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柏欣 《揭阳论丛》2010,(1):47-53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漫漫征程中,马克思主义必然以中华民族精神为其不竭的精神动力源泉,而民族精神也以其理性、宽容、务实、改革、勇于创新的丰富内涵,保障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机制的顺畅运行,坚强有力地推进着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中国化。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精神是20世纪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主要象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推动中华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需要进一步挖掘、诠释、提升中国精神的内涵。毛泽东精神不仅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重要源泉,亦是构成当代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中华民族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我们要在全面继承毛泽东精神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和弘扬当代中国精神,使之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使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制度顷刻崩溃;而独立发展了五千年,以儒学为正宗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在炮声隆隆中不得不接受西方文化的挑战。从这一刻起,中国人就一直面临这样的问题:中国向何处去,中国文化向何处去。对前一个问题,无论改良派还是激进的革命派,无论中体西用论者还是全盘西化论者都取得了共识,即中国必须走现代化的道路;对于在现代化道路上,传统文化的前途、  相似文献   

4.
科学精神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特别是民族精神塑造具有重要价值,这表现在:科学精神能够直接推动经济的创新发展为民族精神的塑造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科学精神的融入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科学精神的融入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科学精神是现代科技社会普遍的一种价值追求,它的融入是民族精神时代性和开放性特征的体现;科学精神的融入对民族精神的建设具有方法论意义.我国当代将科学精神融入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如下的根据和条件:中国现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科学精神融入当代民族精神的根本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为科学精神的融入提供前提条件;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出的科学精神为其融入奠定了思想基础.我国将科学精神融入当代民族精神还需要有如下的保障措施:充分认识科学精神融入的重要意义,将其提升到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高度;积极开展科学活动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使之深入广大国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更加民主开放的社会环境,创造有利于科学精神弘扬的良好氛围;注重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有人问:何谓中国人?或许每一个人对中国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人说,拥有中国国籍的人就是中国人,喜欢茶叶、丝绸、瓷器、中国水墨画的是中国人,理解乡土中国记得住乡愁的人称中国人,懂得杏花春雨江南、骏马秋风冀北、千里江山大美的人可谓中国人……现代民族主义发轫不过一两百年的时间,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却一直延续了数千年。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7.
正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井冈山精神,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民共同创立和践行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极艰难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培育和涵养的伟大精神,是充盈着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里程碑和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开篇。  相似文献   

8.
何善蒙 《当代贵州》2017,(47):80-80
中晚唐以来,中国思想界复兴儒学的呼声越来越高。复兴儒学的需要,也和当时中国社会的变革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学界所谓的唐宋变革,指的就是这个时期。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的伟大洪流,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传承与发展了传统民族精神,对当今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有着重要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0.
《实践》2021,(9)
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2020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阶段,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团结和领导全国人民,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历史奇迹,塑造了党在各阶段的鲜明精神风貌。其中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结合中国革命实践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历程中开创的革命精神,它们源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根植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形成于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作为我们党、军队和新中国的主要创始人,最大的成功在于,他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张,并率领全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艰巨的任务,找到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道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用新的实践和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之所以取得成功,笔者认为他具有四种精神。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报告不仅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创新的伟大意义、丰富内涵、客观规律和基本要求,而且十六大本身就是理论、政策和体制创新的一个典范,极大地弘扬了伟大的创新精神。十六大报告,与十五大相比,与时俱进,作出了许多理论、政策和体制创新。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十六大的创新从大的方面归纳主要有:1、全面总结了13年来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10条基本经验。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2、丰富了对党的性质的认识。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十六大报告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  相似文献   

14.
金一南 《新湘评论》2014,(20):38-38
访美期间,我发现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美国军人对中国军人十分尊重。这种尊重不仅仅出于礼貌或者客套,而且的确出自他们的内心。美国人自视甚高,能放在眼里的人不多,为什么对中国军人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5.
正观点提示:如果说中国精神是培育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新土层",那么,精神中国就是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新高地";如果说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那么,精神中国就是中华民族朝气蓬勃迈向未来的重要标识。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外发展大势、把握"三大规律",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向前推进的全局高度,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站  相似文献   

16.
《学习导报》2013,(9):21-21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牢固精神纽带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正如毛泽东所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凝练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新阶段的时代主题和理想追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意志,堪称新时期我们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员令。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实践呼唤并产生伟大的中国精神,伟大的中国精神支撑并推动“追梦”的时代实践。  相似文献   

18.
陆洋 《党建文汇》2005,(10):41-41
与中国分道扬镳 至今,对于日本文化是从中国唐朝学来的,日本人从不讳言。他们甚至说,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然而,历史的车轮滚到19世纪中叶,“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中国和日本封建王朝,被西方列强的炮火“炸开了眼”。它们在反抗与反思之后,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民在抗震救灾实践中所彰显的伟大精神,本质上和奥林匹克精神是一脉相通的.无论是抗震救灾精神还是奥运精神,与民族精神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本质上,奥运精神与民族精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息息相通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奥运精神都是民族精神的宝贵资源,我们要在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和奥运精神中升华伟大的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过程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非常丰富和十分宝贵的革命精神。这些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努力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