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闫文仙 《思想战线》2012,38(3):145-146
一、政策网络的概念作为一种新兴理论,政策网络的概念仍存在一定的模糊性。Kenneth J.Benson将政策网络定义为"通过资源依赖而相互连接的一种组织群或组织复合体,并通过资源依赖结构的断裂而区别于其它群或复合体"。①Patrick Kenis和Volker Schneider将政策网络定义为"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
"网络暴力"是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网络暴力"概念的合理界定是科学认知此类现象的重要基础。据此,文章从网络暴力的法理学层面就其内在法律问题进行梳理,分析网络暴力存在的条件,透视网络暴力的法律问题,为通过法律手段规范网络环境,防止网络暴力事件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网络暴力是一种网络失范现象,它不仅危害当事人,给其带来精神伤害和生活、工作上的困扰,甚至还可能造成当事人的死亡。这一方面扰乱了互联网环境,另一方面也会不断地向现实世界渗透,最后引发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4.
<正>网络暴力作为一种以网络为渠道和载体,对他人集中发布谩骂侮辱、造谣诽谤、侵犯隐私或者其他道德绑架、贬低歧视、恶意揣测等不友善信息的行为,导致他人人格贬损、名誉受损或者个人信息被泄露,是网络空间中非常突出的不文明现象。情况严重的网络暴力可能会严重影响他人身心健康,使其因遭受严重精神和心理压力而神智失常甚至自杀,从而严重侵害他人权益,也破坏网络生态,扰乱社会秩序,构成违法或者犯罪。近年来,我国逐渐完善网络暴力相关立法,强化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案件执法司法,  相似文献   

5.
网络实名制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又容易导致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威胁公民的隐私权。"网络暴力"事件频发,从个人信息的层面反映出网络实名制下的隐私权较传统隐私权出现的新内涵和新特点。网络实名制下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方式和手段应与时俱进。要从立法、互联网行业规范、司法救济等角度进一步完善理论和制度构建,以保护网络实名制下的个人隐私权。  相似文献   

6.
“网络暴力”行为主体特质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孺 《求索》2010,(12):140-142
互联网作为一种交流方式已渗透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网络社会里,政治参与方式、传统的权力结构与分配机制都发生了转变,这拓宽了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渠道,公共生活的议事模式也由此从相对"精英主义"的架构转为了一种相对"大众主义"的结构,整个议事过程中的草根性与"年轻化"得以凸显。然而,网络在给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一些有悖于德性的甚至违法的言论或行为显现并迅速传播,"网络暴力"由此形成。"网络暴力"侵犯了当事人隐私权等合法权益,给当事人造成心理伤害或精神伤害,必须引起全社会,尤其是网络监管部门的重视。我们无意解决网络暴力的监管问题,本文的要旨在于分析"网络暴力"行为的主体特征,为监管部门的相应决策提供可资参考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络的深入发展,网络上的宗教现象及问题日益突显。当前学界的一个共同的倾向是把"网络宗教"区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现实宗教的网络"投射",另一种是宗教的网络"创生"。继续深入探讨网络宗教问题可以围绕三个主要路径展开:网络上宗教信息与传播、网络宗教活动和网络宗教组织。  相似文献   

8.
吴薇 《传承》2010,(36):144-145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暴力"早已成为众人周知的词汇,而网络暴力事件的频发,更是让我们为之思考的问题。对此,通过运用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网络暴力的概念、网络暴力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对此问题的治理对策,从而实现网络的和谐和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网络暴力近年来频繁发生,对正常的网络秩序和网络伦理道德造成了强烈冲击。治理网络暴力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网络道德的缺失是网络暴力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构建网络道德体系,发展和完善对我国公民的网络道德教育是治理网络暴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社会资本"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理论之一,它把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网络结构、社会规范和社会信任,形象地比喻为一种可以给个人或群体带来收益的"资本",具体又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大流派。"微观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概念有紧密联系,社会网络指的是以行动者(可以是个人或组织)为"节点"、以他们之间的社会互动联系为"连线"共同构成的一种网络状的社会结构。社会学家们发现,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有助于  相似文献   

11.
寓于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设计元素暗合了青少年好奇心强、争强好胜等显性心理特征,青少年极易误读暴力游戏中存在的人类"原始意象",文化规范理论从文化的规范性透析即网络亚文化对主流价值观的侵蚀的角度分析青少年犯罪与网络暴力游戏的关系,而社会控制理论则另辟蹊径地把原因解释为控制犯罪力量的薄弱,为理论论争提供了新的场域。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游戏的迅速扩张,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成为当今媒介化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从涵化理论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发现,社会与个人的心理因素成为网络暴力游戏涵化青少年的心理根源,从社会娱乐到精神麻醉,网络暴力游戏又发挥着重要的心理效能,而媒介竞争心理则是网络暴力游戏涵化青少年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网络暴力是具有网络暴力动机的网民在缺乏网络监管者与保护者的情况下实施针对他人的言语攻击、道德审判,甚至侵犯、暴露个人隐私的行为。网络暴力现象与网民自身素质、平台监管力度、法律法规完善程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日常活动理论来看,网络暴力的治理应当从减少具有网络暴力动机的网民、加强对网络用户与被网络暴力者的保护以及建立合理的监管控制体系入手,促进网络空间的良性发展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网络暴民现象是对匿名言论自由的过度误用,是群体极化和大众心理的极端表现,也是现实社会问题的虚拟反映。网络暴民现象伤害了当事人,危及到网络的和谐。必须冷静应对网络暴民现象,促使网民成熟、理性和自律,并加以必要的监管和法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信访工作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有一些涉法问题的当事人,对司法机关的处理不满意,或者不经法律程序,就向有关国家机关提起信访,寄希望通过上级的压力而改变对其不利的结果。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信"访"不信"法"。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就一部分当事人的心态而言,有的是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或对法律的  相似文献   

16.
网络暴力之形成,主要是一些网民将现实挫折感和失落感转移到网上进行宣泄,语言文字刻薄、恶毒甚至残忍,已经超出了对于这些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不但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将这种讨伐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给事件当事人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相似文献   

17.
日益增多的网络舆论暴力事件,侵害了当事人的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正当权利。如何治理网络舆论暴力事件,在网络言论自由与个人权利保护之间形成制衡机制,从而实现民众诉求与监管政策之间的平衡,是当前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期代表话题关注如何治理网络舆论暴力问题。  相似文献   

18.
网络暴力游戏已经成为青少年的一种普遍娱乐方式,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根据"潜网"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培养分析"理论,本文试图破解网络暴力游戏成功"麻醉"青少年的秘诀.  相似文献   

19.
治理网络暴力,提倡网络文明,是净化网络环境这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如何治理网络暴力,提倡网络文明呢?我认为应通过他律与自律两手一起抓,才能有效解决问题。首先要通过法律手段进行治理。对网络暴力的治理,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用于规范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在网吧上网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青少年受周围同学、朋友或广告媒体的影响接触网络暴力游戏,并很快沉迷于该游戏,导致其思想和性格发生变化。沉迷于网络暴力游戏的青少年多为学历较低的中专技校学生,他们明知网络暴力游戏对其成长不利,却不能从行动上控制自己,这和网络暴力游戏本身的设置、巨大的学业和就业压力以及青少年自身生理和心理不成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