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悦闻 《政府法制》2011,(29):45-45
纪晓岚是清代的学者、文学家。有一次,他春节回家探亲,乡内有一家三兄弟请他写春联,他稍加思索,就写了一副:“惊天动地门户,数一数二人家”,横批是“先斩后奏”。  相似文献   

2.
春节期间,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镇殷陈衬“庄户剧团”里比平时显得热闹多了,50多名来自城里和其它乡镇的业余演员们正在紧张地排练着春节期间戏剧节目,在这50人中,有一位老者格外忙活,他一会儿告诉琴师节拍缓慢一些,一会儿走到前面纠正演员的动作和唱腔,一会又自己当主角唱起来,他就是大家的“头”,庄户剧团的团长解修禄。  相似文献   

3.
于鉴  晓宁 《政府法制》2006,(4):35-38
2005年春节,河南省淮阳县白楼乡大郝村村民郝家玲一家过了15年来最开心、最舒心的一个春节。作为一位普通农民,经过15年不懈努力,他最终告赢了自己“的父母官”——乡政府和县政府。春节前的腊月二十,郝家玲接到了郸城县人民法院下达的一份行政判决书:撤销淮阳县人民政府违法颁发的一个国有土地使用证,该争议土地使用权人是郝家玲。这也就意味着“,丢失”15年的土地终于将回到郝家玲手中了。近日,郝家玲这位倔汉子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向笔者述说了他15年来艰辛的维权路“:民告官真是难,几乎难于上青天。我十多年讨公道艰难奔波,尝尽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4.
人物点评     
奕钧 《法律与生活》2013,(15):25-25
7月12日,中央电视台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主创团队浮出水面,冯小刚被聘任为总导演。冯小刚延续着他的“冯氏幽默”:“我就不感谢领导了,我顶着骂名干这事儿,领导应该谢我。”
  当中国电影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冯小刚的贺岁片满足了观众对通俗文化的消费需求。当好莱坞商业大片接踵而至,冯小刚用京味十足的国货与之抗衡。也许冯小刚不是中国最好的导演,但却是中国最懂观众心理的导演。冯小刚最大的优势在于“接地气”。他的这个优势能否在春晚这个舞台上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无疑是当下最引人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虎年春节前,王搏是第一个把祝福短信发到我手机上的人。在回短信时,我调侃他:“你不会继续‘流窜’了吧?”他的回复是:“流窜计划已定,只因胃病难成行。”  相似文献   

6.
频频遭遇公路“三乱”后,他并没有像其他司机一样保持沉默,而是保留证据向有关部门投诉,维护权益。他的行为引起了全国很多司机的关注。他也很快成为一名“维权代言人”。2008年春节,他收到全国各地司机朋友的贺年短信,同时也接到不少电话,谈的大多是公路的“三乱”话题。如今细细算来,从2005年3月起,他已为同行代理投诉公路“三乱”事件350件。  相似文献   

7.
他叫余志远,是江西省进贤县人民法院的一名“70后”法官,也是法院年轻干警们的老大哥,平时同事们都会亲切地称呼他为“余哥”。尽管工作地点离老家只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可是余志远只有在每年春节放长假的时候才能回家陪伴父母。但今年的春节却非同寻常,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春节的节奏。  相似文献   

8.
史海穿越 “春运”这个特定称谓,产生于61年前的1953年,当时称为“春节客运”,后来又称为“春节期间的交通运输”,到改革开放后简化为“春运”。近年来。铁道部、交通部都把春节前的15天至节后的25天这一时段定为“春运高峰”时期。  相似文献   

9.
洪雪  孙慧 《政府法制》2009,(12):50-51
他是个“实干家”,事必躬亲。一年到头除了过春节回家几天,其余时间全都住在清洁队里。为了节省开支,他与工人们利用休息时间上山捡石头,建起了长廊;遇到油罐车车祸,他和工人们一同上现场,撒锯末、清扫,一干就是半夜;逢年过节一准在单位值班,淘大粪、扫积雪从没有怨言,工人们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个“好领导”。  相似文献   

10.
虎年春节,不仅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养生健身日益成为春节消费文化的主流,而时髦的“网络、低碳、理财”等新元素融人春节消费潮流中,更是体现了春节经济的升级“新定律”。  相似文献   

11.
和雾霾作斗争,爸爸们的神秘礼物
  2014年2月,北京市还笼罩在春节的气氛中,然而比节日气氛更浓的,却是连日的雾霾。在市区一家餐厅里,戴赛鹰、陈海滨和宋亚南三位老朋友聚在一起,老友相逢本该开怀畅饮,然而三人中最年轻的宋亚南却眉头紧锁,心事重重。戴赛鹰拍拍他的肩膀说:“有什么事说出来,我和海滨帮你出出主意。”宋亚南叹了口气,摇摇头说:“这事你们可真的帮不了我。”  相似文献   

12.
春节,中国最强大的传统节日;回家过年,多少年来游子不变的心声。每当年关将至,看着壮观的春运队伍才意识到有多少人在“背井离乡”,而无论回去的路多么艰难,回家、回到父母所在的地方、回到心底的故乡,都是中国人心中最执著的愿望。因为那看似简单的回家之旅,其实是一条寻根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看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也尝试着“与过去和解”。  相似文献   

13.
晓红 《公民与法治》2013,(11):41-43
发迹后帮扶发小,我们是一起长大的兄弟 2004年春节,东莞市力森电子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范胜平回乡探亲。刚到村口,他一眼就看见了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叶盛远正在和几个年轻人斗地主。  相似文献   

14.
篆刻     
在“我最喜爱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中,赵本山等人的小品《不差钱》获得小品类第一名。这个小品在一番诙谐幽默之后,留给人们的思索也是深刻的,那些需要一个“姓毕的姥爷”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的人无论办什么事情,总是要想方设法地找一个“姓毕的姥爷”,  相似文献   

15.
从“小众试水”到“全民狂欢”,网络红包成了羊年春节的新“标签”。“网络红包让春节更时尚”“网络红包点亮中国年”“红包大战暗藏电商野心”“低头族毁了春节”……尽管褒贬不一,但网络红包的人气却一路飙涨。网络红包的走俏,为传统年俗注入新活力,满足了人们联络情感和商家营销的多重需求。可以看到,在社交媒体和网络服务的带动下,中国人的春节生活方式有所变化,但核心民俗却并没有被剧烈改变,只是通过线上线下,将欢乐吉祥扩展到了更为广阔的虚拟空间。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二月二“龙抬头”的到来,春节在人们心中彻底结束。关注一下关于春节鞭炮伤人的新闻,真是触目惊心,全国春节期间,烟花爆竹造成火灾7480起,导致48伤亡。  相似文献   

17.
《法治与社会》2008,(2):40-40
问:春节期间,我虽然发出了3000多元的“红包”,但我儿子(12周岁)也有不少进帐,收到了4000多元的压岁钱。我动员儿子把这笔钱上交,但他只同意交出一半,另一半由他自己支配管理。我认为.2000元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小孩子自制力不强,管这么多钱会出事的,于是坚持要他全部交出来。儿子很不服气地说:“压岁钱是给我的,你没有权利收走。”请问:孩子收到的压岁钱到底归谁?  相似文献   

18.
《法制与社会》2011,(14):36-36
6月7日,“专职”考生、“兼职”生意人,44岁的成都市民梁实又要上考场了,这是他第十五次参加高考。有人说他是“中国第一铁脑壳”“高考最牛钉子户”“现代范进”。  相似文献   

19.
《公民与法治》2014,(4):8-8
怕送礼,怕应酬,怕攀比,怕被催婚,怕路途遥远颠簸……日前,微博上出现了一个新名词“过年九怕”。春节本是团圆之时,但眼下,却有一些人对回家充满了恐惧和焦虑,成为春节“恐归族”。  相似文献   

20.
龙年春节前,骗子的一个电话几乎将我“打懵”了。 这是一个工作日的下午,我正在主持一个会议。突然,手机响了。电话那头,一个操南方口音的男子说,我的孩子在他那里“出了点儿事”。“出了点儿事”这几个字如同催化剂,我的情绪顿时起了变化。在“出什么事了”几个字脱口而出的同时,我的脑海里马上翻滚出了孩子突然生病、遭遇车祸等种种可能。“让他跟你说。”这意味着,按程序设定“我的孩子”要出场了。接着,电话里传来一个男孩儿的哭诉:“妈妈,我被他们绑架了,你快想想办法……”与此同时,电话那头还“播放”着“我的儿子”遭受毒打的惨叫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