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电子通讯产品的普及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大众化,广大公民的言论自由有了更为广阔的平台。"网络民意"在这个平台上"呼风唤雨",显示了巨大的力量,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舆论势力,这个强大的舆论势力似乎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影响着司法的实现。在近来发生的许多司法事件中,网民通过各种网络手段参与到事件的进展中,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事件的看法、评论,甚至谩骂攻击,使一件普通的司法事件发展成为一件网络事件,并不断通过网络舆论助推着事件的发展。但是,在一个网络基础已经基本建立的时代,司法公正的实现需要网络民意的支持,网络就是沟通民意与司法工作最好的桥梁也是实现民意的最好契合点。  相似文献   

2.
疏导涌动的民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网络,并不意味着就没有民意,但有了网络之后,民意的表达有了更大的空间和更便捷的渠道。人们从网络对诸多事件的参与追问及其浩大声势中,分明感受到中国社会正在涌起一种新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它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同时,我们也要对民意的产生与影响,有着另外的观察思考。正如政府的意志并不必然是真理一样,民意也有它的盲目性,有着不可尽信的一面。民意具有情绪性,有时并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因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民主诉求的增多而产生出来的巨大冲力,在一定时间内如突然进发,非常可能会超过一个社会的承受能力,使一个国家陷入政治不稳定。因此,如何将激涌的民意,控制在中国日前的国家资源可以接受的程度上,在吸收和利用民意实现政府善治的同时,又避免因民意的过度表达而冲击政府权威、引发政治冲突?这将成为2005年中国社会的一个焦点话题。  相似文献   

3.
刘传明  林奇富 《国际展望》2023,(1):82-95+156
当前,民粹主义的兴起对代议制民主形成了较大冲击,是欧美国家民主政治危机的重要表现之一。代表性断裂是政治代表体制与民众之间出现的政治裂隙与信任危机,体现了公共政策与民众诉求的一致程度,英、美、法等发达国家民粹主义的兴起即为代表性断裂的结果。民众分化导致民意整合难度加大,代表日益服从国家的逻辑引起代表自主性增强,选举的问责功能失灵导致代议民主运行机制异化以及精英集团利益关系逐渐超出民族国家的界限,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和加剧了代表性的断裂。这不仅会瓦解传统的政治代表体制,使民主政治沦为精英政治,而且会造成政治失序和社会混乱。弥合代表性断裂,既应重视民意,尊重民意,注重对民意的回应;也应避免落入民意政治的窠臼。各国应追求民主政治而非民意政治;应在重视民意的基础上以理性制衡民主,而不是对所谓民意亦步亦趋。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新媒体的政治微博的剧增,成为充分表达公民的政治诉求以影响公共政策的个性化载体,改变了公民在政策过程中的参与方式,构成了一种普遍民意的社会化表达方式。但随着政治微博的迅猛扩张,其负面作用也正在逐渐显现。必须正确认识政治微博的二重性作用,采取积极措施引导政治微博的健康发展,实现政治微博良好的公共秩序,以更好地利用其...  相似文献   

5.
张墨宁 《南风窗》2012,(26):32-32
颁奖词:异地高考改革的启动,离不开非京籍家长和学者持久的鼓与呼。数次联合学者"上书"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便是最积极的参与者之一。正是学者的积极参与,让一次次普通的维权和上访汇聚成了一起民意和舆论推动公共政策改变的宪法事件。  相似文献   

6.
戴玉 《南风窗》2012,(26):53-55
网络舆论监督的突出瓶颈,就是如何把带有戾气宣泄、激情狂欢特征的网络舆论能量,引导到线下的有序政治参与中来。2012年的网络舆情大幕将落,却风云刚起。网络舆论从仇官恨富的匿名怨骂转向捉贪涉政的现实行动,从价值趋同下的集体冲动转向立场割裂之后的群体分化。这不是虚拟的中国,这是中国的现实。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网络舆论的汹涌民意,与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一道,或  相似文献   

7.
3月初,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先后在京召开。全国"两会"上,无论是代表、委员中的"知识精英",还是来自最基层的"草根代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发表和阐述个人见解来履职、参政。我们知道,任何科学的、切合民意的法律,公共政策以及关系国计民生大政的形成,正是从必要的交流碰撞甚至辩论交锋中形成——  相似文献   

8.
赵义 《南风窗》2008,(15):10-10
周老虎.裸体官员.俯卧撑,范跑跑……如果说这些词汇有一个共同点的话,那就是网络。网络不仅在打架中立了头功,还凭借网络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传播效力,逐渐形成了自己指摘时弊的地位。由于网络便捷、即时的技术特点.通过网络征求民意也开始成为政府的决策和人大立法的一个重要途径。省委书记欢迎网民拍砖,总书记和网民交流,"网络民主"似乎呼之欲出了。  相似文献   

9.
刘尚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导,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公共理论与政策,包括公共风险、公共财政、财政风险、公共分配、公共政策等。曾多次主持或参与国内重大课题研究和国际合作课题研究,并撰写了一系列论著、论文、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尹鸿伟 《南风窗》2011,(4):16-18
"网络罢官"的概念应予以推广,因为在权力缺乏监督约束的当下,网络恐怕是民权限制公权的最低门槛和最方便手段,也是"顶层"体察民情民意以保持执政合法性的最真实平台。互联网进入中国以及所带来的变化是"一场复杂的信息革命",许多人都已经感觉到了它的神奇与伟大。自从普通民众也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活动以来,网络力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在不断呈现,网络上体现的民权与公权之间、不同利益之间的博弈日益彰显。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舆论的逐渐兴起,在倒逼司法阳光公开的同时,也对司法公正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司法机关要重视网络民意,但更要坚持司法的独立性,同时要引导网络舆论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网络政治参与已经成为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形式很多,主要有网络政治表达、网络政治监督、网络政治结社和网络政治动员等。网络政治参与表现出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参与形态的分裂性、参与目标的复杂性、参与过程线上线下的联动性等特征。中国网络政治参与扩大了政治参与的渠道,凸显了大众政治的重要作用;能够缓解社会矛盾和紧张情绪,增强政治系统的弹性和柔韧性;有助于塑造新型政治文化,推动中国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巩固和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了解和掌握台湾民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期的台湾民意为探讨内容,力图通过对涉及两岸关系的台湾民意的内涵与特点、影响台湾民意的因素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探寻建立两岸民意的沟通与共融之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2014年台湾地区"九合一"选举中台北市市长选举为例,以文献分析与文本分析法,从世代、媒介与政治三种视角尝试探究新闻性电视谈话节目中的"名嘴"与网络动员中的"网军"对选举活动中政治参与的影响。发现:一、媒介使用行为可以划分世代,电视与互联网是影响本次选举的关键媒介;二、"名嘴"与"网军"透过议题设定中介民意;三、"名嘴"与"网军"建构的议题具有相似性;四、年轻世代创造出候选人透过社交网站互动与公共议题经由网络媒介发声的参政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公民外交是中国外交的新近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2005年反日入常签名是中国公民,借由网络签名请愿从事公民外交的案例。该活动是由中国社会部门、中国经济部门与离散华人社群所组织的。它们通过跨国联系发起网络签名请愿而进行的网络民族主义运动。同时,该活动由于表达了广泛民意,不仅影响了中国政府,也影响了其他国际行为体,而成为中国公民外交的实例。  相似文献   

16.
民意与司法是对立统一体,一方面民意能监督司法,另一方面,民意又能导致刑事案件中的个案不正义,阻碍司法正义的实现。那么在重大刑事案件中,基于民意本身的道德评判性、非理性、可引导性的特点,对进一步研究民意阻碍个案正义的原因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颁奖辞正如舆情频道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所说的:“借助《人民日报》、人民网等载体,回应网络民意,体现了体制内正本清源、刮骨疗毒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司法实践中几起重大刑事案件的审判引起了群众的广泛关注,司法与民意间展开了博弈。在美国,司法与民意的互动具有特别的实践意义。在设定存在真正民意的基础上,将美国作为有益的参照,结合中国历史及现状进行对比,有选择性地吸收,以完善我国司法与民意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9.
台湾民意的结构化现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经过历史因素的沉淀、现实长期的互动。已形成了主要以地域性、情感性以及传统社会关系的集合分化为基础的结构模式,且具有一定稳定性和一致性,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结构。本文回溯台湾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的变迁历程,寻找台湾民意结构分合的支点,在社会影响与顺从、议题设定、媒体倚赖等理论的视阈里分析台湾民意结构是怎样在人们日常生活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再生产的,分析了影响民意结构化生成及再生产的因素。从民意在民主政治的重要性角度看,这可作为理解和前瞻台湾未来政局的一个重要起点与视角,也可作为深入了解台湾社会现实与民意本质及趋势的出发点,对今后推动“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做好台湾人民工作”策略,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蒴婷 《法制博览》2015,(4):138-139
自媒体时代下人人都是话题者,畅通、便捷、无处不在的媒介进一步将民意与司法的摩擦碰撞推向高潮。有人说这是民意挟持司法的尴尬时代,也有人说这是民主时代萌芽的勃发。本文将从民意对司法审判的影响,运作方式等入手,探讨民意与司法审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