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承志是新华社的早期负责人之一,他曾两次领导新华社的工作,对新华社的发展付出了很多心血。 廖承志长征到达陕北保安,在红色中华通讯社担任外国电讯负责人。中共中央迁到延安后,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廖承志负责全部外电,是新华社主要负责人之一。  相似文献   

2.
《新长征》2016,(4):65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实地调研。与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并称为"世界四大通讯社"的新华社的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1937年1月,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根据中央的决定,红中社在延安更名为新华社。抗日战争爆发后,新华社的业务活动开始从陕甘宁边区深入到各抗日根据地,成为党中央最重要的"耳目"和"喉舌"。1940年12月30日,新华社创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随着中国革命事业  相似文献   

3.
陈丽芬 《党史博采》2002,(11):38-39
1948年,毛主席、党中央在西柏坡组织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同时,对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下同)的工作给予极大的关注,具体指导着新华社的各项工作。新华社总编室就是在这一时期组建的。在战争最紧张的日子里,新华社充分发挥了党的耳目喉舌的重要作用。 陕北新华社来到西柏坡 新华社的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抗日战争时期,新华社的队伍不断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1931年11月7日,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在江西瑞金成立,《参考消息》于同一天创刊。当时的《参考消息》主要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的电讯以及少量外文电讯,每期油印四五十份,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与大小“参考”卫广益毛泽东同志从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通讯社的前身)诞生的1931年,到他去世的1976年,在长达45年的漫长岁月里,把参考报道作为了解外部世界尤其是敌情的重要渠道,作为培养与锻炼党内外干部的重要工具。他对参考报道的许多重要指示,...  相似文献   

6.
正《红色中华》报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它在中央苏区发行量最大,传播最广,影响力最强。毛泽东为《红色中华》报的创办、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为《红色中华》的创办积极筹措1931年11月7日,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为了宣传大会的召开情况,扩大影响,红色中华通讯社于大会召开的当天成立。会后,根据新成立的中华苏维埃政府的工作需要,《红色中  相似文献   

7.
王美芝 《党史文苑》2010,(10):42-45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叶坪成立。当天,临时中央政府的通讯社开始对外发稿。不久,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创刊。这一社一报,同属“红中礼”组织机构内,即一个组织机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那么,“红中社”全称究竟叫什么?当今的相关史书大多称其为“红色中华通讯社”,  相似文献   

8.
党史知识     
《湘潮》1993,(8)
类别____《新中华报》《新中华报》是土地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它的前身是《红色中华》报,1937年1月29日改名为《新中华报》,在延安出版。初期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五日刊,报刊出版序号与《红色中  相似文献   

9.
1935年10月党中央长征到达陕北后,11月恢复了江西时期创刊的《红色中华》报,手刻油印出版,印数很少,1937年1月停刊。紧接着,1月29日《新中华报》创刊,始为油印,9月改铅印,两版三日刊,远远不能适应党的需要。于是,一张新的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毛泽东的具体关心领导下,便应运而生了。此后,毛泽东为它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指导。领导《解放日报》创刊1941年5月15日,毛泽东为中央书记处起草了关于出版《解放日报》的通知:“五月十六日起,将延安《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新华通讯社…  相似文献   

10.
王美芝 《党史文苑》2014,(12):49-51
“新华通讯社”.一个响亮而又引人注目的名字。其历史源渊与沿革、演变却鲜为人知。1931年11月至1937年1月,其名称为“红色中华社”,简称“红中社”:1937年1月至1939年,其名称为“新中华社”,简称“新华社”;1939年2月后,定名为“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  相似文献   

11.
正"新华通讯社",一个响亮而又引人注目的名字,其历史源渊与沿革、演变却鲜为人知。1931年11月至1937年1月,其名称为"红色中华社",简称"红中社";1937年1月至1939年,其名称为"新中华社",简称"新华社";1939年2月后,定名为"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前身为"红色中华社"新华通讯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有着悠久而光荣的历史。其前身"红色中华社",自1931年11月诞生,就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使用的是红军在  相似文献   

12.
<正>中央研究院是延安时期我党创建的最高学府,其前身是马列研究院。马列研究院的前身是马列学院。这三所学校都是培养党的高级理论人才的,但培养目标、学生来源、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都有区别。毛泽东对这三所学院,倾注了许多心血,关心和指导它们的发展。和马克思同天生日的马列学院马列学院,全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1938年5月5日在延安成立。这一天,正是马克思诞生120周年纪念日,学院选在这一天成立,其含义是很明显的。它是我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专门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学校,其目的在于提高干部的理论水  相似文献   

13.
封面简介     
<正>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教育部直属、"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首批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历史悠久、教授语种最多、办学层次齐全的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后发展为延安外国语学校,建校始隶属于党中央领导。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归外交部领导,1954年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1980年后直属国家教育部领导,1994年正式  相似文献   

14.
1936年12月28日,《红色中华》第二版左下角登载了这样一条消息:“延安通讯:我们十八日早晨入延安城,原驻城的民团,经过我们各种关系的活动,大部分接受了我们的要求,自动的愿与我们联合,除一部分愿回家的遣资回籍外,另一部分编为抗日人民保安队,现在城内秩序尚很好。进城后,立即成立了治安委员会,以维护城市治安,并主持该城市工作,商人已经照常恢复营业了。原来学校均在照常上课,并没有因此而中断,交通方面如电话电报亦照常通行,在群众斗争起来的形势下,正在进行抗日救国会的组织。” 当时,这是一条并不十分显眼的报导,但它却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刻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5.
《奋斗》2017,(6)
<正>黑龙江大学诞生于革命圣地延安,其前身是1941年3月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后陆续更名为中央军委俄文学校、延安外国语学校、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等,1958年成为黑龙江省第一所综合性大学——黑龙江大学。在76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五次易地、十次更名,几经变迁却始终不忘延安精神与抗大传统,逐步形成了以  相似文献   

16.
《红色中华》报创刊于1931年12月11日,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以后又改为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机关报。这份红色报刊在中央苏区到底出刊到何时?有些同志根据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出版的《红色中华》合订本提供的资料,断定《红色中华》在中央苏区只出刊到1934年10同3日,它在中央苏区的最后1期是第240期。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办的通讯社,一般人都认为是华俄通讯社,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确切。上海的华俄通讯社(或称中俄通讯社、俄华通讯社)是由俄共代表维经斯基于1920年5月到上海后创办的。1920年8月,维经斯基给俄共(布)中央西伯利亚局东方民族处的信中说:他在上海成立了革命局,下设三个部,出版部、宣传报道部和组织部。“宣传报道部成立了俄华通讯社,现在该社为中国31家报纸提供消息。”①该社新闻通讯稿主要是译自苏俄的远东报纸、美国社会党的进步刊物、苏俄的俄罗斯通讯社与远东通讯社等的新闻。上海华俄通讯…  相似文献   

18.
<正>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教育部直属、"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首批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历史悠久、教授语种最多、办学层次齐全的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后发展为延安外国语学校,建校始隶属于党中央领导。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归外交部领导,1954年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1980年后直属国家教育部领导,1994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校现设有13个学院,7个直属系部,70余个研究中  相似文献   

19.
1939年,八路军总政治部敌工部为加强对日敌情研究在延安成立日本问题研究会。随着野坂参三以及一批年轻的延安"日本通"调入敌工部,研究会逐渐发展为中共对日研究的智库型机构。延安日本问题研究会根据第一手敌情资料,对日本政治与军事战略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从民众角度分析日本的社会问题,宣传日本人民生活疾苦与厌战思想。延安日本问题研究会的敌情研究不仅是中共对日作战和对日政策的重要参考材料,还为中共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提供了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王美芝 《党史文苑》2013,(11):40-44
西安事变发生时,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通讯社和机关报《红色中华》,同为一个组织机构——红色中华社,简称红中社。透过红中社的新闻报道和宣传。可以看出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在西安事变上的政治态度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