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1923年,已经成为川中名将的刘伯承,毅然退出军阀部队,重新寻找革命道路。他的一个共产党朋友诚恳地劝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他竟然拒绝了,说:不能一见旗帜就拜倒!为什么刘伯承先是不愿意,后来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刘伯承是怎样完成其人生最重要转折的?  相似文献   

2.
和璐 《党史文苑》2010,(12):20-23,31
1923年.已经成为川中名将的刘伯承,毅然退出军阀部队,重新寻找革命道路。他的一个共产党朋友诚恳地劝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他竟然拒绝了.说:“不能一见旗帜就拜倒!”为什么刘伯承先是不愿意,后来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刘伯承是怎样完成其人生最重要转折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在七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拔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性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  相似文献   

4.
1926年底,刘伯承受党组织的委托,以国民革命军川军总指挥的名义,和朱德、陈毅等同志一起,拉起了12000多名起义军,领导了震惊全国的四川沪州顺庆武装起义.沪顺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首获独立领导的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易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成为南昌起义的一次光辉“预演”,也是刘伯承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行动.赤心为吾党 受命危难际在波诡云谲、兔起鹘落般混沌复杂的历史环境中,各地军阀互相争夺势力范围,内战连绵不断,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中.刘伯承从小立志作一名“拯民于水火”的军人,却在军阀的混战中感到迷茫和痛苦.目睹悲惨的社会现状,“川中名将”刘伯承没有感到成功的荣耀,却在痛苦地反复思索着:自己多年来东征西战,究竟是为了什么?拯国救民的关键、中华民族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正当他在艰苦曲折的道路上苦苦探索的时候,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他在吴玉章等人的启  相似文献   

5.
《世纪桥》2017,(10)
道路关乎生命,中国共产党一直都非常重视道路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崭新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运用新的视角研究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和创新点,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走上独立自主道路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大革命时期,由于共产国际一心扶持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被迫对国民党步步退让,独立自主意识被强行抑制。土地革命时期,在共产国际左倾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犯下三次左倾错误。其间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国际基本上是服从的,甚至有盲从,但也存在着理论和实际工作中的抗争。尤其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共产党人,以卓有成效的农村革命实践,在与共产国际相推动又相碰撞中独立自主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走上独立自主道路的开端。它是在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的环境下召开的,而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既自主决定自己的事务又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共产国际,显示中国共产党正在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政党。  相似文献   

7.
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反复实践中找到的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它代表了中国革命的新方向,揭开了中国革命史上的新篇章。这条道路为中国革命树立了一座历史丰碑,引领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对中国革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给我们以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8.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一九二七年八一南昌起义到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这一阶段,国内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农村建立了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这个时期的特点是革命由低潮走向高潮。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的结合,经历了六十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两次历史性飞跃,在实践上,都把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引向胜  相似文献   

10.
<正>1927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1.
1927——1937年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上成熟的时期。成熟,主要表现在认识了中国革命的基本特点和客观规律,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形成了指导中国民主革命走上胜利的毛泽东思想。这个  相似文献   

12.
《湘潮》1991,(3)
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了,人们几多希冀、几度梦想破灭了。革命形势的逆转宣告了陈独秀右倾投降路线的彻底破产。严酷的现实向人们昭示:赤手空拳,只能任人宰割,革命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于是,英勇的中国共产党人从血的教训中爬起来,拿起武器,带领群众,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正90年前,为了配合北伐战争,中共重庆地委及其领导人杨闇公、朱德、刘伯承、吴玉章等组织和领导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著名的泸顺起义。泸顺起义有力地支援了北伐,震惊了四川军阀,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及四川地区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先河,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配合北伐,策动国民革命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统治,1926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兴师北伐,全国大革命进入高  相似文献   

14.
正⒈党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历史背景⒉党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艰难历程⒊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很多,但最基本一条是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今天我与大家专门谈谈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如何开辟出来的。一、党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历史背景,从大的  相似文献   

15.
秋收起义解决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三大根本性重大课题:第一次响亮地打出了中国共产党这面光辉旗帜,让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新的希望和中国革命的新方向;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秋收起义过程中,探索和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而科学之路——在反动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走以农村包括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解决了中国革命要走什么样道路的根本问题;通过"三湾改编","把党支部建在连上"……解决了中国革命需要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军队的革命基础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经历了六十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  相似文献   

17.
陈晓美  凌弓 《世纪桥》2007,(11):37-38
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开篇,它的开创显示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选择革命道路和制定方针政策的正确决策。回溯这条道路,仍能给我们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8.
秋收起义解决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三大根本性重大课题:第一次响亮地打出了中国共产党这面光辉旗帜,让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新的希望和中国革命的新方向;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秋收起义过程中,探索和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而科学之路--在反动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走以农村包括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解决了中国革命要走什么样道路的根本问题:通过"三湾改编","把党支部建在连上"……解决了中国革命需要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军队的革命基础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1927年7月国民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随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总结这条道路的理论也在进行,到1930年基本形成。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的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其中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也达到完善和发展。解放战争时期是这条道路理论的全面实施,取得  相似文献   

20.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经历了六十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