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在赫鲁晓夫时期文化“解冻”的背景下,知识分子群体针对文学艺术的创作原则、创作方法和审美标准等重要问题产生了分歧,并形成了以《新世界》和《十月》杂志为核心的自由派和保守派两大阵营。《新世界》与《十月》代表的两派之争是文化“解冻”时期两种政治思想斗争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反映,两大阵营的分歧与对立对苏联文学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苏共在20世纪20年代的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这促进了苏联文化的繁荣。然而由于在斯大林时期,却逐渐形成了文化专制主义的路线、政策和体制。这一文化专制主义的路线、政策和体制统治了苏联近六十年之久,它成为苏联亡党亡国的根本性原因之一,其历史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  相似文献   

3.
乔治.凯南是美国著名的"苏联通",也是美国"遏制政策"的提出者。1946 年他向美国发回长电,1947 年又发表 X 论文,分析苏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根源,在美国政坛和民众中引起震动。时隔半个多世纪,我们再分析凯南的这两篇文章,仍被他惊人的洞察力和预言所折服。他对苏联的民族性格、苏联外交的行为方式有着深刻理解,他的这一认识正是建立在对俄罗斯( 苏联) 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4.
1953 年艾森豪威尔上台执政后初期,美国对前苏联在斯大林逝世后出现的对西方政 策的解冻并没有作出积极的回应。在国内外压力下,美国政府在对苏文化政策上经历了艰难的抉 择过程,最终在艾森豪威尔第一任期内完成了从心理战到文化交流和渗透政策的转变。文化交流 和渗透自此成为之后美国政府对苏文化政策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以《2030年前俄罗斯联邦国家文化政策战略》的出台为标志,俄罗斯形成了明确的国家文化战略。本文从多方面论述了俄罗斯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并从俄罗斯文化复兴的理论导向和制度重建、语言文化战略、文化外交战略三个维度对俄罗斯文化战略的内容进行分析,认为出台文化战略是俄罗斯应对苏联解体的文化冲击和西方文化挑战的重要举措,而重塑国内文化环境和扩大俄罗斯文化国际影响力是俄罗斯文化战略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6.
“解冻”是赫鲁晓夫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题和典型特征,大体上可分为“两松两紧”四个阶段,与斯大林时期对意识形态实行强有力的“控制”形成鲜明对比。但赫鲁晓夫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解冻”同时也顾虑重重,不同时段也不乏强化“控制”。赫鲁晓夫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解冻”对苏联政治的发展和国际共运均带来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提出的"新历史性共同体"理论中宣扬的"民族平等"实际上并不存在,"苏联人民"在宪法中是平等的,但现实中却被割裂为不同的"主权"和"特殊"部分。在民族政策方面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各民族中不断出现要求平等和提高自己"民族"地位的运动。因此,苏联的"新历史性共同体"就是"苏联人民"共同体的变形。由于它不符合苏联国情,对社会发展阶段估计过高,因而并未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8.
最近这些年,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领域不断被延伸,从传统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到所有与艺术相关的领域,包括艺术品代理、广告、会展、艺人经纪、游戏、动漫和文化用品及设备等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整个行业涉及的面越来越大。政策驱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变革从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新版历史教师参考书对苏联历史的新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2007年出版的历史书<俄罗斯现代史1917~2006年>是苏联解体后,经过国家权威部门认定的第一本历史教师教学参考书.它对于苏联历史和苏联历史人物具有了与戈尔巴乔夫时期不同的评价,引起全球范围的关注.西方认为这是普京重新评价苏联历史和斯大林,是"从民主体制的倒退".该书否定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社会主义体制或日苏联模式已经丧失了发展的潜力.该书充分肯定了斯大林领导卫国战争取得胜利和实现工业化和文化革命的巨大功绩,肯定了斯大林民族政策正确的一面,因而称"斯大林被视为苏联最成功的领导人";但也没有回避斯大林和斯大林时期的问题,如,轻工业的恢复落后于重工业,农业的落后面貌没有大的改善,巨大的成就是通过极大压制民众所取得的.该书明确指出,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执政者应当对苏联解体承担主要责任.认为"苏联解体并没有命中注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30年代苏联"本土化"政策在乌克兰表现为乌克兰化。"本土化"政策在乌克兰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贯彻落实的。强制乌克兰化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使党员及苏维埃机关中本土民族的成分增加,乌克兰语得到了推广,促进了乌克兰民族教育的发展。但乌克兰的"本土化"是与当时苏联推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命运密切相关的,随着新经济政策的终结,全国中央集权化的加强,民族关系领域的宽松政策也难以为继,导致了对乌克兰化政策拥护者及乌克兰民族知识分子的打压和"清洗",乌克兰化政策收缩,乌克兰重又回到了两种语言并存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原苏联的语言政策对中亚民族文化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在回顾沙俄的中亚语言政策的基础上,阐述并评论了苏维埃俄罗斯政府初期关于语言政策的争论以及对苏联语言政策的影响。本文认为,尽管苏联对中亚的语言政策因领导人的更迭而产生差异,但基本上是围绕着苏维埃俄罗斯政府初期制定的语言方针而运作,并逐渐呈现俄罗斯化的趋势。本文从苏联语言政策的争论、线索、过程及意义等角度出发,从一个侧面探讨了当前中亚的诸多问题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2.
冷战后美国对外文化战略透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是一个非常注重文化外交、强调对外施加文化影响和从事文化渗透活动的国家。它往往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文化权力作为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特殊工具加以运用 ,并通过制定和实施文化战略去实现对外政策目标。文化战略是一种为实现国家对外政策目标而策划和运用文化力量的艺术。那么 ,文化与国际关系之间有何关系 ?在后冷战时期 ,美国又是如何确立和实施它的文化战略 ,使其为美国对外政策目标服务的呢 ?本文试图探讨这些问题。一、文化与国际关系文化一直是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及文学批评等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对象。然而 ,文化的概念真正进入…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苏维埃政权对哥萨克采取了"非哥萨克化"政策并在19世纪20年代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迁徙和迫害,这导致了哥萨克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群体近七十年的沉寂。苏联解体至今,在俄罗斯境内掀起了哥萨克复兴的浪潮,当代俄罗斯国家对哥萨克的复兴则给予了诸多政策和舆论导向支持。  相似文献   

14.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大国达成的《雅尔塔协定》,促使苏联做出出兵中国东北的决定,而苏联的出兵直接导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通过该条约,苏联把《雅尔塔协定》中涉及苏联在远东和中国东北权益的条款与中国国民党政府用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战后中苏关系发展的一块基石。为了实现通过《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所获取的利益,把东北变成苏联的势力范围并防止美国对这一地区的渗透,在出兵东北之后,苏联对国共两党施行了一项"表里不一"的两面政策。这一矛盾的政策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使得国、共、苏三方的关系围绕着东北问题不断变化重组。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其文化软实力可从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社会制度和社会模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文化多元与整合、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等6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可概括为:高效清廉的政治、新加坡特色的民主社会主义、基于儒家伦理的共同价值观、和谐的多元文化、优雅的文化艺术、腾飞的教育科技。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在本土发生,属于原生型文化;古罗斯被多种文明所包围,其文化发生于各种相对发达文化的边际上,故而称之为边际文化.地理位置相对封闭的中国,其原生型文化与他者文化相比,常常具有较高的文化势能,逐渐形成以"我-我"对话形式为主的文化发展模式;俄罗斯地理位置开放,其文化发端起源于与他者文化的对话,并在不断的对话过程中完善自身,形成了以"我-他"对话形式为主的文化发展模式;"我-我"的对话模式伴随的是"稳定和连续",但也带来"保守和停滞";"我-他"的对话模式伴随的是"分裂和离散",但也带来"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色彩革命"是继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国家确立新国家身份的延续.如果说苏联解体解决了这些国家"离开谁"的问题,那么"色彩革命"将解决"靠近谁"的问题.当前,独联体国家发生"色彩革命"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酝酿成立"民主选择联盟","古阿姆联盟"欲东山再起.俄罗斯维系独联体的手段有限、政策有误,独联体未来发展将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8.
"文化戍边"的概念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宣传部王运华副部长于十六大后提出,后历经兵团建设的实践、兰州大学徐黎丽教授课题团队的努力,"文化戍边"的理论得到了扩展与延伸。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文化戍边"亟需结合西部边疆的地域特色有更为针对性的理论发展。本文即立足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地域文化特色,着重阐释"文化戍边"理念的新发展,强调"文化戍边"从理论到实践、由精神升华到物质建设的蜕变。这其中既要坚持以和平开放、兼容并蓄的国家边疆文化政策,以周边邻国和睦共处、跨国民族安全和平为"文化戍边"的指导,也要坚持主体文化方向、发展多元文化特色为戍边的具体途径,从而在中国西南边疆与南亚、东南亚等国的对外交流中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苏联与古巴之间的关系急剧升温,1962年两国关系发展达到高峰,但当年发生的导弹危机使这种关系进入调整、巩固和发展时期,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形成"特殊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新思维"改革的提出,两国间原先存在的问题开始日益尖锐化,最终因苏联的解体而使苏古之间的密切关系不复存在。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最初实行的"一边倒"的亲西方政策使其与古巴的关系出现全面倒退,但随着调整期的结束,俄罗斯与古巴逐步恢复了平等互利的正常关系。  相似文献   

20.
苏联对北朝鲜最初的政策是希望与美国合作,通过建立国际托管和"联合政府"的形式,在朝鲜建立一个对苏联保持友好关系的统一政府。随着美苏关系紧张和朝鲜政治局势的变化,苏联力图在北朝鲜整合政治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朝鲜民族的统一,从而保证通过全朝鲜普选建立起统一的、实行对苏友好政策的政府。在美苏联合委员会工作中断而联合国在朝鲜南方实行单独选举后,苏联支持和帮助朝鲜北方建立单独政府,以实现对北部朝鲜的控制,并以此与美国对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