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明已经发展到世界上化妆品费用开销仅次于军火费用开销的程度,这说明形象问题是多么地引人注目和热门。据说,西方国家的首脑以及要竞选首脑的都有自己的形象设计小组。眼下,国内一些企业亦重金聘专家设计形象了。种种迹象表明,注重视觉美已经促成了若干行业的悄然兴起。  相似文献   

2.
郑永年 《乡音》2011,(10):15-16,37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包括世界银行在内的很多国际组织和学者,开始讨论起国际经济多极化的问题。之前,人们一片乐观,认为全球化正在造就一个高度整合的世界经济体。但金融危机的发生很快打破了这个梦想,人们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西方危机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可以说是经济多极化概念的根源。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西方各国竭力应付。但是到今天,整个西方仍然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人们不敢断定  相似文献   

3.
2018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西方再度掀起"马克思热"。从围绕马克思举办的各种展览会、论坛、研讨会,到马克思的形象和名字大量出现在报刊媒体、街头广告、社交网络中,马克思在西方社会再次回归。人们纪念马克思,解读马克思,试图从马克思的理论中找到分析、解决资本主义现实问题的答案。在当前西方持续升温的"马克思热"中,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愈益凸显。  相似文献   

4.
<正>所谓西方叙事话语,是指西方人在其游记、日记、小说、散文、论著、戏剧、新闻等纪实或虚构作品中对中国各方面情况的描述,不同历史时期的叙事话语传播会极大地影响西方世界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从历史的角度对西方语境下的中国叙事话语与中国形象演变进行简要的回顾和梳理,有助于揭示叙事话语与中国形象塑造的密切关系,从而为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提供借鉴和启示,促使人们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表明了马克思对"人的解放"这一重要问题的深刻洞见。文中以"虚幻的花朵"隐喻宗教,揭露人在对宗教这一"神圣形象"的膜拜中走向"自我异化"的现实;在此基础上,批判了作为产生宗教的现实世界并以"锁链"为意象揭穿了完成政治解放的"现代国家",非但没有使人走向自由,反而使人从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中挣脱出来后,又再一次陷入到"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的泥淖中;最后,在批判宗教和现实的基础上,诠释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是指引人走向解放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历史就是这样无法预料,百年来被西方人视为贫困、落后的中国,正在崛起。但无庸讳言,崛起的中国的国家形象,还有些负面。究其原因,有西方社会的傲慢与偏见,有西方媒体的误导,也有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许多问题的拖累。国家形象塑造,固然需要借助各种传媒手段宣传,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深化改革创造一种“现实,”的文明、民主、富强的中国形象。而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往往能够回避国家形象认知方面的硬性差异,用更加柔软的方式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一、中国崛起与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7.
长久以来,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所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中,我国国家形象迄今未获得预期的改善,其主要原因是对国家形象的本质与形成过程认识有偏差。  相似文献   

8.
阿计 《人民政坛》2007,(5):22-24
物权法的法理思想源自西方,但在民事法律体系中,与日趋国际化的合同法等相比,物权法却最具个性化。一部成功的物权法,固然需要移植世界先进的物权规则,但更需要立足本国的现实体制、历史文化、道德意识、传统习惯等等。有统计表明,中国物权法70%以上的规定有别于西方国家的物权法。从宏大的立法原则,到细微的民生关怀,从果断的制度突破,再到谨慎的现实考量,在中国物权法中,处处可见“中国特色”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着眼于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着眼于全人类,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是推动世界历史的和平与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坚持形而上学的文明观,必然导致“西方文明中心论”“文明冲突论”,并在这一文明观下建构“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破坏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历史主题。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超越了西方形而上学文明观,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现实依托,坚持辩证文明观,致力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出“全球文明倡议”,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而坚强地捍卫了“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历史主题。  相似文献   

10.
微观察     
《乡音》2012,(3):27-27
世界应该习惯中国动用否决权《北京日报》:不管赞成、弃权还是反对,中国都有权利自主选择,这是国际事务中民主规则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真正成熟和负责任的体现。在国际政治博弈中,中国注定是一个有别于西方的角色,因为它有不同于西方的政治传统和文化基因,有不同于西方的世界认知和政策取向。而国际社会发展的现实,必然决定了中国会更加...  相似文献   

11.
依羡 《创造》2009,(4):87-87
法国前外交部官员、著名汉学家魏柳南先生撰写的《中国的威胁?》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作者从国外独特视角展现了一个真实、充满活力而引人深思的中国形象,颠覆西方传统中国观,驳斥“中国威胁论”,图书出版后在西方政坛产生强烈反响,对国人客观认识西方,以世界的眼光清醒认识自我具有强烈的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家形象的构建与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持久努力。构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形象,是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现实需要。针对国家形象构建中的制约因素,需要采取积极的战略对策,通过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以及与外部世界和谐互动的氛围。  相似文献   

13.
魏兆和 《人民论坛》2010,(11):208-209
存在主义主要创始人之一的马丁·海德格尔,其思想在30年代前后发生了转向,将注意力转向现实的西方现代科技发展之中,从而引发他对"技术问题"的追问和对"人类中心论"的反思和批判,这种思辨对当时西方世界以及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都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14.
存在主义主要创始人之一的马丁·海德格尔,其思想在30年代前后发生了转向,将注意力转向现实的西方现代科技发展之中,从而引发他对"技术问题"的追问和对"人类中心论"的反思和批判,这种思辨对当时西方世界以及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都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15.
正从"即将崩溃"到"巨大威胁"再到"领导世界",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短短数十年间,西方对中国的评价犹如带着我们坐了一回过山车,令人耳晕目眩。在中国必须继续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砥砺前行,而西方世界继续  相似文献   

16.
社会文化方法研究刻板形象,使得人们认识到媒体在制造和传播特定的刻板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于与其他文化相关问题,很少人会认为它们的社会建构是完全来源于自己的亲身体验。活跃于全球信息潮的人们,直接或是间接接触到很多由媒体带来的有关其他文化成员的讯息。通过媒体获得的对于其他文化的认识,不仅来得容易,而且往往有现成的总结、归类。在这种状况下,可以说,跨文化传播中有关其他文化的社会现实,很大程度上是由没有被接受者亲身证实的信息构建出来的,而这种信息主要的提供者就是媒体。媒体中出现的关于其他文化的信息被文化内成员,即"我们",分享,构成对文化外部成员,即"他们"的认知。而西方媒体就是通过塑造刻板"他者"以确立西方的权力,或是以完善西方社会"乌托邦"想象。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经过孟华等学者的介绍,西方形象学才逐渐为中国所了解,并对中国比较文学领域乃至整个学界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本文探讨“形象”一词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和变化,比较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形象”与西方形象学之“形象”的异同,找出中国“形象”研究的弊端,以及西方形象学对中国学界研究的影响和启迪。  相似文献   

18.
本文遵循管理科学发展的现实逻辑,较为系统地勾勒出了西方从古典管理、现代管理,到后现代管理的发展脉络,揭示了人本理念在管理理论的传承与流变进程中日渐彰现的历史背景与现实过程。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开创了理解世界的系统理论框架,揭示了世界发展的动力与必然趋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深化与拓展,显现着强烈的现实关切和责任意识,表征着全球化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由中心论向平等论的发展和嬗变,提供了颠覆西方中心论的理论武器和精神资源,昭示着更为合理的新型世界秩序和全球伦理的可能与必然。  相似文献   

20.
张冰冰 《创造》2004,(1):41-43
二十一世纪的开局,似乎预示着它并不是一个送别了战争与仇视的"恐怖"的世纪,从1999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到2001年的"9·11"事件,从巴格达的枪林炮火到格鲁吉亚的万人示威大游行,从最贫穷的非洲内战到最富有的欧美国家的人心惶惶,从东方到西方,从北部到南部,似乎一谈经济就想到金融风暴,一讲建设就想起恐怖主义.然而,现实世界尽管有这样哪样的烦恼纷扰,有一个地方却表现出儒家主义的"有为"精神,正在为世界和地区的繁荣发展营造一种祥和美好的氛围,为长期以来冷淡低迷的世界经济构筑温暖的"恋爱"巢穴,这就是东盟第七次巴厘岛会议及曼谷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