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参加共产国际的工作,并成为共产国际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这个时期的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所采取的右倾方针,导致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陈独秀在回顾和总结大革命失败的问题时说,由于他“忠实地执行了国际领导者斯  相似文献   

2.
张闻天与共产国际关系密切,他早年在苏联接受教育,回国后成为中共中央领导成员,一度迷信共产国际指导,犯下了严重的"左"的错误。从实践中,他逐渐认识到教条主义的严重错误,在遵义会议后,灵活变通地执行共产国际指示,并对中国革命与共产国际的关系进行总结,认识到独立自主的重要意义。可以说,张闻天与共产国际的关系是中国革命与共产国际关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3.
从 1922年到 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作为当时世界革命的指导中心,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作出了贡献,但也有一系列失策和错误。  共产国际,又称第三国际,它是继第一国际、第二国际之后,由列宁领导成立的又一个世界革命组织。第三国际是世界革命形势发展的产物。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围绕革命和战争的问题上,各国革命党人发生了深刻的分化。以考茨基为首的德国社会民主党逐渐堕入机会主义的泥坑,被他们把持的第二国际也变成了机会主义的大本营。而以列宁为代表…  相似文献   

4.
1919年3月,共产国际成立.列宁十分关注中国革命.他亲自接见了作为中国代表列席大会的华工联合会负责人刘绍周,同他进行了有关中国革命的长时间谈话.列宁的这一举动,无疑确定了共产国际及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共产国际相继派人到中国进行考察并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苏  相似文献   

5.
人们不会忘记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党的早期事业发展过程中有这样一位使者,他时而深入工人群众之中,时而穿梭于北京与上海之间,时而来往于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之间,为使中国共产党早日成立,而日夜奔波操劳.这位使者就是受共产国际指派担任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的翻译和助手的杨明斋.杨明斋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党的早期事业的发展做出过极其重要的贡献.然而,他的晚年却过着凄凉、孤独、寂寞的生活.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致使轰轰烈烈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第一次大革命遭到了失败.在大革命失败的血雨腥风中,杨明斋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之中,但他没有因革命失败而对革命丧失信心,开始对中国革命进行新的理性思考,对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人所推行的政治路线、策略方针和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的指导原则产生了怀疑.为找到答案,他集中精力从事理论研究,试图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他经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终于在1929年底完成和出版了《中国社会改造原理》的理论巨著.1930年春,杨明斋为向共产国际阐明关于中国革命的观点,决定再次赴苏联.到达苏联后,为了便于向共产国际陈述他在《中国社会改造原理》一书中  相似文献   

6.
1924年6月,李大钊赴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会议结束后,他留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直到12月回国。期间他在苏联参观、考察、作报告,发表演讲,为教育和启迪中国留学生,宣传中国革命形势,加强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实际的交流沟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苏联留下了他闪光的足迹。  相似文献   

7.
创立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莫斯科中山大学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很多政治干部。《国际评论》作为莫斯科中山大学内部第一本中文周刊,为中国学生了解当时国际大事以及共产国际的相关政策提供了很大帮助。解读这本刊物内众多文章,提炼其中关于中国革命的观点,可管窥1926—1927年期间中国革命形势的走向以及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从侧面了解共产国际眼中的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是在共产国际指导和帮助下进行的。特别是中共二大正式决定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共产国际一个支部后,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的联系更加密切。考察共产国际有关史料,可以说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是以派驻代表的方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正>1950年9月上旬,周恩来总理在外交部召开的外事座谈会上,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了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并且对他说:"您作为一名旅俄华工的代表,参加了共产国际两次代表大会,并能三次见到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确实是位了不起的中国人!"周总理所指的这位老人名叫刘泽荣,曾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一、第二次代表大会,是最早活跃在共产国际舞台上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0.
一、共产国际放弃了中共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共产国际重视国民党,轻视共产党。对中国资产阶级、国民党和蒋介石、汪精卫、冯玉祥等的革命性估计过高,而对中国工人阶级、农民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作用估计不足,实质是反对中共对革命的领导。 共产国际要求中共帮助国民党“成功一个民众党”。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华向孙中山建议:改组国民党,联合社会各阶级,尤其是工农大众;创办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武装打基础;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他还说:“中国的真正革命者的首要职务,就是实现国民革命”,因此必须宣传、引导农民、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革命与俄国革命、与共产国际有着不解之缘,这一历史特征在陈独秀身上表现得格外突出."五四运动"之后,陈独秀几乎全部的思想和活动都与共产国际(苏联)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孙国林 《党史博采》2011,(9):39-41,50
米夫是共产国际派到中共的最后一位代表。之后。共产国际鉴于派代表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就改为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这种形式指导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和海南省史志工作办公室联合召开的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革命关系第九次学术讨论会,于2003年4月9日至11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这次会议是继1997年召开的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革命关系第八次学术讨论会之后,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有二十多年一直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之间有一种非同寻常的关系,现在这段历史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由于种种原因,过去,这一问题只能在我们党的领导人和高级干部内部进行讨论,在公开场合总是加以回避,学术界则更是讳莫如深,不敢问津。我国史学界对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问题开始全面的研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由于我党重新倡导“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学风,学术研究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广  相似文献   

15.
季山嘉其人     
季山嘉是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关系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但是国内已出版的关于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关于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的辞典都无他的条目,季山嘉的真实姓名是什么?来华前经历如何?回苏后命运如何?国内很少有人知晓。袁南生在今年第2期《共产国际研究》上撰文特作简单介绍,以填补这一空白。  相似文献   

16.
共产国际与中共独立自主原则的艰难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立自主原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确定的基本原则。受共产国际的束缚和影响,这一基本原则的确立经历了一个相当艰难曲折的过程。 一 大革命的失败是陈独秀等人在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上盲从共产国际指令造成的后果。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中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高潮。在革命高潮的初期和中期,由于得到了共产国际基本正确的指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和组织下,曾得到波澜壮阔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在大革命后期,由于共产国际指导的一  相似文献   

17.
中共在处理与共产国际的关系问题上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变化过程。从对共产国际被动服从,甚至盲从,到汲取血的教训,主动摈弃教条主义;在争取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同时维护共产国际的威信;在对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进行冷静反思,指出共产国际失误的同时主动承担责任,不诿过于人。中共在处理与共产国际关系问题上的教训、经验和策略艺术,是党的宝贵财富。另外,党的领导人对共产国际功过的评价及结论,对学术界产生了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共产国际"二大"前夕,面对日益高涨的欧洲革命形势,为了实现建立全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构想,共产国际将东方落后的民族和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也纳入到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由此提出了共产国际的东方战略,而东方战略中的"两个联盟"策略又为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后苏俄和共产国际的各路代表被派往中国,基本上都是依据这一策略原则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特别是在早期的中国革命中,这种策略的影响尤为深远,它直接导致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盟友的选择以及对待国共两党的策略变化。  相似文献   

19.
斯大林为推行他1926年11月在共产国际第七次执委扩大会上所作的《论中国革命的前途》的报告以及依据这个报告共产国际通过的《关于中国形势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斯大林报告和共产国际中国问题决议).不惜撤销了共产国际东方部驻中国的远东局,重新另派罗易为共产国际驻中国的代表.并与尚未离开中国的维经斯基和苏联驻国民政府顾问鲍罗庭4人组成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团.在武汉督促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20.
共产国际的指导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但其在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从苏联民族利益出发,将东方战略实用主义化,支持国民党;将"武装保卫苏联"绝对化,成为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直接原因;推行民族利己主义,不考虑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给中国革命带来一定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