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马基雅维里对古罗马共和国的考察中,尤其在他对护民官制度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不同的共和主义权利观,承认共和国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权力诉求,认为不同诉求所导致的纷争是共和国得以成就伟大和自由的因素。拥有否决权的护民官制度体现了这种共和主义权利观的本质,即力求实现统治权与自由权的平衡,要求统治者的决策和命令可以质疑,可以争议,要求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对话协商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现代政治的基本形态是民主共和国,它在西方是由民主主义、共和主义、自由主义和代议制等要素相互融合的结果,而民主是其重要基础,对于塑造现代政治形态具有重要作用。民主的本义是人民直接治理国家,但是其所具有的强烈平民色彩使其长期被视为基于人数优势的平民暴政。近现代的资产阶级革命造就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工人阶级运动造就了民主的复兴,推动了民主要素在资产阶级共和体制中的扩展,民主本身也受到相应的制约,由此形成了民主共和国的基本形态。民主的巨大贡献在于不仅为弱势群体争得得了基本人权,而且为现代政体赢得了广泛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3.
14、15世纪的佛罗伦萨城市共和国是当时欧洲世界的中心,与经济文化方面的活跃相比,共和国在政治上相对沉寂,显示出明显的贵族化集权趋向。但是在共和主义传统影响下,佛城集权政治保留了共和制形式,维持了个人与集体、共和与专制之间的平衡,保持了社会开放性、多元化的特征。对这一时期佛罗伦萨的贵族政治应当从两方面评价,一方面专权政治孕育的个人专制的萌芽,是佛罗伦萨16世纪以来共和主义危机、共和国覆亡的根源,另一方面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相对集中的政治对共和国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朱茜 《求索》2012,(3):68-70
民主社会早已成为全世界大势所趋,但何种民主模式最能符合"民主"原意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传统自由主义民主,共和主义民主均有其不尽完善之处。本文认为,罗尔斯提出的公共理性因其自主性和公共性的优点,足以成为调节民主社会公民之间政治关系的基础原则,但是,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并不是最好的实现公共理性的制度设计。相反,哈贝马斯的审议民主理论超越了共和主义民主和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的缺陷,更好的实现了公共理性自主性和公共性的价值,是实现公共理性的更好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代表团和越南民主共和國民用航空代表团在真誠友好合作的气氛中進行了中越民用航空談判,根据談判的結果,1956年4月5日在北京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民用航空运輸协定」。  相似文献   

6.
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从思想理论上为行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做了广泛的动员,启蒙思想家对古典共和主义遗产的清理和近代共和主义的论述为法兰西废除封建专制和建立共和国提供了思想坐标,而卢梭和孟德斯鸠的共和思想尤为重要,对法兰西的共和实践和共和探索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2016年,可以说是强势领导人在全球范围内跨体制崛起的一年。西方以自由主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受到新权威主义的挑战。权威主义和民粹主义结合,共同挑战精英主义。权威主义者反自由化、反精英、反全球化,但并没有反对自身根本政体,他们更像是西方民主体制下的现实主义者。  相似文献   

8.
西方共和主义蕴涵了丰富的究政思想,为当代中国宪政图景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共和主义主张通过分权制衡的权力架构来确立和保障公共利益,并通过公共利益来实现个人利益,强调和平、文明、稳健的社会治理方式,从而与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形成了内在的联系。建构当代中国的宪政理论,推进中国的宪政化进程,应该着力借鉴与吸纳共和精神中的和谐均衡理念。  相似文献   

9.
尼泊尔制宪会议选举与民主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泊尔制宪会议5月28日晚举行第一次会议,废除君主立宪制,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联邦民主共和国”,前国王贾南德拉由此而成为平民,搬到近郊的讷格尔朱纳王宫度过余生。  相似文献   

10.
田润锋 《前沿》2009,(10):17-19
自由主义的民主和共和主义的民主,是民主的两种规范模式 。哈贝马斯在分析比较综合这两种民主模式的基础上,论证了民主的第三种规范模式,即程序主义的民主。  相似文献   

11.
现代民主合法性理论经历了古典民主主义、古典共和主义和代议制民主的发展,认为多数人的决定就是合法的.但在民主的漫长成长过程中.民主本身的一些缺点慢慢暴露出来:少数的影响、多数的暴政、代表的限制、少数的受侵犯.于是人们提出了民主的合法性的疑问.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提出了民主与专政的不可分割、民主的阶级性、民主的经济基础这三大观念,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民主的合法性的疑问.  相似文献   

12.
成立时间:2002年11月18日现任主席:尼古拉·萨科齐历史沿革:法国人民运动联盟的形成经历了几个阶段。为推动法国按照戴高乐主义进行改革,戴高乐于1947年创立法兰西人民联盟,1953年宣布解散。为延承戴高乐的政策,1958年10月,法兰西复兴联盟、社会共和党和共和国民议会合并成立保卫新共和联盟。1974年时任法国总理的希拉克接管该联盟,并于1976年重组,更名为保卫共和联盟。因秉承戴高乐主义,保卫共和联盟被称为“戴党”。为支持希拉克2002年竞选法国总统,以希拉克领导的保卫共和联盟为核心,并吸收自由民主党和法兰西民主联盟的主要力量,组成竞选联盟-总统多数派联盟。2002年11月宣告法国人民运动联盟成立。2004年尼古拉·萨科齐当选人民运动联盟主席,并于2007年赢得大选,出任法国总统。  相似文献   

13.
董必武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谈及国家名称时曾提到:过去许多人撰文或演讲都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黄炎培、张志让主张用中华人民民主国,张奚若则以为不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有论者说,1949年6月,为了确定新国家的名称,毛泽东在中南海召开座谈会,会上提出,中央意见拟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但与会的张治中表示了不同意见:“‘共和’这个词的本身就包含了‘民主’的意思,何必重复?不如干脆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听了觉得有道理,建议大家采纳。  相似文献   

14.
报刊撷英     
新中国为何不实行联邦制 新中国的奠基者在建国纲领中明确提出新中国不实行共和国联邦制。那么,这个战略决策是怎么作出的呢?记者采访了党史专家龚育之。 龚育之说,作出这个决策并不容易,因为中国共产党从前的宣传纲领,是提出过建立“联邦”的。 1922年,联合俄罗斯和其他几国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成立。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纲领里提出“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正是在1922年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1945年毛主席在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提出的“我们的一般纲领”里,仍然是说:“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问题与政…  相似文献   

15.
万其刚 《中国人大》2009,(15):51-52
近代以来,西方民主理论经历了“从共和主义到自由主义”的演变,逐渐分化为两大基本的流派。一种是自由主义取向的,即代议制民主理论,主张由经选举产生的“官员”在严格界定的界限内行使权力以代表公民的利益。熊彼特把民主看作是一种政治方法,即为达到政治决定而作出的某种形式的制度安排。而当代主流民主理论认为,只有少数“精英”的参与才是关键的,缺乏政治效能感的冷漠的、普通大众的不参与,则被看成是社会稳定的主要保障,也是避免多数暴政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國务院命令     
1957年4月29日国务院全体会議第47次会議通过,任命: 万枚子、包惠僧、吳藻溪、陈鈞、周一志、郭秉毅、楊玉清、諶小岑、駱介子为国务院参事; 龔普生为外交部國标司司長,李晨为外交部亞洲司副司長; 楊克明为中華人民共和国駐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大使館参贊; 莫燕忠为中華人民共和国駐越南民主共和國大使館参贊;  相似文献   

17.
潘焕昭 《长白学刊》2007,(2):124-127
“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与“民主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相继提出的两个口号。仍旧带有“苏维埃”名衔的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只对工农共和国原有的政策进行调整,而关于民主共和国的设想中却还包括制度性调整;人民共和国的提出基本上属于特定背景下的策略性转变,民主共和国主张则具有抗战建国纲领与战后建国方略的双重意义;人民共和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包容资产阶级的、工人农民的国家,民主共和国则被设想为一切抗日阶级联盟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国家。因此,人民共和国与民主共和国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实质上都有关键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体必须是共和制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同时,形成了社会共和论。它主要从国家形式即政体的角度论述了无产阶级国家的问题。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就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将来应采取共和国的形式。他们主张彻底推翻君主制,“全德国宣布为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共和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第3页),并主张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进程中要力争把这种民主共和国变为无产阶级共和国。马克思在总结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的经验教训时,首次使用“社会共和国”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宪政(constitutionalism)也称“立宪政体”、“立宪主义”,它是宪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关于宪政的概念,西方学术界通常有以下几种理解:1.认为宪政强调宪法的权威,承认宪法是“法之法”;2.宪政的道德价值取向是人权;3.宪政权力来自于“合法”和“同意”;4.宪政是一种制度安排。宪政作为一种政治理想与制度安排,简单地说就是民主政治。具体来说,对于宪政可以这么理解,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中国人对宪政的追求从清末民初就已开始,但是在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与…  相似文献   

20.
建构现代国家,是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议题。辛亥革命把中国拉出了帝制王朝的循环轨道,引入了宪政共和的探索之路,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成为建构现代中国的伟大开端。但是辛亥革命未能成功地巩固新生政权、捍卫民主共和,其原因就在于,以同盟会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当时政治舞台上的弱势行动集团,其阶级基础的狭隘、组织结构的涣散和政治资源的薄弱,决定了其无法也无力在专制传统根深蒂固、专制势力盘根错节的近代中国完成"民族-民主"国家建构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