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33年春天,赵树理从农村回到北方局调查研究室,交给杨献珍一篇他写的通俗小说稿《小二黑结婚》。杨献珍仔细地看了这篇小说稿,觉得很不错,就送给彭德怀夫人——中央北方局妇委书记浦安修看。浦安修  相似文献   

2.
赵赓 《党史文苑》2007,(7):46-46
1933年春天,赵树理从农村回到北方局调查研究室.交给杨献珍一篇他写的通俗小说稿《小二黑结婚》。  相似文献   

3.
建国初期,康生认为中央党校是一块可供利用的跳板,在杨献珍出任中央党校校长之后使有意拉拢,常给杨献珍写信打电话。他还要杨献珍把自己的老婆曹轶欧调到中央党校,任校党委委员。 由于刘少奇曾经担任马列主义学院院长,所以杨献珍遇有重大问题,总是向刘少奇请示汇报。而康生作为中央文教小组理论小组负责人,自认为中央党校应在他指导之下。所以有时曾去学校  相似文献   

4.
萧岛泉 《党史文汇》2000,(11):34-36
杨献珍从端氏镇返回浮山三交,等待组织上给他重新分配工作.期间,他在"民大"四分校原来的基础上,又办起了一所军政干校十一分校,为决死三纵队办了一期排以上干部训练班,两期敌工训练班,一期以县、区农会主席为主的地方干部训练班.  相似文献   

5.
杨献珍的群众观坚持了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的有机统一,他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指出唯物主义群众观就是要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杨献珍的祖父杨建祖和父亲杨廷瑞都是缫丝手艺人,靠半工半农维持生计。杨献珍自幼就帮父母做些辅助性活计,总想给父母减轻一点负担。6岁那年,父亲送他到安阳镇一所私塾上学。杨献珍深知父母送他上学的一片苦心,学习非常刻苦。  相似文献   

7.
1964年春,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时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的杨献珍,在给学员讲授唯物辩证法时,为了阐明对立统一规律,使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合二而一"的提法.  相似文献   

8.
杨献珍和“大跃进“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篇:耳闻目睹"大跃进"中的怪现象 在"大跃进"运动的初期,杨献珍和党内其他高级领导干部一样,衷心拥护党中央、毛主席发动的"大跃进"运动.他以极大的热情组织党校的教职员工四处购置各种设备进行土法炼铁、炼钢,向附近农民学习合理密植、深翻土地,播种小麦高产试验田.  相似文献   

9.
连中 《廉政瞭望》2014,(5):68-69
正吴江先生经历丰富,理论造诣高深,参与了中共许多重要理论的形成,又有一段时间身处政治核心漩涡之中。他与中央领导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胡耀邦等曾零距离接触。特别是胡耀邦在总书记岗位上,吴江在不同时期的三次"直谏",且围绕"厚重"、"威重"、"慎重"三个主题词展开,令人印象深刻,沉思难已。"厚重寡言"为上  相似文献   

10.
杨献珍作为中国当代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为把唯物主义变成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而呕心沥血。他认为只有加强唯物主义的思想修养,才能提高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杨献珍的党建思想同我们党的伟大事业紧密相连,同我们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息息相关。杨献珍抓住哲学基本问题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主义。他强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主义是贯穿一切的东西,要在实际工作中用它去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  相似文献   

11.
每年的7月24日,人们总是见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拄着拐杖,来到郧阳革命烈士陵园杨献珍的墓前默哀,然后长坐不起,泪流满面。这位老人叫周兴炳,他曾经在杨老弥留的日子里,和杨老在医院陪住了五年有余。  相似文献   

12.
还在杨献珍住北平草岚子监狱期间,一天,由两个看守架进来一个年约二十五六岁模样的病号.后经党支部介绍,始知这个年轻人名叫万去非,真名魏文伯.魏文伯原来即有肺结核旧疾,再被敌人严刑拷打,病情当即加重,时常吐血不止,已到生命垂危之时.杨献珍日夜守护在他身旁,给他洗脸洗脚喂水喂饭,并拿出自己仅有的一点钱为他买回药品,使魏文伯的病情得到缓解.由此二人结成了忘年之交.1934年狱中党支部发动了绝食斗争,魏文伯带着重病参加了历时七天七夜的绝食斗争,致使肺病再度复发,咯血不止.经狱中同志强烈呼吁和外边托人向狱方当局疏通,方使魏文伯得以保外就医.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纷争,引起了以杨献珍为批判对象的三大哲学论战,即"综合经济基础论"与"单一经济基础论"的论战、思维和存在同一性论战、合二为一论战。杨献珍的求实精神和勇气在20世纪50年代的哲学论战中显得尤其醒目,可以说,他是这场哲学论战中的主角和斗士,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成熟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值得后人景仰。  相似文献   

14.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望丰乡望丰村主任吴江是家喻户晓的名人.提起他,村民都会翘起大拇指,说一声"能人".近年来,他领着全村人,一心一意抓经济建设,盘活了山区资源,推动产业发展,昔日的穷山村如今走上了致富路.  相似文献   

15.
杨献珍同志提出:“所谓对立面的统一,就是两条腿走路”,又说:“什么叫对立的统一?中国有句古话叫‘合二而一’……”(见《人民日报》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七日王中、郭佩衡“就‘合二而一’问题和杨献珍同志商榷”一文),这就是说,“两条腿走路”是“合二而一”的。艾恒武、林青山两位同志对杨献珍同志的上述观点则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们说什么“……在工作中把对立的方面统一起来,结合起来。用一句形象  相似文献   

16.
萧岛泉 《党史文汇》2000,(10):42-45
还在太原失守前夕,杨献珍就曾向党组织提出过请求,希望能调到八路军或决死队从事军事工作,当时组织上没有同意.来到临汾后,他再次向中共中央北方局提出了请缨杀敌的要求,但北方局负责人让他再等一等,说现在组织上正考虑给他分配一个适合于他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193 7年 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 ,在党的洛川会议精神指引下 ,山西广大军民更加积极地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为了引导这一运动进一步向前发展 ,急需编印一些有关抗日救亡运动的宣传鼓动材料。于是 ,由杨献珍领导的山西省军政委员会政策研究室拟定了若干题目 ,让大家分头去写文章 ,然后汇编成册 ,发往各地 ,供大家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分给杨献珍的题目是《论动员》。这是一篇大文章 ,是整个宣传材料的总纲。由于杨献珍过去没有从事过群众运动 ,缺乏这方面的经验 ,自知动起笔来 ,必定空空洞洞 ,言之无物 ,而他又是一个历来反对写那种泛泛而论、…  相似文献   

18.
长时期以来,杨献珍同志一直否认思维和存在有辩证的同一性。他的这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他一九五五年九月写的《什么是唯物主义?》的讲稿中,就提出来了。一九五八年八月,他又写了一篇题目是《略论两种范畴的“同一性”》的文章(这篇文章没有公开发表,但他的思想通过于世诚一九五九年十月在《光明日报》哲学副刊上的一篇文章发表出来了)。在这篇文章中,他不但继续坚持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错误观点,而且对主张思维和存在有辩证同一性的同志,进行了恶毒的攻击和诬蔑。前几年,在我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吴江国税局原局长李福生私下曾对人说:"当了‘一把手',感觉就像进了保险箱!"因为有了这种感觉,所以他在国税局大搞"一言堂",钱物由他一支笔审批,人事由他一个人说了算,全局上下谁也不敢对他说"不",从而助长了他的贪欲.其实,"一把手"的"保险箱感觉"并非始于李福生.沈阳市原中院院长贾永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说:"当上‘一把手'就像进了保险箱,想干什么就能干成什么."重庆市九龙坡区民政局原局长陈是善则说:"当正职的感觉真好."  相似文献   

20.
论战的源起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论战,是上世纪中 国哲学界三次大论战中一次极其重要的论战。本文试 就杨献珍在这一场论战中的立场、观点和与他对立一 方的立场、观点作一介绍。 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论战,究竟是 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根据论战双方见诸于报刊发表 的文章和有关史料的记载,这场论战的源起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