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碳经济是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类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依据我国30个省区2001—2011年相关平均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从低碳环境、低碳产业、低碳效率和低碳创新四个层面对我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发现,我国整体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区域差异明显。长期以来,粗放型经济增长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在空间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中西部地区偏低。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提升森林面积和质量,改善能源和产业结构,发展节能减排技术。  相似文献   

2.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大意义和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兴林 《工会论坛》2010,16(4):96-97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本质上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发展低碳经济要在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支撑、法规体系支持、打造绿色生活方式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3.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世界各国人们和政府关注的热点,它影响到人类生存环境并制约经济持续增长。因此,改变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迫切任务。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它是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当前低碳经济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有效对策措施,确保低碳经济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的文明进步。本文就贵州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来分析贵州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它是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要求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人类生活方式、产业结构等进行改革,是为适应人类生存环境变化的一种战略选择,许多国家已制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当前低碳经济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有效对策措施,确保低碳经济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的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紧紧抓住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云南被列为全国首批低碳经济试点省份以及云南省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机遇,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理念,按照“工业经济强县、特色农业兴县、旅游文化活县”的思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率先跨越为目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构建桥头堡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县,探索出一条符合宁洱实际、体现宁洱特色、彰显宁洱魅力的绿色发展之路,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宁洱县应该着力建设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绿色经济为主流、绿色产业为主体、绿色企业为主力的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县,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开创跨越发展新局面,为普洱建设绿色经济强市当示范、作表率。  相似文献   

6.
“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是十七大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方针。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时间紧,任务繁重;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并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障碍。采取相应政策措施,在“三个转变“上实现根本性转变;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制度保障,是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沐川作为四川盆周山区县,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拓展山区经济发展新模式,实现产业结构转变,推动县域经济朝着低碳、绿色的方向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8.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必然选择,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论述了发展低碳经济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提出了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主要包括:树立低碳经济意识,增强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能力,企业的日常经营变为绿色经营、低碳经营,加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市场创新等。  相似文献   

9.
《海南人大》2010,(7):18-19
近年来,随着温室效应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以及经济的停滞不前甚至衰退,世界各国正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化解金融危机的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生活”越来越引起世人的高度关注。“十一五”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面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生态省建设中,把发展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恩施市六角亭街道办事处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最好的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新路子,奋力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区街道经济绿色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绿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注重从弘扬民族传统文  相似文献   

11.
孙兰芳 《工会论坛》2010,16(5):71-71,88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把GDP增长作为唯一的目的,甚至不惜以盲目建设、破坏资源、降低效益等为代价,忽视了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主体的人的需要。我们应该明确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在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理应在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进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是低碳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主体,但它不是唯一的主体,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广大民众都要参与其中。政府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中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主要扮演四种角色:一是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者,二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引领者,三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监管者,四是低碳生活方式的示范者。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凸显出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中高能耗产业比重大,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使得碳排放过高,导致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日趋严重,经济发展的高碳方式将难以为续.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河南省人口众多且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对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向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4.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发展绿色GDP。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这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消费观念的转变,绿色消费的兴起,市场营销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绿色营销.绿色营销是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新型营销模式,绿色营销观重视提高企业家素质,体现了资源价值的核心地位,因而成为低碳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法伦理视阈下的低碳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作为“后危机时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际国内关于引导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表明:低碳经济呼唤立法。发展低碳经济,立法是保障,是关键。同时,低碳经济立法有着深厚的伦理基础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低碳经济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或经济发展形态,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低碳经济在世界各国蓬勃兴起。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坚定不移地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大力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随着世界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将采取更为积极而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以发挥在世界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领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改变高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对云南省宾川县这样一个资源开发型县份不仅迫在眉睫,而且更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立足实际,以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为目标,走一条有宾川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根本路径和必然选择,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础。只有通过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才能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根本难题。文章通过对河北省建设低碳城市的现状进行分析,用低碳标准调整企业生产,使企业实行清洁生产,为河北省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中部六省已经从可持续发展、自主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城市圈建设、解决民生等问题入手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但是,在具体举措上,中部六省依据自身优势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山西省以推动能源基地绿色经济作为主题;安徽省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河南省立足"三农"和城乡统筹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湖北省根据省情"三业并举",推进结构优化升级;湖南省实施了"一化三基"战略;江西省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引擎走绿色崛起之路。通过各省发展策略的比较,对江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