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相整合的民族教育课程知识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知识观上,存在着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课程知识观的矛盾冲突。长期以来,民族基础教育课程体现着主流文化知识,非主流文化知识被漠视和忽略。在民族基础教育知识观上,这两种知识观在内部根源、内容和地位上发生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因此,要实现这两种知识观的有机整合。在观念层面上,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课程知识观并存;在方法论层面上,要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是人类社会常见的两种社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既是反映人们社会身份的重要符号,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作为两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民族、宗教问题是一定社会诸多矛盾的结合产物;在社会急剧变迁的今天,民族、宗教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我国来说,民族、宗教问题的处理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谐.  相似文献   

3.
正回顾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观的历史演进,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三观两跳三个阶段"。"三观"是指古代中国天下观下的古典民族观、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转型中的民族主义民族观和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民族观。"两跳"是指民族观的演进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再到当代的转换,在一百多年中先后迈上了两个台阶。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进一步指出,要"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可见,推进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是指不属于同一族别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民族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居住、谋生、繁衍、  相似文献   

5.
张振岳  俞敏  崔荣荣 《前沿》2011,(18):138-140
本文通过对汉、畲族传统服饰凤纹的起源、造型以及承载的社会和民俗文化进行比较,阐述了两民族的凤纹共同起源于东夷族的凤鸟崇拜,由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演变,促使两民族传统服饰凤纹的造型以及承载的社会文化存在着差异性;由于汉、畲族长期的接触交流,促使了两民族传统服饰凤纹民俗文化存在着趋同性,在这一层面上,凤纹是民族融合的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6.
民族意识与民族问题是两个在内涵和外延上有着显著区别而又紧密联系的问题。弄清楚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民族意识和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概念界定所谓民族意识,就是民族自我意识和民族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其涵义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对所属的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又叫民族自识性、认同性,有人直接称之为“归属感”;二是民族性格的社会意识,表现为人们对本民族生存、发展、权利、荣辱、得失、安危、利害等的认识、关切和维护,反映了民族性格的社会意义。民族  相似文献   

7.
坚决反对两种民族主义是我国民族工作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进入新时期后,受第三次全球性民族主义浪潮的波及、现代化进程的诱发以及历史上大汉族主义与地方民族主义残余的影响,两种民族主义不仅死灰复燃,而且呈现出范围扩大化、表现形式多样化等新的特征,新时期防止和克服两种民族主义应该继续宣传落实我国的民族政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逐渐削减两种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8.
一如何理解民族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民族问题是捐各民族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存在的关系问题。1992年1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党中央、国务院联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如何理解江总书记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述,我认为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相似文献   

9.
由于历史的积淀,中越两国具有不同的民族心理特征,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文化优越感、民族自豪感和"中国中心论",而越南则是对中国既依赖又戒备并欲确立地区中心大国地位,这种民族心理的差异深刻地影响了两国领导人在20世纪50-70年代处理两党、两国关系的态度和外交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两国关系造成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覃雪源 《传承》2010,(3):76-77
由于历史的积淀,中越两国具有不同的民族心理特征,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文化优越感、民族自豪感和"中国中心论",而越南则是对中国既依赖又戒备并欲确立地区中心大国地位,这种民族心理的差异深刻地影响了两国领导人在20世纪50-70年代处理两党、两国关系的态度和外交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两国关系造成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两个共同"思想的内涵深刻,是对当代中国民族问题客观而精辟的概括,充分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一大创新:首次把民族关系界定为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提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以八个字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定位,这是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多民族国家内部的重要认同形态。两种认同之间的冲突与张力直接促进了各种认同的共生。两者之间协调与否关系着民族与民族、民族与国家之间能否和谐统一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聚焦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差异与共通之处,以求在中华民族认同的共同基础上达到各族人民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上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①。这一主题的确立,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为解决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指明了方向,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一、“两个共同”的时代内涵(一)“两个共同”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1、民族问题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存在是一个漫长的历…  相似文献   

14.
民族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具有若干特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这个人们共同体之所以被称为民族,是因为它具有共同生活的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含认同心理)等基本要素和基本特征。而民族的形成和存在,在人类历史发展全过程中,仅属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形成之时期、发展之过程和消亡之时代。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时有分化,时有组合,呈现出民族稳定性的相对状态。民族自其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出现之后,至少有两点表现最为  相似文献   

15.
广西东北部是多民族杂居之地,自古以来居住着汉、壮、瑶等族,其中汉族和瑶族是桂东北的两大民族,自隋唐以来,两族就毗邻或交错杂居,在经济文化上有密切联系.自隋唐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瑶汉之间接触日益密切,地域上相互杂居,经济文化上密切交往,民族间互相"融合",斗争中共患难,结成了彼此的密切关系和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6.
秦海燕 《传承》2009,(6):166-168
广西东北部是多民族杂居之地,自古以来居住着汉、壮、瑶等族,其中汉族和瑶族是桂东北的两大民族,自隋唐以来,两族就毗邻或交错杂居,在经济文化上有密切联系。自隋唐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瑶汉之间接触日益密切,地域上相互杂居,经济文化上密切交往,民族间互相"融合",斗争中共患难,结成了彼此的密切关系和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7.
心系民族事业──记民权县北关清真寺阿訇丁广治6月21日,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8次会议上,在对省政府关于我省民族工作情况的汇报进行审议中,一位委员提出:"民族经济的发展重点应放在民族乡镇,在发展民族企业上下功夫。由于历史原因,民权的两个民族乡发展缓慢,财...  相似文献   

18.
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受着社会生产和社会制度等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具有不同的性质、内容和表现形式。人类社会自有民族问题以来,民族关系无非两类:一类是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和民族斗争;一类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之间相互支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繁荣。在阶级社会里,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和民族冲突,是强大民族中的反动统治阶级奴役剥削弱小民族以及弱小民族的反抗。同时,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也有着友好往来和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但“历史上各  相似文献   

19.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古今中外处理民族问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两个共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民族工作上的生动实践,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必然要求.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鲜明品格,理论创新的政治勇气.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标志着我们党对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学习、领会、把握和实践好“两个共同”主题,是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新岁,象征生命中新事物的开始。旧的、不尽意的过去了,新的、美好的将接踵而来,我们由此在思绪上有了一种更新,同时产生了希望,产生了进取之力。在1999年这个本世纪最后的一年里,我们真诚地希望与《民族工作》的作者、读者携起手来,以新的姿态迈向二十一世纪!当你细心地读完今年第一期的《民族工作》时,你会发现它有些不同,当然,你仍然很熟悉它,熟悉的是它有不变的地方:始终把着眼点放在服务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上,仍有老牌栏目,宣传民族政策、交流民族工作经济、研究新时期民族问题、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