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后以来,菲律宾的工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替代进口工业化阶段和七十年代以来的面向出口工业化阶段。不少论著已论述了菲律宾在推行面向出口工业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但是,从阶级、阶层或企业集团的角度来分析探讨菲律宾在推行面向出口工业化目标时所遇到的阻力,则并不多见。本文将集中探讨菲律宾早期形成的资产阶级如何和为何反对面向出口工业化和经济开放政策这一经常被人忽略的问题。在探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择了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四个东盟国家,分析它们在进口替代工业化、面向出口工业化、面向出口工业化与第二代进口替代工业化并行发展、金融危机后的两次经济衰退与两次复苏等阶段外资发展特点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国内与国际经济背景。  相似文献   

3.
战前,菲律宾在长期遭受殖民统治下,除了一些农产品加工业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可言。战后以来,菲律宾从五十年代初开始推行进口替代工业化,七十年代开始逐步推行面向出口工业化。经过约四十年的工业发展,菲律宾经济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制造工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上升了,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结构中的地位提高了。但是,在我们看到菲律宾工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尽管菲律  相似文献   

4.
印度尼西亚自1945年实现政治独立后,把工业化确定为实现经济独立和现代化的道路。在65年来的工业化过程中,尽管遵循了与东亚工业化国家类似的工业化道路——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的战略转变以及政府干预工业化,但由于自身的自然条件和政治体制的不同,其工业化的道路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论拉美国家的发展模式转型与发展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拉美国家独立后主要经历了初级产品出口、进口替代工业化、20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和9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四个发展阶段。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拉美的经济发展成绩显著,但是债务危机的爆发推动了拉美国家从进口替代的内向型发展模式向外向型发展模式转换。虽然90年代的经济改革使拉美经济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但是面对全球化的冲击,拉美经济依然显得脆弱。拉美国家不断调整发展路径,对制度选择进行“校准”,但仍没有摆脱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6.
一、东亚经济发展政策的转变 (一)进口替代政策 从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东亚地区整体上处于恢复经济、完善经济结构阶段,重点发展工业,实行进口替代型的工业发展道路。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东亚地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摆脱了对外国产品的严重依赖,  相似文献   

7.
前言 发展中国家经济开发的最大目的是缩小贫困差距和使收入分配公平化,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政府总是以持续的经济增长作为目标。而工业化政策是实现该目标的手段。 菲律宾自1946年独立后,在较早的时期就实行了工业化政策,至60年代已与日本一起领先于其他亚洲国家。但在菲律宾,工业所必需的资本货物和中间货物却一直依赖进口,而且国内市场规模极小,因此贸易赤字不断扩大,60年代后,便试图从进口替代  相似文献   

8.
一、理论演变的三个时期战后,亚非拉许多国家在取得政治独立之后,立即面临着如何发展本国独立民族经济和建立本国独立民族经济结构的重任。这些国家在其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大多走上了通过工业化来发展独立民族经济的道路。在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期间,多数发展中国家接受了西方发展经济学初期提出的工业化理论,选择了以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化来打开它们走入工业化的大门;但到了六十年代中期,有不少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化方面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贸易收支逆差、外汇危机、失业人口问题日益严重、收入分配不均差距扩大、工业生产趋于下降、经济发展停滞等等。这些恶化了的经济现  相似文献   

9.
战后以来,东盟国家[1]外贸的发展从战略指向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进口替代工业化阶段、出口导向阶段和调整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同、政策的差异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这些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也相应有不同的表现。一、进口替代工业化阶段二战以后,东盟各国先后获得政治独立。在独立初期,旧的单一经济结构使东盟国家经济高度依赖国际市场。这种倚重于初级产品出口的经济易受外界影响和制约是十分突出的。为了发展民族经济,60年代起东盟国家均制定了以加速工业化来带动经济多元化和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战略。在…  相似文献   

10.
拉美国家关于新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30年代,拉美一些国家开始走上进口替代工业化道路;60年代,在将进口替代工业化进一步向纵深推进的同时,相继开展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奉行促进制成品出口的方针,但未脱离内向工业化的道路;70年代中期,又走上“负债发展”的道路,最终陷入深重的债务危机并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改革。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是受新自由主义支配的。改革的目标是提高竞争力,使工业能积极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探索一条新的、外向型的工业化道路。自改革以来,拉关地区已形成两种新的“生产专门化模式”:以发展资源加工工业为主的模式和以发展出口加工装配工业为主的模式。改革后,拉美国家的工业部门、特别是制造业部门确实出现了某些积极的变化,但同时也留下一些深刻的教训并带来一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菲律宾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及其不利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进口替代战略的初步实施独立前,菲律宾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为出口服务的初级原料加工领域,如制糖、椰油、卷烟、制绳、锯木及一些普通消费品上,整个民族工业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独立后,菲律宾政府开始为推进本国的工业化而努力,连续几届政府从税收、外汇使用、银行信贷等方面采取了相应的配套措施,扶持国内工业企业的发展。在刚独立的1946年,菲律宾政府制定了《新兴及必需工业免税法》,对生产替代进口产品的国内厂家给予优惠税收待遇。为了限制进口,从1949年起,政府开始实施外汇管制。自1950年起,政府制定了新的关…  相似文献   

12.
独立后至20世纪30年代巴西经济实行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虽然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巴西经济的发展,但并没有使巴西摆脱"外围国家"(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至70年代巴西根据世界经济发展形势采取了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同样也没有缩小与"中心国家"(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仍然处于第三世界。而同时期的美国在独立后开始实行保护主义进口替代,有效地保护了国内工业,美国也由此在20世纪初期迅速成为"中心国家";至20世纪70年代全面自由对外贸易进一步巩固了美国"中心国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一)众所周知,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已经从着重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化转变为着重发展面向出口工业化。但是由于工业发达国家市场的日益萎缩和它们的政策已经日益保护主义化,发展中国家自七十年代以后不得不考虑面向国内市场的经济发展战略的价值,这种战略不再在技术上、资金上或市场上方面如此依赖于工业发达国家;这样一来,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便不再放在发展中国家过去所实施过的进口替代工业化上面,而是放在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包括发展农业、社会基础设施等等)上面。但是由于这些  相似文献   

14.
在东亚准新兴工业化国家中,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水平名列前茅。这主要得益于马来西亚成功的工业化模式。尤其是马来西亚的工业化经历了进口替代第二阶段重化工业的发展,其经济实力与商品贸易出口能力大为加强。马来西亚政府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扮演了“强干预”的角色,并提供了符合工业化发展内在要求的综合性组合政策。马来西亚的经验表明,推行进口替代第二阶段并非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因素,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仍然需要被主流学说斥之为“肮脏”的工业化政策。  相似文献   

15.
1980年,菲律宾政府继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发展独立民族经济,同时,为了减轻石油价格的急剧上涨给国民经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政府也对经济结构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这一年,菲律宾经济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加速推行工业化计划,一方面对原有的一些工业(如水泥业、纺织业)进行合理化改革,另一方面对新的十一项重要工业企业加紧筹建。工业化的加速推行使农业部门(包括林业、渔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  相似文献   

16.
战后东盟四国人口城市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以后,东盟四国也像其它所有摆脱殖民统治的发展中国家一样,急切地希望改造其殖民地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东盟四国先后制定了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作为工业化产物的城市化也随之迈开了步伐.  相似文献   

17.
一、工业化政策和贸易(一)工业化政策的演变.迄今为止泰国的工业化政策经历了如下这些转变过程。(1)扶植进口替代工业和引进外资期(1961—71年)从六十年代初至1971年这几年期间是实行第一个经济发展计划(1961年1月—1966年6月)的时期。1962年实施了以扶植进口替代工业(消费品的国内生产)为目的的工业投资奖励法。这一奖励法的最大受益者是纺织业,现在的纺织业的基础便是在这个时  相似文献   

18.
一、产生和发展独立后,菲律宾政府为了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和节约外汇支出,除了发展初级产品的出口加工工业之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重发展代替进口工业,五十年代菲律宾的制造工业发展比较迅速。但到了六十年代中期,由于国内土地改革进展缓慢,国民收入提高不快,国内市场扩展速度慢,加上菲律宾政府在六十年代初期被迫撤销了进口限制和  相似文献   

19.
巴西现代化实质刍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巴西不仅是拉美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国家之一 ,也是拉美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自 1 9世纪 80年代末起 ,巴西开始启动现代化系统工程 ,经历了一个漫长崎岖的过程 ,围绕工业化这一主旋律 ,先后跨越了“西化”“巴西化”“进口替代工业化”和“新巴西现化化”四个阶段。这是一个不断进步、至今尚未完成的过程。巴西的现代化以欧洲“社会进化论”和“实证主义”、尤其以拉美发展主义为指导思想 ,以世界第二次工业化浪潮为背景和发展契机 ,以打造发达的现代工业国家与工业社会为目标 ,主要采取高效率的、非均衡的工业化方式 ,逐渐从一个落后的传统的农业国演化成一个具有中等发达水平的工业国。因此 ,工业化不仅是巴西现代化的主旋律 ,也是巴西现代化的实质所在。巴西工业道路既不同于美国式的工业化道路 ,也不同于苏联式的工业化道路 ,而是根据巴西国情探索出的一条混合型工业化道路 ,呈现出突出的计划性、深刻的内向性、鲜明的赶超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新加坡的炼油工业是在六十年代随着新加坡实施以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而开始发展的,首先由外国石油公司利用新加坡的良好地理位置、港湾设施以及新加坡政府所提供的税收优惠而在新加坡设立炼油厂来揭开新加坡炼油工业发展史的。六十年代新加坡的炼油工业主要是为新加坡国内工业发展而带动的国内市场需求提供石油产品,其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有着一定的限制。进入七十年代以后,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战略方向从着重发展进口替代工业转向重点发展面向出口工业,面向出口工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的迅速发展以及近邻发展中国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