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濮存昕的嗓音浑厚而具穿透力,在首都剧场上演的话剧《三姐妹·等待戈多》中,他是唯一能让我坐住坚持看到底的理由。对许多观众而言,把看话剧变成听濮存昕念台词,这恐怕不是导演林兆华的初衷;而对濮存昕来说,这是再次收获信心的机会。 濮存昕演话剧有些年头了,在他的从艺经历中,一直有个“人艺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5,(14)
<正>7月14日,由北京市台联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共同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70周年——话剧《故园》媒体见面会"在北京台湾会馆举行。北京市台联党组书记王兰栋、北京人艺副院长赵同富、党委副书记丁立军等主创人员、新闻媒体百余人出席了见面会。北京市台联副会长郑大主持。《故园》由荣誉编剧王俭执笔,北京人艺导演唐烨执导。仇晓光、张万昆、邹健、高倩、白荟等一批实力派演员加盟。发布会上,一众主创悉数到场,讲述了《故园》诞生的始末。王兰栋在致辞中说,话剧《故园》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时候推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剧将抗战题材与两岸题材结合到了一起,在反映两岸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同抗敌方  相似文献   

3.
郭启宏 《北京观察》2000,(11):18-22
“苏大师”“苏大师!”这是北京人艺的同行给苏民起的雅号。我到人艺时间不长,不免刨根问底,老苏笑着说:“大家伙儿开玩笑。”自然,国家未曾授予哪位导演“大师”的称号;不过,在当今报刊上,“大师”却时有触目,老苏与“大师”,相去非遥。我早就认识苏民,却只彬彬然于戏剧大圈(圈,千万不能读去声)中的社交场合。到了人艺,许多人告诉我:“老苏好人品!”这话说在苏民刚刚从人艺副院长的位子上退了下来的时候,颇有嚼头。在位的“官”,须有建树,才能被人称许;去职的“官”,须无劣迹,才能摆脱詈骂。在位与去职嬗变之际,  相似文献   

4.
人物     
《小康》2017,(12)
<正>圈粉者吴刚一部反腐主旋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个一直在开会的市委书记李达康,居然让演员吴刚变成了"网红""。我真的万万没想到这个李达康能够成为网红,真的,我非常非常兴奋。"吴刚说。吴刚出身于军人家庭,1985年考进北京人艺演员培训班。吴刚在人艺从舞台上默默无闻的龙套慢慢"修炼"为人艺保留剧目的"台柱子"。他与冯远征、王刚、高冬平、丁志诚被称为人艺"五虎将"。2007年他凭借话剧《哗变》摘得中国话  相似文献   

5.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去年九月间应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邀请,派出话剧《茶馆》剧组到东京、京都、大阪、广岛四大城市访问演出,受到热烈欢迎.本文是该院副院长、《茶馆》导演、访日代表团团长夏淳应约专为本刊撰写的.  相似文献   

6.
一直冷冷清清的话剧市场突然红火 起来一位戏剧导演说:“即使在两年前,我也想不到话剧会有今天。”两年前,话剧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还很远,而现在,提起林兆华、孟京辉,提起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小剧场,很多人都能头头是道地说上半天了。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孟京辉导演的《臭虫》,张广天、黄纪苏等集体创作的《切·格瓦拉》,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屋外有花园》,莫言编剧、空政出演的《霸王别姬》,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茶馆》、《日出》和《风月无边》等连续上百场次的演出,使话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更加深入人心了。话剧:让我欢喜让我忧 …  相似文献   

7.
北京人艺昔日的辉煌是如此耀眼,长久以来,人们把她当作中国话剧艺术的殿堂,如同麦加,朝圣的路上,圣徒络绎不绝,我便是其中之一员。说起来有些遥远了,上一次全国剧代会似乎是1985年,北京代表团住在西直门里的一个宾馆,一天夜里,时因《丹心谱》庄济生一角走红的修宗迪,拉我到英若诚房间里喝酒,在座还有朱旭。那时的英若诚正担任人艺剧本组组长,修宗迪有意推荐我为人艺写本子。英若诚自是精明,几句客套之后,呷了一口酒,切入正题。他毫不含蓄地宣称,人艺挑选剧本  相似文献   

8.
好多年没看话剧了,记得上一次看话剧还是1993年,那回是不花钱白看,也是孟京辉导演的实验话剧《阳台》,后来还应邀参加了座谈会。这次看《恋爱的犀牛》是受了儿子的怂恿,他和同学去看了这个戏,认为不错就强行为我打电话订了张票。其实  相似文献   

9.
舞台之上,他是话剧《茶馆》中的秦二爷、《北京人》中的曾文清……他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自成一体的导演艺术。舞台之下,他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表演艺术家、导演,是以无私之心投身社会公益的共产党员。他传承艺术艺德,发掘和培养一大批文艺界领军人才,为中国话剧艺术繁荣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他就是“七一勋章”获得者蓝天野。  相似文献   

10.
【北京人艺的"白金时代"】上世纪80年代初,我还在中央戏剧学院读书并任教。那时我常去两个地方,一是新街口小西天的电影资料馆,二便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前者是看那时不曾公演的外国电影,后者是看话剧。人艺就在王府井北,离位于棉花胡同的戏剧学院很近,更属于近水楼台。那时的北京人艺是中国话剧复兴的重地。同时期还有儿艺和实验话剧院等,但坦率地说,它们都无法与人艺兴旺的人气儿抗衡。人艺当之无愧成为那个除旧布新时代中国话剧的风向标。应该感谢那时候北京人艺的主要领导人曹禺、  相似文献   

11.
由北京人艺著名导演苏民、唐烨执导,濮存昕、龚丽君主演的话剧《李白》日前在台北演出,备受好评,这称得上文化走出去的一个标本。文化不仅要走到台湾地区,更要走出国门、走向国外。  相似文献   

12.
名人新论     
最近,费孝通先生在《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前景》一文中,明确地提出了“洲际经济”新概念。他说:到21世纪,我们面对的是洲际经济,而不仅仅是国际经济了。这在接近20世纪末的时候,已经可以看出一点苗头。最近可看得更清楚了。最清楚的是欧洲共同体,欧盟。冷战时代的局面已经完全改变了。俄国加入不加入已成了个热门问题,这里边就有洲际经济的背景。这次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之前,克林顿到南美跑了一趟。在他的想法当中,想把南、北美洲搞成一个共同体。21世纪开始的时候,世界经济的一个基本格局,将是欧洲、北美、东亚三大块为基础的工业力量,利用非洲、澳  相似文献   

13.
正曾有人提出,演出要像一棵菜,得有叶有心。1952年,北京人艺的奠基人焦菊隐先生借用了这句话,把它作为人艺精神,强调无论导演、演员,还是幕后,都应该像菜心、菜叶、菜帮一样围绕着艺术这个根,他们缺一不可。66年来,北京人艺不断为戏剧观众呈现出优质的、创新的话剧作品,将"一棵菜精神"发扬光大。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人艺排《鸟人》,现在的知名演员何冰当时还是个小字辈儿,"我弟何靖还在军艺读  相似文献   

14.
赵辉 《台声》2007,(7):82-84
李国修从1976年起为台湾岛民创作剧本,至今发表了30多部舞台剧作品。依题材、内容、形式,可将作品分为5大类——实验剧、时事剧、喜剧、悲喜剧、改编剧。1986年后组建屏风表演班,集经营者、演员、导演、剧作家于一身,是现今创作力最旺盛的台湾剧坛人物。 2007年适逢中国话剧百年。在台湾剧场界有“莫里哀”之称李国修带着他的经典作品《莎姆雷特》来到北京,致敬中国百年话剧诞辰。《台声》杂志对话台湾戏剧大师李国修,畅谈他和他的话剧。  相似文献   

15.
艺术资讯     
话剧《宝岛一村》2月登陆这是一出深度刻画台湾特有族群融合史的动人故事,被《亚洲周刊》誉为亚洲剧场导演之翘楚的台湾导演赖声川的巅峰之作。眷村,一种台湾特有的居住区域、生活形态与族群文化。从1949年到20世纪60  相似文献   

16.
<正>赵大民先生是天津人民艺术剧院资深编剧兼导演,89岁高龄。至今共创作戏剧作品30多部,话剧占了一半,是天津屈指可数的多产剧作家。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钗头凤》《把一切献给党》《红岩》,到八十年代的《觉悟》《唐明皇与杨贵妃》,再到21世纪的《芳革碧连天》《茂陵封侯》《铁肩担道》,无论是编是导都融入他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回顾七十年的艺术  相似文献   

17.
李颖文 《今日山西》2004,(12):28-33
山西省话剧院的话剧《立秋》京城演出三场,场场熠熠生辉。12月4日上午,话剧《立秋》专家座谈会在国家话剧院小排练场举行。来自京城文学艺术界的刘彦君、廖向红、曲润海、姚欣、苏叔阳、欧阳逸冰、李春熹等著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各位就编剧、导演、人物、台词、舞美、灯光等方方面面对《立秋》进行了剖析:话剧《立秋》人物好、导演好、编剧好、舞美好、音乐好,守望本土文化的精华,为中国话剧发展史书写了重要的一笔,推动了我们对中国话剧命运的思考,推动了我们对中国话剧命运的思考,推动了山西话剧新丰收的节奏,推动了戏剧文学在戏剧学的节奏上的思考,推动了作家的创作激情,推动了艺术家与艺术家的合作  相似文献   

18.
记者: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要走自己的路,是在1956年就提出来了。从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到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可以说是这个阶段中共党内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其中许多重要的思想和政策,虽然在其后实践中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坚持,但终究为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迈出了极其可贵的第一步。请您给我们谈谈毛泽东这一段的重要思想。林蕴晖:这得从苏共二十大谈起。在50年代初,当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候,把社会主义看成就是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这基本上可以说是全党…  相似文献   

19.
读书札记     
星期六上午,我在西单图书大厦买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季羡林人生漫笔》。季羡林是个大学者,曾经当过北京大学副校长,现在已经快90岁了。这本书,有不少文章是他最近几年来写的,有写人物的,有回忆老师、同学,包括对胡适的评论。还有不少是感想,随笔,就象书名所标明的叫漫笔。我喜欢读季羡林的文章,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读他的文章就象你坐在他的面前,听他讲故事一样。以前,我在上学的时候,就听说过,学问越大的人越没有架子,讲课、写文章越通俗,越好懂。《莱根谭》里说,“文章极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就是说,一个人写文章写到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20.
《南京!南京!》(以下简称《南京》)公映前的这一个月,采访到导演陆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几乎在媒体采访与剪辑试映之间连轴转着。准确地说,他这四年都几乎都是这样连轴转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