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西方敌对势力积极通过文化输出的方式,对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逐步渗透,他们妄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以达到在意识形态上同化中国的目的。我们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应积极应对西方在文化领域的挑战,并且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同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实现中国文化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反对西方文化霸权,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打好文化战。  相似文献   

2.
人类历史充分证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文化是一定社会内在意识自觉外化的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认知往往决定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的模式和结果.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西方的现代文化的冲击, 我们不得不面对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不能不涉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从现代文化的产生看,现代文化并不是要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它不割断自身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但也不是简单地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不是盲目地全面发展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基础上,广泛地吸收全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作为自己文化传统的补充,从而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文化转型并非如文化融合论(以及综合创新论)所理解的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要正确理解中国的文化转型,必须确立文化形态的观念;文化形态理论认为,中国的文化转型是由传统的农业文化向近代工业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文化全球化与中国的文化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效峰 《探索》2005,(5):166-169
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给世界文化的发展带了复杂影响。文化安全问题已成为民族国家所面临的一种非传统威胁,对于崛起中的中国也极具现实意义。国际社会中“文化霸权”现象的存在,以及西方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向中国的渗透,都对中国维护文化主权构成一定挑战。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中国需要在“和而不同”原则的指导下,制定积极防御型的文化战略,以维护自己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5.
正费孝通曾经指出:"20世纪前半叶中国思想的主流一直是围绕着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而发展的,以各种方式出现的有关中西文化的长期争论,归根结底只是一个问题,就是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现代中国人究竟能不能继续保持原有的文化认同?还是必须向西方文化认同?上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生都被困在有关中西文化的争论之中,我们熟悉的  相似文献   

6.
文化全球化中,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强势文化作为一种可以操作的政治资源加以运用,极力推行西方的政治民主和文化价值,使西方的制度模式和文化观念成为压倒一切的意识形态。这即对文化多样性产生挑战又对发展中国家文化主权安全形成冲击。中国要想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安全必须突破单纯防御性的思维模式、积极参与国际机制修改与创建、发挥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认同感、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进一步拓展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国际空间。  相似文献   

7.
李欣平 《求是》2013,(3):38-40
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部署,最重要的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一、中华文化向何处去的正确答案中华文化向何处去,是民族复兴的重大问题。近代以来,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实现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始终是中华文化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近代的先进知识分子曾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尝试,提出了"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全盘西化"、"复兴儒家文  相似文献   

8.
文化全球化中,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强势文化作为一种可以操作的政治资源加以运用,极力推行西方的政治民主和文化价值,使西方的制度模式和文化观念成为压倒一切的意识形态。这既对文化多样性产生挑战又对发展中国家文化主权安全形成冲击。中国要想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安全必须突破单纯防御性的思维模式,积极参与国际机制的修改与创建,发挥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认同感,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进一步拓展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国际空间。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外文化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对中外文化互动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它使中外文化之间交流融合的机会大为增加 ,从而使其共同性、普遍性因素大为增加 ;另一方面 ,每一种文化也会越来越顽强地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民族性与个性。中外文化是在相互冲突、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补偿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冲突与融合将是中外文化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因此 ,我们必须积极应对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西方文化的挑战 ,警惕文化孤立主义 ,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扬弃 ,并在观念上作好对文化转型的价值调适 ,把握机遇 ,实现向现代文化转型的特殊任务。  相似文献   

10.
晚清以降,东西文化相遇所决定的特定历史语境造成了二者地位的不对等,我们处于被发现的角色之中,面临着客体化命运。但对于中国文化来说,现代化始终应该是一种主体行为,而不是一种客体化的过程,不是被现代化。西方现代性的实质在于理性的独断化,其历史—文化后果是戡天役物。它导致了全球性问题在20世纪中期突然爆发,把人类抛入生存危机的格局之中。在西方启蒙语境中,人的发现通过人的自我追问即人是什么得以实现,这一追问方式本身的反讽性在于,它的结果恰恰不是人的发现而是人的遮蔽。西方文化的现代性危机,使中国文化在其现代化过程中对现代性所作的批判反省成为可能,这一反省同时也就是自我建构。在这种辩证的缠绕中,实现了中国文化同现代性的相互参照和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的演变必然引起文化相应的改变。在近代这个中国几千年历史的重要转型期,中国文化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波澜起伏,是任其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衰弱,还是在痛苦中完成蜕变,寻找新的突破口?从中国文化的艰难转型中,今天的人们获得了很多重要启示。昨天的历史引领着今天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略论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玲娟 《理论学刊》2004,13(9):98-100
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思潮肇端于“中体西用”论,国粹主义是其重要的思想资源。时代的焦虑和“西方的没落”使得东方文化思潮应运而起。出于对中国近代所走过的西化道路模式的痛切反省,它主张以东方文化之长解西方文化之弊,力图为中国寻求一条超越西方模式的健全的近代化道路。虽然东方文化思潮有着内在理论缺陷,但它在谋求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化的转型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宝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余金成 《理论学刊》2012,(6):10-19,127
中国改革荟萃了中西马三种文化资源,需建构新的逻辑框架予以统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其历史规律理论在现代条件下的不断深化,对这一过程可从宏观文化视角予以认识,后者在内容上可分为应然与实然,在形式上可分为动态与静态.人类发展中形成以人口生产力为主和人口生产关系为主两种文化形态,包括俄罗新在内的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分属双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的自我扬弃,其价值原则与中华文化互通.苏联改革缺乏坚守社会主义价值的政治谋略和文化定力,导致方向失误而解体.中国改革将通过实现社会主义和复兴中华民族的统一,为人类展示新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4.
西方社会的大众文化和中国的大众文化有其各自不同的形成过程,比较中西两种语境中的大众文化,其在文化主体、文化本质和主要功能上,都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为现代广告文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现代广告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寻求与消费者产生感情交流的共鸣点。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分别在物质、理论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体现。在文化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该如何进行先进文化建设?物质层面上,对外来文化要采取拿来主义态度,去粗取精;理论、制度层面上要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的优秀成果,体现世界性,提升民族性;心理层面要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之人文精神研究兴起于 20世纪 80年代初。 20年里,在人文精神的界定、中国文化有无人文精神、中西人文精神之异同以及对人本主义的评价等方面的热烈研讨中,学者们见仁见智,歧见纷呈。这种讨论还将长期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8.
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以及民族特性等差异,世界各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禁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民族文化的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阮静 《宁夏党校学报》2011,13(6):102-105
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区是西部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省区地缘相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相近又各有特色,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建立青甘宁黄河上游经济带,对推进三省区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政治文化是指政治关系在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支柱,在中国和平崛起的新道路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不仅是我国政治文化嬗变的过程,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构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为世界提供政治文化思想是成为世界强国的基本条件之一。我们要以政治文化世俗化为目标,创新发展主流政治文化,客观评估传统政治文化,批判借鉴西方政治文化,大力完善政治社会化渠道,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有利的政治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