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宪法法律权威和公民法制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多年来,中国坚持不懈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加强公民法制意识教育,推动公民树立法制观念,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努力使全社会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为什么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权威。中国现行宪法是在1954年宪法的基础上,经过  相似文献   

2.
树立和维护宪法权威是我国当前法治建设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和最高权威。我国已经有了一部好的宪法,但是在国家和社会实际生活中,尚未真正树立起宪法权威。小法冲击大法、规章冲击法规、法规冲击法律的现象较多。因此,建立法治国家的当务之急是整顿宪法秩序,不断提高全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树立宪法至高无上的权威,把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多种问题提高到宪法原则上来认识和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公民的宪法权利得到法律保障,使政府权力受到法律制约。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着手树立宪法权威: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法律体系、法律制度的基础,离开了它就无所谓依法治国。然而在我国政治实践中,宪法还未能完全树立起应有的权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当一些人宪法意识淡薄,认为宪法与公民的生活没有太多关系。因此,要树立我国宪法的权威,从宪法宣传教育来说,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使人们树立宪法不仅是政治性规范,也是公民的生活规范的意识。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对宪法的理解往往仅限于它的政治层面,尤其是宪法的阶级本质上。应该说,从宪法的阶级本质入手,就抓住了宪法最核心的环节,它远比从…  相似文献   

4.
所谓法治,就是依据良好完备的法律来治理国家的形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法治的实质内容也会有所不同。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依靠法律的权威并通过法律的途径,实现自己当家作主权利的国家治理形态。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里,必须具有良好的、完备的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宪法和法律必须具有极大的权威性,任何人、任何组织都必须服从这种权威,即公民普遍具有很强的法律意识,各类各级国家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宪法意识,使全体人民成为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凝结了一个国家的最高理性,是党和  相似文献   

6.
《党课》2014,(24):18-18
宪法是一国法律的“母法”,是根本大法,是法之统帅,是整个法律体系获得权威与效力的最终源泉。在一个国家的法律大家庭中,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效力和法律权威。如果宪法权威缺失或遭受严重冲击、宪法规定无法兑现,必然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法律体系的权威与推行,整个法治大厦将失去根基,法治国家将会沦为美好的空想。这就是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  相似文献   

7.
徐琳娜 《探索》2004,(6):143-144
(一)宪法视野中的政治文明,是指建立在宪法基础上的近现代政治文明。政治关系的宪法调整是近现代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近代以前的国家,君权至上,政治关系的调整主要靠人治、君主专制。宪法是近现代文明国家调整政治关系的最高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和国家社会生活中地位至高无上。在近现代文明国家,君权至上被彻底否定,公民的权利被看作是与身俱有的人权,不再被视为国家的恩赐,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权力来自于公民的授予,并应受制于公民权利。人民制定的宪法成为调整一切阶级、阶层及其他利益集团乃至所有公民同国家的统治关系的最高权威。…  相似文献   

8.
二、依法治国的主要标准和基本条件有的学者认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法治理论和中外法治实践的经验,“法治国家”的客观标准是:(1)国家制定了完备而优良的法律(首先是宪法),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法可依。(2)宪法成为一切组织和个人行为的根本准则,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3)公民能够普遍遵守法律,惯于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4)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能够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独立行使职权,保障公民实现法定的民主权利和自由。(5)法律实施的监督机制严密有力,有效地  相似文献   

9.
行政审判是维护宪法权威,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环节。行政审判工作应以宪法精神为指引,不断提高审判能力。进入新时代,宪法为行政审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行政审判工作必须把落实宪法精神摆在突出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行政审判工作,为保证宪法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一、学习宪法的重要意义宪法学是研究宪法这一特殊现象的法律科学。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宪法处于核心地位,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基石。因此,学习宪法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人人都要学习宪法。作为中国公民,都应学习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次,宪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再次,宪法作为一门学科,是法学的基础。最后,宪法课也是爱国主义教育课。二、学习《中国宪法概论》的方法2003级法律专业大专班学员,使用的…  相似文献   

11.
向宪法致敬     
《学习导报》2014,(24):64-64
12月4日,国家宪法日。将宪法实施日变成国家纪念日,是对宪法这一根本法的尊重。我们期盼,从此宪法在公民心中不再遥远,更多的人能亲近宪法,感触到宪法的关怀和温暖。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宪法权威更加彰显。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是执政之基,治国之本,必须严格遵循。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其核心是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权威。  相似文献   

12.
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议程之一,就是要修改宪法的部分内容,顺应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为在新形势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好地提供法律保障。在学习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弘扬法治精神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如下几个困扰人们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3,(6):38-39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4.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法治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完善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是维护宪法权威、建立法治社会的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融入世界潮流、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实践中,构建精神损害国家赔偿制度必须从赔偿的范围、方式、标准、程度等方面入手,切实保证国家赔偿渠道通畅,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相似文献   

15.
证人向宪法宣誓制度的推行意味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又一进步.然而,宣誓必须有宪法信仰为支撑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宪法信仰是宪法权威的精神意蕴,而我国却存在公民宪法信仰失落的危机.探究这种现泉发生的原因,既有传统意识的消极影响和法律工具主义的误导,也有宪法自身的局限及其运作的低效益.所以,培植公民宪法信仰应从作为信仰对象的宪法和信仰主体的人两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6.
《世纪风采》2008,(1):F0002-F0002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十七大报告就全面落实这一基本方略进行了部署。报告中关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相似文献   

17.
民主与法治。从根本上说,民主与法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互为条件,不可分离,它们共同构成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础。宪法和法律对人民民主权利的保障,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若没有法治,公民的民主权利就有可能随时被剥夺,公民的政治参与就有可能破坏社会的稳定,民主进程就有可能导致秩序的失控。而法治的实质意义,是宪法和法律成为公共生活的最高权威,  相似文献   

18.
在首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我国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制保证。  相似文献   

19.
新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一内容是建国后三部宪法都没有的。只有大家都遵守和履行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应尽的各项基本义务,才能保障大家都享受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在资本主义社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不仅不是平等的,而且是根本对立的。这种对  相似文献   

20.
宪法监督制度是保障宪法得以顺利实施的一项基本制度。它通常是指在宪法典或宪法性法律中规定设置特定的机关,通过一定的诉讼程序审理国家机关、国家领导人和公民个人的违宪案件,并据此调整国家机关之间、国家机关领导人和公民个人之间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