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社会人格特质是指个体与社会道德及行为准则相悖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惯常行为方式。反社会人格特质是个体从事反社会行为的内在机制之一,它常常成为犯罪人实施犯罪,尤其是暴力型犯罪的人格动力;反社会人格特质也是暴力型罪犯在服刑过程中应重点改造的人格特质,本文拟探究反社会人格特质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熊珍珍  冯璐 《法制博览》2023,(12):28-30
互联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支付方式。随着支付载体的不断开发及应用,侵财犯罪的空间领域也随之扩大。传统侵财犯罪借着互联网络外衣在虚拟经济领域内肆意滋生,不同于传统支付,第三方支付虚拟性及财产种类的复杂性,致使第三方支付下侵财犯罪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及处罚具有极大的争议,出现了同案不同判、异案同判等问题。笔者将对此类犯罪认定困境、成因进行简要分析,最后从财产来源及行为方式、刑事立法等层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3.
曹家坤 《法制博览》2023,(20):21-2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法治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也在不断加强,但是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的比例却逐年呈上升趋势,呈现出低龄化、暴力化、犯罪主观性与犯罪认知度提高、犯罪手段复杂化成人化等特点。从未成年人六种常见犯罪来切入,可以分析出,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驱动是由于物质方面的享受需要、精神方面的尊严需要以及生理方面的需要。因此,可从心理驱动中反推问题根源,然后从经济层面、政府层面、法律层面、教育层面、家庭层面对未成年人犯罪实现源头治理。  相似文献   

4.
生涯犯罪人在社会互动中所形成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对其犯罪生涯持续具有显著影响。他们在与身边非特定关系人、用工单位领导与同事、婚恋对象及其家人等社会成员的互动中感受到社会排斥,而他们的不断犯罪、不听规劝、拒绝改正又使其家人由最初的劝阻、摇摆最终转向彻底绝望和完全放弃。社会和家庭对生涯犯罪人的"合理"排斥与"无奈"放弃,使这个群体被动退出正常社会并主动投向"灰色圈子",成为以犯罪为生的"惯犯群体"中的一员。社会成员和生涯犯罪人间的互动过程已经成为一个"互为因果""相互伤害"的死循环。  相似文献   

5.
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社会控制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暴力的泛滥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青少年社会认知、反社会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试图从理论上探讨传媒暴力对青少年具有吸引力的心理分析,以期从政府、社会、家庭寻求控制传媒暴力的有效机制,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根据反社会行为纵向发展的持续性或稳定性,可将其划分为限于青少年期型和持续终生型两类。限于青少年期型反社会行为的发生具有普遍性,但这种普遍性并不代表严重性;在发展趋势上,这类行为较集中地开始于青春期,停止于成年前后,缺乏贯穿儿童期、青春期至成年期的持续性。研究表明,个体在青少年时期出现反社会行为是一种群体性社会现象,并不代表个人程度的越轨,限于青少年期型反社会行为并不是犯罪预防的重点。我们应正确认识这类行为的性质,以对之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杨宏 《法制博览》2015,(6):72-73
犯罪心理行为的产生会受到忠恕和自我力量的制约,由于个人现实际遇带来的不平衡,个体会通过贬低受害人和犯罪认同进行犯罪心理准备,当现实际遇扩大后,个体通过夸大委屈和抬高自尊将心理状态推向犯罪行为的临界点。犯罪心理的饱和状态是认知的过度说服和能量的绰绰有余。个体犯罪心理行为的产生是不断地进行经济性评估的过程,个体的基本公正观念、自我价值、自我一致性在犯罪心理行为的产生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是青少年犯罪整体现象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所以,预防该群体的犯罪问题是不能忽视的。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既具有青少年犯罪的某些共性,同时又具有流动人口犯罪的某些特性,是一定社会阶段各种社会因素作用于该种群体的一种折射。因此,预防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的犯罪,必须要从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的特点和犯罪规律着眼,建立以服务、管理、预防为一体的预防犯罪格局。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受着犯罪心理、意识的支配,而意识活动的过程是他们对客观世界、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外在环境决定着心理状态,心理状态又影响着行为取向。所以,家庭环境的优劣,对未成年子女的成长具有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对其犯罪心理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今,人们的思想在改变,观念在更新,离婚已成为司空见惯之事。而随着家庭解体,环境导向不良势必会降低和破坏家庭正常教育的职能,给未成年子女造成心理上和人格上的危害,直接引起犯罪的低龄化。现实中,有不少未成年人犯罪就是从这类家庭中蜕…  相似文献   

10.
犯罪集团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犯罪目的而组构起来的特殊群体。犯罪集团得以组织的心理纽带是成员共同的需要结构和价值观念。由于犯罪集团成员具有心理共性或心理相容性,故常常以整体的行为实现其价值目标,侵犯社会。和其它群体一样,犯罪集团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有其特定的群体兴趣、群体需要、群体规范、群体价值、群体舆论和群体目标。犯罪集团作为共同犯罪的一种特殊组织形态,是集团成员心理和行为的依托体,犯罪集团特定的群体氛围对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着制约和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犯罪集团以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群体规范保证和保持群体的稳定性和群体犯罪行为的实施。它们有的有相当严密的组织机构,有严格的群体规范,甚至有的还形成了所谓的“犯罪集体”。即使有些犯罪集团没有严密的组织机构和严格的群体规范,也仍以一定的价值取向取得共识,以此作为行为准则和无形的纪律。  相似文献   

11.
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是青少年犯罪整体现象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所以,预防该群体的犯罪问题是不能忽视的。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既具有青少年犯罪的某些共性,同时又具有流动人口犯罪的某些特性,是一定社会阶段各种社会因素作用于该种群体的一种折射。因此,预防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的犯罪,必须要从流动人口中青少年的特点和犯罪规律着眼,建立以服务、管理、预防为一体的预防犯罪格局。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西方犯罪社会学的若干理论,对家庭中的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些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残缺的家庭结构、恶化的家庭关系、恶劣的家庭气氛、父母的反社会倾向和不适当的管教方式都对青少年行为造成重大影响,并从家庭的角度就如何防范青少年犯罪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未成年人犯罪一直呈上升趋势,其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广州中院作为全国首批十七家少年综合审判试点中院之一,于2006年底正式成立了专门的少年审判庭,对涉及未成年人的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实行综合审判。在长期的办案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心理干预在少年审判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在大量的涉少刑事案件中,未成年被告人的心理特点是犯罪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诸多涉案未成年人存在反社会的英雄观、性格上具有较明显的兴奋、外倾特征,性情暴躁、情绪不稳定、行为莽撞、攻击性强等。这些因素与其他社会因素如生理、家庭、学校及社会交合在一起最终导致了不同犯罪行为的发生。换言之,涉案未成年人之所以走向犯罪道路,与其在成长的各个时期尤其是青春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不良特征未能得到及时引导和解决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在实行少年综合审判试点后,大量的涉及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案件如探视权、抚养权、抚养费纠纷等,当事人之间矛盾重重,为充分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平息社会矛盾,实现案结事了,从而维护家庭及社会和谐,引入心理疏导也就成为必要。实践中的上述需要促使我们在审判实践中积极探索新机制和新举措。少年审判心理干预机制正是广州中院在我国少年司法改革大环境’下通过实践中的不断探索与求证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极具特色的少年司法制度,对于进一步丰富我国少年综合审判机制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本文阐述了少年审判心理干预机制的概念、内涵和功能,并详细介绍了广州市法院少年审判心理干预机制的试点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成效,并就实践中所存在的困境及该机制的完善路径提出了独立的见解,并期望能以此抛砖引玉,引起理论界与实务界对该项制度的关注和重视,并对我国少年审判试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正版本: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什么样的翻译是最好的翻译,这个问题永远都不会有一个最终答案,但翻译中值得注意的重点是什么,则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探讨的问题。对美国学者乔治·斯坦纳来说,翻译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他将"翻译"一词的内涵延伸到了现象学、人类学及更广泛的哲学层面,认为不同文明的本质和人类行为的丰富性正隐藏在语言的编码中,  相似文献   

15.
惯常行为理论与大学生被害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园犯罪是我国犯罪现象中的一种类型。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我国的校园犯罪是一个日趋严重的问题,但作为我国犯罪综合治理的一个环节,校园犯罪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尤其是对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治理校园犯罪,为其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氛围对于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校同犯罪的类型来看,可以运用西方犯罪学中的惯常行为理论,从防止大学生被害入手来减少校园犯罪的发生。一方面,可以通过警示的方式改变大学生的惯常行为以防止其被害;另一方面,可以在犯罪频发时间在犯罪频发地增加防卫因素,促使潜在的犯罪人放弃犯罪动机。  相似文献   

16.
"套路贷"犯罪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但从实务操作层面构建"套路贷"犯罪数额具体计算规则的论述比较有限.本文在对"套路贷"犯罪相关司法解释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套路贷"犯罪过程性特征,尝试地对"套路贷"资金收支关系和犯罪停止形态判断综合分类,并从犯罪单元事实划分和罪数处断两个维度,细化和完善"套路贷"犯罪金额计算具体操...  相似文献   

17.
美国"犯罪的一般理论"认为任何犯罪都是"低的自我控制"和适宜的机会相结合的产物。该理论为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提供了新的视角——将犯罪机会纳入犯罪成因系统内。具体而言,未成年人经历不良社会化过程,导致自我控制能力减弱,形成犯罪性;具有犯罪性的潜在未成年犯罪人在合适犯罪机会的推动下实施犯罪,成为现实未成年犯罪人。对此,应当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性的形成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机会两个层面来建构未成年人犯罪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以来都广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对其进行有效治理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司法系统和社会工作系统共同的责任。通过对我国少年司法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制度层面的建设和实务层面的拓展进行梳理,发现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参与到青少年犯罪问题治理的实践呈现出"以制度为中心"的特征,造成了服务提供的碎片化,并进一步阻碍了青少年犯罪问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青少年犯罪问题治理过程中的专业作用,要求构建"以罪错青少年为中心"的一体化的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同时,需要注重少年司法配套工作体系的完善、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及少年司法"两条龙"合作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据相关统计,青少年团伙犯罪占到了青少年总体犯罪率的75%左右,因此,对青少年犯罪群体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近些年来,受到美国社会学家怀特的影响,我国学界已经开始使用"街角青年"对具有犯罪倾向或偏差行为的青少年及其群体进行了概念性的界定。为了深入了解街角青年的日常生活状态,作者对上海市闵行区K社区中的"斧头帮"进行了为期半年左右的田野调查。调查发现,街角青年帮派的冲突已常态化,并且呈现出愈加犯罪化的趋势。通过社会冲突理论为视角,对街角青年及其帮派的日常冲突模式进行分析,并总结冲突常态化所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及特点,可以为街角青年提供介入性的社会工作服务提供更直接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
江川 《法制博览》2023,(31):6-8
互联网、网络应用、移动支付、大数据等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经济效益,同时也为犯罪模式从线下转向线上、从现实转向隐秘提供了温床。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近年呈现井喷爆发之势,改变了传统诈骗犯罪的作案模式,为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推进基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带来了新的课题。本文以河北省宁晋县为例,总结了近年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发案情况,从基层视角分析了打击电信网络犯罪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完善立法、扩大宣传、综合治理三个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