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留守儿童”违法犯罪问题已经引起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高度关注。我国目前对“留守儿童犯”进行的心理调研仅局限于对“留守儿童犯”的普遍性考察,缺乏有针对性的犯罪心理调查。实证分析法是犯罪学调研的基本方法。通过对“留守儿童犯”的认知心理和社会化环境两部分展开深入调研,在需求、自信与自我认同、行为模式、自控能力、违法犯罪认识性以及父母家庭关系、学校关系、同辈关系和其他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可以透视“留守儿童‘’’犯”的犯罪心理现状,同时为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2.
留守儿童双亲务工在外,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监护与家庭保护,往往成为违法犯罪行为侵害的对象。通过各种调查数据及大量新闻媒体的报道,近年来留守儿童人身生命等法律权利受侵害等现象频频出现,不仅包括自杀、溺水等由于监护缺失而发生的悲剧,而且更多的是作为强奸、拐卖儿童等犯罪的侵害主体,在公安机关解救的被拐卖儿童中,绝大多数是农村留守儿童,本应处在幸福童年状态的留守儿童,却成为最易受违法犯罪侵害的主体,基本的人身权利得不到保障。如何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有效的司法保护,正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严重制约着教育的效果。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调研,验证其学习习惯是否良好,从而进行归因分析,得出家庭、学校和“留守儿童”自身对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负面影响,并提出改善“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的建议,以期有利于他们的顺利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华平 《理论前沿》2008,(16):19-20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社会问题,它是由“三农”问题衍生而来的,涉及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和家庭,需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采取多种手段,建立起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教育管理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多,由此导致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由于自我认识存在“盲区”、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学校教育存在“困区”及社会环境存在“雷区”,引发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和行为问题。通过自我、家庭、学校和社会协调合作,能预防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和行为问题,使他们幸福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课题组成员等量抽取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共480名,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展开调研,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有效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7.
一、农村留守未成年人概述 (一)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的概念 留守未成年人相关概念的提出要追溯到1994年,上官木子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一文中提出了“留守儿童”这一概念。对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的概念问题,学界还存在着许多争议。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段成荣和周福林的主张,他们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因外出打工,而离开户籍所在地,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家乡,因此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在一起共同生活。  相似文献   

8.
2005年以来,我区紧密联系农村和农村党员的实际,在全区农村无职党员中扎实开展“义务家长”活动,全区共有3380名农村无职党员自愿为6000多名留守孩子担当“义务家长”,留守儿童得到了关爱,充分发挥了农村无职党员的作用,中央、省市有关媒体多次予以宣传报道。党的十七大的召开必将为基层党建工作带来全新的机遇,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注重“四个结合”,不断深化党员“义务家长”活动。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山东省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较大,已成为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群体。特别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占农村全部儿童的数量已达到一半以上。由于父母与孩子长期分离,家庭结构及其教育功能遭到严重破坏,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行为规范等带来了一系列极其恶劣的影响。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率比非留守儿童高24.50%,违纪率比非留守儿童高12.73%,违法犯罪率比非留守儿童高10.99%,并已达到令人吃惊的12.54%。因此,党和政府乃至全社会都应予以高度重视,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切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和家庭环境。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有1000多万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人群的违法犯罪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情感的缺失、家庭教育的不足以及学习问题等因素是导致其中一部分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目前,只有家庭、学校、政府以及社会等多方面齐抓共管,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在学校特色教育的探索中,依托乡贤人文资源,将"影视文化"作为学校的课程资源来开发,走"影视文化"为特色的办学之路,是学校得天独厚的.  相似文献   

12.
避诉是当代中国农民诉讼意识的主流形式。避诉意识既有传统的诉讼文化的制约,又由农村社会现实状况决定,还受司法制度的缺陷影响。它的存在,妨碍了农民自身权利的维护,制约了农村社会文明的生活秩序的建构,阻碍了农村法制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必须通过开展普法教育、推进司法制度改革、挖掘传统诉讼文化的合理内核等途径,实现农民诉讼意识由避诉向健诉的现代性转变。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的“无讼”论 ,有其丰富的内容 ,封建时代以“无讼”为价值取向的司法实践 ,在以维护社会安定为目的的思路 ,以及调解对象和方法等方面 ,有许多值得我们今天批判继承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艰难的创新过程。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红色政权"理论和赋予"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完整、系统而科学的内涵,是他创建农村根据地的第一次实践,是"农村中心论"的开篇之作;出击赣南闽西的过程中,确立了建立农村大根据地的战略决策,为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迈出了实际的步伐。《反对本本主义》一文的发表使"农村中心论"有了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古田会议后,统一了建立农村大根据地的思想认识,给"农村中心论"确定了根本前提;在毛泽东"农村中心论"的指导下,伟大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正式创建成功。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也关系国家未来。做好留守儿童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共担责任,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工作机制;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关爱教育网络;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建立综合性的社会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特点与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党和人民政府在长期关注“三农”问题基础上所作出的振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与以往“新农村建设”相比较,它具有“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代背景,并凸显出诸多新特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主要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王促农,以城带乡,实行全社会共建;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切实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努力创建文明生态村。  相似文献   

17.
论建立“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管我国经济已实现3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但是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包括:依靠政府主导的大量投资促进增长的模式制约了广大居民的收入增长,收入分配状况进一步恶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教育、医疗价格的迅速上涨增加了居民的风险预期等。因此,我们应该尽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思路,从依靠大量投资和出口需求转向切实提高国内的消费需求上来,逐步实现“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语境下的第三部门发展的实然趋向是一种"官民二重"的结构模式,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与转型时期的社会特质性是分不开的.完善我国第三部门之路径依赖的探索,应从经济因素、法律因素及文化因素等诸多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9.
税费改革和产权改革后的农村公共物品在运营上陷入困局,其根源在于改革在方向与规范、技术之间的脱节。这种脱节既反映在公共物品本身的运营系统内,还体现在更为复杂和深刻的制度背景之中。以“大制度理论”为背景,基于法经济学和法社会学的视角,大型农州水利设施的运营难题集中反映了当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端和局限,凸显了当前农村自治在乡村组织动员能力建设和公共事务决策权分配这两个重大环节上的疏漏.并显示出当代农村改革在制度变迁上存在的缺陷和弊端。解决大型农用水利设施难题的具体方案应当遵循序列化、层次化的原则,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首先应建立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大型农村水利设施的外贴制度,通过各级转移支付集中解决大型农用水利设施的历史负债,消化其巨大的沉淀成本,并在全体村民享有最终决策权的基础上,完善水利设施的产权改革,以及完善水费征收制度。其次应加强乡村直接民主制度、土地经营制度、乡村金融制度等宏观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并推动农村改革在制度变迁上走向科学与合理。  相似文献   

20.
"自然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观念。"自然"是指事物所拥有的一种状态,"无为"则是指对待事物时的一种心态。本文从"自然"和"无为"两方面入手,论述老子的这一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