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淡如菊     
喜欢这样一份从容的淡定,如菊。没有浓郁的芬芳,没有娇媚的身影,却有一份淡定的胸怀。"人淡如菊"出自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的《典雅》,比喻人淡泊得如同菊花一样。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淡"字从"水"从"炎"。水火不容,原本对立的两种事物,能合而为一,也只有中国人才有这样的智慧。  相似文献   

2.
我们湖南,原来有一份《湖南农村报》,贴近乡土,亲和农民,受不少“泥腿子”朋友的喜爱。但不知何故,这份报纸变成了《家庭导报》,立足都市求发展去了。当地农民青睐的另一份报纸《湖南科技报》,改版推出的“生活版”,亦掉头瞄准城市读者群。难怪今年报刊征订时,有农民上邮局订报竟无从选择,连声慨叹:咱农民只剩半份报了。 农民这话掺杂些许埋怨情绪,不一定符合客观实际。面向农村的报纸虽不是很多,但肯定不止“半份”,加上一些报刊的涉农报道、涉农栏目、涉农版面,至少,农村算不上被报纸“遗忘的角落”。然而,眼下一些报业…  相似文献   

3.
征婚启事的大量出现,使传统的男女择偶方式受到了冲击。这些敢于破旧习、树新风的人们持的是什么样的观念,他们又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呢?为此,笔者最近采取随机的原则,从100份杂志中抽取了其中7份杂志(《中国妇女》1989年第1、4期,《风流一代》1989年第4期,《家庭》1989年第4期,《婚姻与家庭》1989年第4期和《现代家庭》1989年第1期,《时代青年》1989年第2期)中的202则征婚启事。经统计分析得出的结果是这样的: 一、既有“凤求凰”,也有“凰求凤”,  相似文献   

4.
李兴濂 《各界》2013,(5):32-32
刘阿斗从父亲手上接受了江山社稷,没有管好,所以最后垮了台,亡了国。因此后人说他是“扶不起的刘阿斗”。但历史究竟是不是这样?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一开头就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说明建国大计连一半也没有完成。又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说明刘阿斗从他父亲手中接下的绝不是金窝银窝,而是烂摊子。因而他一直爱惜民力,从不大肆折腾。  相似文献   

5.
居高声自远     
一口气读完长篇通讯《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不觉陷入沉思之中:王顺友,大山深处的一名普通乡邮员,既没有显赫的身份,又没有显眼的“政绩”,却在亿万民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心灵震撼。何以如此?唐人虞世南有一首著名小诗《蝉》,这样写道:“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托物寓意,赞美品行高洁之人。于是我想,用“居高声自远”来解读王顺友“现象”,非常妥帖。  相似文献   

6.
在这次“三讲”教育中,某机关向基层单位下发了一份征求意见表。表中从服务态度、服务作风、服务质量等八个方面征求意见。结果所有基层单位在征求意见表格所有的栏目中都填写了“没有意见”。从表上看,这个机关的工作无疑应该是十分出色的,而且基层也应该是相当满意的。但望着这一份份没有意见的表格,笔者却感到无比惊奇和不伍,总觉得“没有意见”的背后好像有文章可做。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访了被征求意见的基层单位。结果大家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反映道:我们不是没有意见,而是意见提了也等于白提。原来,这个机关过去也曾经多次征求过…  相似文献   

7.
王端阳 《学理论》2008,(17):75-76
有一句俗语说:“隔行如隔山”,说的是行业之间存在差异。从强调专业性的角度来看,这话并没有什么错。不过,最近我从书柜里翻出一本少儿读物《智力故事300个》,读后竟然有了新悟:隔行未必如隔山。  相似文献   

8.
扶栏客 《各界》2010,(12):2-2
《战国策》上记载孟尝君曾经厚待过一位名叫夏侯章的高人,这位高人在盂尝君那里得到了一百个人的口粮(“百人之食”)的薪水,并且享受了出门坐四匹马拉的马车(“四马”)的待遇。《战国策》没有解释为什么孟尝君会给夏侯章这样的待遇,根据后来的故事发展推测,这位夏侯先生一定是当时的社会名人,  相似文献   

9.
人民网《透视公款吃喝》一文披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公款吃喝支出,1989年为370亿元,1994年突破1000亿元,2002年达2000亿元,2005年突破了3000亿元,2010年和2011年,每年至少一万亿元。《人民日报》发表系列文章批判“公款吃喝”,问诊专家“上百个红头文件为啥管不住公职人员一张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批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反浪费”是一项政治任务》。可见,治理公款吃喝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政治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理论视野》2010,(11):63-63
据人民网10月14日报道,近日网上出现了一篇题为《透视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的奇文。文章既有对无奈“强拆”的表白,也有对法律“本本主义”(“法律并非一用就灵”)的反思,更有“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强拆就没有中国的城市化”和“每个人其实都是强拆政策的受益者”等惊人论点。联系到此前不久,某地法制办主任曾以类似理由,致信北大教授反对新拆迁条例,  相似文献   

11.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流行的理论话语。这些话语是该时代学者理论思考的一个表现。在世纪交替之际 ,在学术界 ,再也没有比“现代化”、“法治”和“法治政府”这些话语引起政治学者和法学者关注的了。然而“熟知并非真知”。在现代化、法治、法治政府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由沈荣华先生所著的《现代法治政府论》(以下简称“该书”)一书就从这些流行的、人们“熟知”的话语入手 ,来破译其中的密码 ,提供一份中国学者的答案。“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源于 18— 19世纪的西欧英、法等国 ,然后席卷全球。《现代法治政府论》的作…  相似文献   

12.
感冒真相     
《党政论坛》2014,(12):46-47
感冒的三个真相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2010年10月发布的一份《感冒白皮书》,为我们揭露了有关感冒的三个“一”真相。第一个“一”:感冒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综合征”,有超过100种以上的病毒可能诱发感冒;第二个“一”:一般来说,感冒的症状会持续一星期,不论服药与否;  相似文献   

13.
史书真是难读。《春秋》,第一句话:“元年,春,王正月”,便有伏笔。于是有《左传》发其隐:“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元年春周历正月,《春秋》没有记载隐公即位,这是由于只是摄政),可知读史是要从没有字的地方,读出字来的。那么有字的地方呢?自然也少不得要有字外意。赵翼《二十二史札记》论“《三国志》多回护”,其中言道:至叙述高贵乡公曹髦被弑一节,其实是帝  相似文献   

14.
郭文婧 《民主》2012,(4):53-54
据《人民日报》2012年3月26日报道,针对有专家称“全世界只有20多个国家没有实行免费医疗”,《人民日报》“求证”栏目约请《人民日报》驻外记者进行调查了解,并采访了世界银行和国内的有关专家,最后的结论是“全球仅古巴实行真正全民免费医疗”。  相似文献   

15.
国英读者反映的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不久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跨世纪领导人才的培养》课题组在一次问卷调查中,也有一些党政干部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这种说法。可见,弄清楚这个问题确实很有必要。其实,这个问题在《邓小平文选》二、三卷中已讲得一清二楚。只要我们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原著,深入领会小平同志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论述.就完全可以从思想上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个人在学习中体会到,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很有生、要明确这样三支:一、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0世纪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学《邓选》三卷的一点体会李仁义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要做这样的事,必须有安定的政治环境。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都干不成。”...  相似文献   

17.
韩泳 《党政论坛》2011,(12):4-5
从“没有文化和知识分子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瞭望》见证了中国文化发展的30年。  相似文献   

18.
《党政论坛》2009,(18):9-9
沉稳务实的海归特首 作为第三届澳门特首选举的唯一候选人,从决定参选之初,崔世安就给外界留下了“从容淡定”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李兴濂 《各界》2012,(12):2-2
“囊萤映雪”的故事,可谓人尽知矣。《晋书·车胤传》说车胤勤奋读书,但家贫没有灯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说他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尚友录》则说的是孙康,少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这样,车胤和孙康就成了用功读书的模范,二人的模范事迹从晋朝宣传到明朝,从来没有人敢怀疑。  相似文献   

20.
“零”,《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跟整相对,表示没有数量,是数的空位,在数码中作为‘0”’。党员领导干部在对待立公、为民、用人、廉政、诚信、官德上,往往会遇到“1”与“0”之间的关系,即“人生公式”。对于这样的“公式”倘若弄不清楚、处理不好,就会丧失执政能力和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