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图书资料管理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诞生与突飞猛进,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和浏览习惯.读者通过网络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生动详实的多媒体文献及信息,这就不可避免地取代了图书资料管理部门的部分职能,给图书资料管理带来窘境.因此,图书资料管理模式要与时俱进做出相应变革,才能适应网络信息的发展要求,从而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  相似文献   

2.
余秋雨是开辟"文化大散文"先河的第一人。80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了一代文风。他旅行式的散文,以大众化的笔法,形象、具体地为每一位读者展现出了他所到之处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作为文化散文,余秋雨的旅行式"文化大散文"已超越了散文单纯的阅读功能,更起到了为国人普及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书的未来     
多媒体真的会取代图书馆吗?超文本真的会消灭图书吗?网络浏览真的会代替阅读吗?在本期"读书"栏目,我们选登王蒙先生《书是要捧着读的》和意大利著名小说家翁贝托·艾柯在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发表的题为《书的未来》长篇演讲的部分章节,供读者体味、思考  相似文献   

4.
最近,由上海市教委设立在上海戏剧学院的"余秋雨大师工作室"举行揭牌仪式,余秋雨本人在发言中称,自己曾作过几次努力,希望删去"大师"这两个字,但  相似文献   

5.
书荐     
<正>出版:贵州人民出版社《余秋雨黔东南纪行》摘录:真正的文化遗产是一种安静的自在,它是有关我们祖先生活方式的证据,也许体现了彼时彼地的某种集体精神价值。推荐人:贵州省编办巡视员曲鹏《余秋雨黔东南纪行》收集了余秋雨在黔东南考察原生态的手记、日记和随笔。从苗族姑娘承认自己是蚩  相似文献   

6.
正二十多年前写过大散文名篇《白发苏州》的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亮相七月江苏书展,并在苏州图书馆给爆满的苏州听众讲解文化。得为文化减减肥余秋雨在苏州非常有人缘,他的书在苏州市场也卖得非常好。作为第四届江苏书展的重点活动之一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高端论坛",余秋雨的讲座不但座无虚席,连过道都挤满了,许多听众都是席地而坐。余秋雨先生本人也明白这一点,他说他看重苏州,他经  相似文献   

7.
"里面一地的瓦砾,最中央的李冰塑像却安然无恙,李冰还坚定不移地站在那里。我想,李冰当年是为了抗灾来到成都的,因为当时四川有水灾,他降服了水灾,建造了如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今天,它又一次挺过了这场灾难,还像过去一样灌溉着受伤的土地。"——余秋雨  相似文献   

8.
心里有别人     
正对应该宽容的宽容、对必须较真的较真作家余秋雨曾住在一位德国老人的房子里。有一天,余秋雨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玻璃杯,他打电话告诉老人。老人答:"没关系,你又不是故意的,我明天再送一个过来。"老人送杯子来了。他进门就问:"那些玻璃杯的碎片  相似文献   

9.
铁凝 《党的建设》2009,(12):50-50
如今,网络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式的传统阅读。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的碾轧。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了"纸面"的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  相似文献   

10.
文章提出网络信息时代高校网络阅读文化建设的课题,并提出培育校园网络阅读文化主体、丰富校园网络阅读文化客体、规范校园网络阅读文化制度、创新校园网络阅读文化内容、做好网络阅读文化服务工作五个方面的校园网络阅读文化建设策略。高校阅读文化重建是当前高校主动适应网络文化发展的新常态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文化大观     
余秋雨:好的现代作家有三个余秋雨向来是文化圈里的众矢之的,骂余倒余者大有人在,对此余秋雨表示:以骂我为职业的一共五个人,后来退出一个,剩下四个。以前都是我的狂热崇拜者,但崇拜过了头,一个盗印我的书,一  相似文献   

12.
阿尔都塞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保卫马克思的方式都与其理论生产方式有关,而阿尔都塞并不是非批判地进行理论生产,而是对理论的生产方式进行了积极的反思,由此提出了"症候阅读法"。症候阅读法是变革整体理论框架的方法,正是阅读方式的变革导致了问题式的根本变化。阿尔都塞指出传统哲学无论是"表现阅读"还是"经验主义阅读"都是"阅读的意识形态",他试图变革意识形态为科学,理论再现"问题式变革"中"阅读得以可能"的动态过程。症候阅读法对于哲学的发展来说,毋庸置疑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张发勐 《当代贵州》2007,(16):46-47
从余秋雨一行抵达黎平机场那一刻开始,至7月23日离开凯里止,整个行程中余秋雨始终保持着兴奋和惊叹状态。据他的助手说,这样的情况很少见。此行应该算是余秋雨的“文化乐旅”。  相似文献   

14.
正在网络时代,网民往往可能通过个人情感与信念取代事实真相来营造舆论。事实真相未至,甚至没有事实真相,政治心理、政治情感、政治信念已经通过网络政治人或网络道德人提前营造无根的公共政治舆论。这种所谓的"后真相"现象,使得网络公共权力的扩张与滥用、网络民意的随意爆发、网络商业  相似文献   

15.
2007年7月,文化学者余秋雨走进黔东南,开始了一场寻访原生态力量的文化之旅。之后,他在个人博客上推出了《黔东南考察手记》。仅头半天,点击率就突破1万,引来100多人评论。不少网友表示非常向往余秋雨笔下美丽、古老、清静的山村小寨。经余秋雨授权,从本期起,本刊将陆续登载余秋雨的《黔东南考察手记》。  相似文献   

16.
刘达 《学习导报》2015,(2):26-27
2014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为标准的"收视黑马",播出期间,有4.3亿不重复的观众收看。而同期举办的网络活动"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则吸引了6亿人次参与,微博话题阅读量达到1320.5万。这样的成绩单,已然超过了很多明星综艺秀。于是乎,观众不免乐观地翘首以待:广泛深入地挖掘中国文化资源,千姿百态的文化节目必将纷至沓来。  相似文献   

17.
顾苏 《世纪风采》2007,(1):26-26
提起曲信先,除了戏剧界,恐怕少有人知。不过,提起余秋雨,则几乎人所共知。曲信先是余秋雨的大学同班同学,曾一同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曾几次提到曲信先。不过,曲信先原是中国科技大学理工科的学生,为何后来叉弃理从文、投身戏曲创作和研究了呢?这里面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8.
正第一次读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就是他写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书。余秋雨先生走在中华民族的这片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读这本书,感同与作者一起,从中国的西北走向江南。  相似文献   

19.
以《文化苦旅》一炮打响,接着又有《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问世,目前,余秋雨的书累计发行己逾500万册,在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园地里显得一枝独秀。由于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余秋雨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新闻界和文化界的焦点人物和重磅明星,是闻名中外的学者,评论家和作家。可当被问及在多重身份中对自己的准确定位时,他却毫不犹豫地说:“我是一个文化旅行者。”  相似文献   

20.
裴文武 《实践》2014,(7):21-21
<正>近年来,有关"阅读率"的调查不时见诸报端,"阅读危机"可谓老生常谈。也有观点认为,现代人只是阅读方式发生变化,不用杞人忧天。电子终端简易便携、网络传播无远弗届,极大延伸了阅读,个体每天接受的信息量远非昔日可比。媒介形态日益丰富,从时空上极大拓展了个人视野,理固宜然。但在传播快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