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传统教科书将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为一部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文献;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从中察觉并指认人本话语的微观痕迹.本文认为《形态》实际操持着一种矛盾结构话语,其中唯物史观已经成为主导逻辑,但依然容涵着一条隐性的人本逻辑,直到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发表,才彻底清除了"个人本位"人本话语的理论平台,宣告这条隐性逻辑的终结.  相似文献   

2.
杨晶 《探索》2012,(2):155-158,189
张一兵先生认为,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在1908年同波格丹诺夫的思想交锋中没有真正意识到波格丹诺夫唯心主义话语中的历史现象学即经济拜物教思想。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列宁不但在党性原则上纠正了波格丹诺夫对"物"的超越论式的唯心主义理解,而且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纠正了波格丹诺夫对经济拜物教的误解。追本溯源地看,列宁早在1894年写作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中,一方面指认了作为历史现象学理论基础的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另一方面从阶级意识的角度清晰地阐述了历史认识论和历史现象学。  相似文献   

3.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它萌发、生成于马克思对历史的探索和思考之中。所以,理解马克思的"历史"概念,澄清它的丰富意蕴,既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最本质理解的必然要求,又是在当代彰显马克思"改变世界"的理论旨趣和价值诉求的现实要求。为实现这一理论目标,本文从实践、现实、批判三个维度对马克思历史概念展开了详细地考察分析,旨在为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精神提供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4.
庄家炽 《世纪桥》2010,(9):61-62
本文主要对《古村社会变迁:一个话语群的分析实验》中作者用"话语群—行为"模式对古村历史和现代变迁的手法和内容,进行比较详细的解析。目的在于把"话语群—行为"模式分析社会变迁的方法进行现实操作。  相似文献   

5.
"现实的个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与立论基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从对马克思哲学中人的概念的理解出发,剖析马克思从"人"到"现实的个人"的思想形成的思维理路,揭示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现实的个人"的思想内涵,"现实的个人"的意义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同时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人道主义精神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考茨基在其哲学总结性著作《唯物主义历史观》中,采用历史发生学的方法,分别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等一般的理论层面,分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内涵。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方面,他对一些问题的处理有些过于"机械"和"唯物",远没有达到普列汉诺夫"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在认识论方面,考茨基试图划清历史唯物主义与康德认识论之间的界限,实际上他从康德的思想中获得了许多借鉴。总体来看,考茨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马恩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表现为达尔文主义和实证主义倾向、弱经济决定论倾向和实践视野的缺失等。  相似文献   

7.
正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张桂芳在《解放日报》发表《用好透视镜、显微镜、望远镜》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中,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好马克思主义条分缕析、析毫剖厘、洞若观火的功能来解读现实、剖析矛盾、辨别真伪;首先,用马克思主义的"显微镜"来解读现实;其次,用马克思主义的"显微镜"来剖析矛盾;再次,用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必须科学确定其逻辑起点。近三十年来学术界对于唯物史观逻辑起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学者们关注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历史起点是三个因素统一的观点,却忽视了他们同时也阐述了历史起点是五个因素的统一。无论是三因素还是五因素的统一,共同的核心是以“现实的人”为基础。历史的起点只能是多个因素统一的“现实的人”,或者说是“现实的人”多方面因素的同时展开。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处于多方面现实社会关系制约中的“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9.
王虎学 《唯实》2011,(3):35-39
社会形态及其演进的历史辩证法是社会历史观的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一观点体现了社会形态演进历史辩证法的真正自觉。历史唯物主义深刻表明,社会形态的演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和辩证发展的结果,"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形态演进的内在逻辑。"资产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个案生动地再现了社会形态演进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对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费尔巴哈>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的德文手稿,充分表明恩格斯对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贡献奠定一个逻辑基础--历史经验论.尽管手稿的写作过程由马克思占主导,马克思当时对唯物史观的理解高于恩格斯,但是手稿中存在着马克思的"历史本质论"和恩格斯的"历史经验论"的两条不同思路,但不是根本性的对立.  相似文献   

11.
陈宇宙 《世纪桥》2007,(4):76-77,86
马克思的“历史”规定是科学的历史话语。在新世界观的原初语境中,“历史”并非仅仅是指常识中的社会历史领域,更重要的是哲学本体性的规定。历史是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是人类的历史性存在和历史性生存,是永远不会停止的、不断自我否定向前的实践过程。其“历史”规定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考察:一是人类社会整体的历史性存在,一是“现实的个人”的历史性生存。  相似文献   

12.
在为《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所作的第二版序言中,马克思实际上阐述了自己对历史唯物主义所作的思考,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对两种错误历史观——将"英雄"神圣化或将历史神秘化——所作的批判;二是精神在历史发展中究竟具有什么作用;三是如何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尽管历史唯物主义是对历史唯心主义的超越,但是只要历史还没有真正翻开新的篇章,种种异化的历史依然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形而上学神话,所以,历史唯物主义同样可能被错误地理解为某种超历史的"历史哲学"。在此,正确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是改变历史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3.
徐晓风  刘爱军 《唯实》2016,(4):27-30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基本理念与"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具有鲜明的历史唯物主义一致性。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依然贯穿的是以人为本这条主线,以人为本成为"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人学基础。一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中,以人为本是一个基本的人学理念,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激进的批判话语,德里达解构的马克思主义同马克思存在三处交集:对西方形而上学的深度解构;对历史生成性和开放性的强调与坚持;对资本主义的激进批判和人类解放的积极憧憬。然而,话语交集背后的深层逻辑却是异轨的,这从反面给今日马克思主义研究带来两点启示:一要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主导"方法论范式,辩证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变迁;二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何以及如何生产保持高度自省。  相似文献   

15.
马恩将"城市空间"纳入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视野中,"空间"由此具有了社会历史性,并成为马思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一个重要视角.作为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宠儿,资本主义工业城市成为马恩关注的焦点.在马恩的视野中,资本主义工业城市既是资本主义大工业运行的主要场所,也直接体现和堆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成为资本积累的重要载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对立凸显出来,并在资本积累中不断生产这种空间对立,由此形成了城乡二元化的空间结构,它是资本主义形态下社会空间差异和断裂的直接体现.资本主义工业城市也日益成为阶级矛盾曩尖锐的地方,其巨大的聚集效应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联合和阶级意识的觉醒,城市因而成为工人阶级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较少关注第二国际时期理论家的哲学思想,更多的是将关注点集中在理论家的实践活动上。拉法格作为马克思的女婿、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生,更直接地接受着马恩在思想上的指导,在马恩逝世后继续在理论和实践上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与资产阶级代言人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其以"经济决定论"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研究拉法格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和运用,对意识形态方面的考察,对于把握第二国际时期理论家的哲学思想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7.
戴维·佩珀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诠释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以生态中心主义为代表的"绿绿派"等对马恩生态思想的质疑,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戴维.佩珀作出了积极的回应。他除了对马恩"自然"概念的生态意蕴及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内在关联加以系统地诠释外,还通过深入分析当代社会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及其解决途径等,进一步深化拓展了马恩学说的生态维度。佩珀对马恩生态思想的诠释与重构,对于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它蕴含了四重逻辑,即生存逻辑、发展逻辑、解放逻辑与自由逻辑。从"地域性"的人到"世界性"的人,从异化的人到有个性的人,从人的非现实性存在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就是人的解放逻辑,也是共产主义作为人的自由联合体的科学构想,同时也是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真实意义。只有科学把握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我们才能进入到历史唯物主义这座理论高地;只有把握其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才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实践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求实》2014,(5)
需要范畴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着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谈需要,指出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基本形成。从需要与物质生产,需要与社会交往,需要与分工,需要与大工业及其所创造的世界市场和开创的世界历史等四个方面确证了"需要"这一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在促进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逻辑理路。科学把握需要的结构和多层面性,深入分析我国需要的现实状况,协调和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和需要,对构建和谐社会、共圆"中国梦"至关重要。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改善民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辩证法批判改造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现实观念和主体观念,<资本论>的辩证法完整地展示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涵:通过发现社会历史的内在矛盾,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确定现实;以把握现实为"钥匙",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叙述总体历史的矛盾运动过程.现实原则与历史原则相统一是马克思辩证法的灵魂.马克思的辩证法作为科学的方法论是其自由学说的理论内核,自由是社会历史科学的最高命题,马克思的辩证法是社会历史科学方法论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