受等“官围”遗产的历史起点,其代表人物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代王朝中央机构中,一般都设有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吏部排列其首。吏部按今天的话来讲,即组织部。吏部与其他部相比,虽然都是“正部级”建制,但历代皇帝、丞相都一直把吏部看得高于其他部。因为吏部的官是管官的官,无论素质与品行,都应出类拔萃。德才兼备的干部路线能否贯彻到基层,对干部的考核任免能否做到公正无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吏部来执行的。管官的官如果出了问题,祸莫大焉。因之,严格挑选好管官的官,是上级机关和领导者应抓的一件大事。在这方面,不妨看看曹操是怎样做的。曹操手下的人才很多,曹操用人也很有一套…  相似文献   

16.
微观     
《廉政瞭望》2014,(21):16-17
【法律才是国王】 @周其仁:“法律才是国王”(Thelawis King)。绝不能反过来“国王就是法律”(The Kingislaw)。法律至上.就是国王也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中国历史经过无数的曲折,终于决定要走依法治国的道路,这点来得可不容易。  相似文献   

17.
高校“三风”建设是高校健康发展和综合张力表现的核心问题。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促进高校“三风”建设,是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针对高校“三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下的具体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8.
1、什么是世界贸易组织?什么是关贸总协定?“入世”和“入关”是近几年我们常听到或常看到的新闻。到底什么是“入世”,什么是“入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首先需要我们搞懂什么是“世界贸易组织”,什么是“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WorldTradeOrganization,即WTO),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前提,以多边贸易规则为基础并以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各项协定、协议为法律框架的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性经济组织。关贸总协定(GeneralAgreementonTariffsandTrade,即GATT),是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行之前,协调、处理国家间关…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内乡县有一座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其内有一幅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此联不仅好在对仗严谨,朴实无华,更重要的是其深刻的内涵,揭示了当官者必须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一是对联体现了“官本位”与“民为贵”的为官态度。上联的核心即体现了教育为官者要正确对待自己,淡化“官本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认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法制,正确处理人治与法治的关系,完备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以下几条基本原则:(一)“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有法可依,就是要求有完备的法律可供遵循。没有法律固然谈不上法制;法律不完备,法制也不可能健全。因此,加强立法工作,制定出完备的法律,使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首要任务。然而,法律的制定是~项极为严肃和复杂的工作。因此,我们在制定法律时,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群众路线、从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