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民政》2011,(3):38-39
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下简称“救助保护中心”)位于东莞市樟木头镇,主要负责无家可归的流浪少年儿童的救助保护和教育工作,以及本省流入外省的流浪乞讨少年儿童回省后的临时安置和保护工作。现有无法查清或暂时无法查清家庭地址的游泳儿童130多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因离婚而导致的儿童流浪现象呈大幅度上升趋势。 1988年,进入牡丹江城区被收容的流浪儿童256名,抽样调查190名,因父母离异而导致流浪的12名,占6.32%,引起儿童流浪的9大类原因中居第7位。而5年以后的1993年进入牡丹江城区被收容的流浪儿童217名,抽样调查140名,因父母离异而导致流浪的36名,占25.71%,在引起儿童流浪的9大类原因  相似文献   

3.
李娜 《新疆人大》2013,(1):31-32
截至2012年11月底,已有近1600名新疆籍流浪儿童回到新疆。对新疆“接回所有内地流浪儿童”这一新政,人民网在“点评语”中这样写道:这是一次力度和规模罕见的超出政区范围的行政行为,把全国新疆籍流浪儿童接回家这一铁腕行动的背后,充满了政府浓浓的爱意。但流浪儿童接回后又该如何更好地回归社会呢?如何实现张春贤书记要求的“让他们回到家乡,得到良好教育,健康成长”的目标呢?这也正是艾尔肯·塔西买买提等12名代表在自治区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交的《关于加强对流浪儿童管理和教育的议案》所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2011年春天,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全部接回内地新疆籍流浪儿童,开展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专项行动。新疆“接流浪儿童回家”活动获得了广泛赞誉,民政部多次在全国会议上推广这一做法。  相似文献   

5.
优势视角下流浪儿童机构救助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救助中心都能够满足流浪儿童基本服务的要求,但对于因各种原因滞留在救助中心的儿童,他们更需要包括心理辅导、社会适应和成长训练以及义务教育等更广泛的服务。为此,很有必要从优势出发,分析这一理论用于流浪儿童机构救助的现实意义,进而探讨机构对儿童进行有效救助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流浪儿童保护机制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原因,部分少年儿童离家出走,流浪乞讨正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2003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针对这一情况,委托石家庄市保护流浪儿童研究中心课题组就流浪儿童保护机制及对策问题展开调查研究。本课题以“发展性保护”作为流浪儿童保护社会资源整合的基本思想内核;以国家、社会、社区、家庭作为儿童乃至流浪儿童的保护主体;以我国流浪儿童基本态势、流浪儿童保护状况、国外流浪儿童保护相关立法、构建我国流浪儿童长效保护机制为主要内容;以面向国家有关政府部门、面向我国若干城…  相似文献   

7.
对流浪儿童和孤残儿童,党和政府、社会都给予了高度关注,有效帮助他们也是民政部门的主要工作之一。做为媒体,我们理应把更多的目光和镜头投向这些特殊困境下的孩子们,在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本刊记者先后走进广州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广州市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采写并将陆续推出这组特别报道--《关注特殊困境下的孩子们》  相似文献   

8.
谢琼 《中国民政》2007,(2):39-40
流浪儿童是能够引起社会关注和人们同情的一个特别弱势的群体。我国进入转型期以来,由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流浪儿童问题日显突出,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本文是在对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新时期流浪儿童所做的一个特征概括,旨在为完善流浪儿童救助与社会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人权》2003,(6):56-57
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伦理学会、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石家庄市保护流浪儿童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救助流浪儿童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10月23日至24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行。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日本、菲律宾、加纳、中国等十几个国家以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60余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与会者就流浪儿童产生的原因,如何解决流浪儿童问题等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0.
齐芳 《青年探索》2008,(3):47-49
文章从社会排斥的理论角度分析了流浪儿童的生存现状,指出他们生活在经济排斥、家庭排斥、文化排斥、教育排斥、社交排斥和自我排斥的社会边缘状态,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对不法分子利用儿童犯罪的打击力度、拓展对流浪儿童的外展服务、大力发展儿童救助的非政府组织、增强对流浪儿童的充杈等建议,具体的做法是构筑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强流浪儿童的社会融合,消除流浪儿童的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11.
刘友华 《中国民政》2009,(12):50-50
湖北省武汉市常年承担着近700名集中供养的孤残儿童、2000多名农村散居孤儿和5000多人次流浪儿童的养育任务。近年来,我们遵循“以儿童促老年、以软件促硬件”的工作理念,始终坚持以孤为本,努力保障孤残儿童和正常儿童在同一片蓝天下成长。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的流浪乞讨人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情况之复杂,已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流浪乞讨儿童的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因此,我们需要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社会救助,让他们告别流浪乞讨生活,回归主流社会。本文介绍了福利院的发展现状及在流浪乞讨儿童社会救助中发挥的重要功能,并结合我国流浪乞讨儿童的特征,详细论述了如何充分发挥福利院在流浪乞讨儿童救助中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最大限度减少未成年人流浪现象,新疆阿克苏地区民政局开展以“保护儿童,告别流浪”为主题的“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行动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动员部署阶段。即确定工作任务,要求、方法、步骤和措施。第二阶段为集中行动阶段。开展拉网式排查,开展主动救助、教育矫治和回归安置工作。第三阶段为总结巩固阶段。总结工作成效和经验,研究确定巩固措施和方案。  相似文献   

14.
如何帮助流浪儿童,是一个机制问题,也是一个伦理问题,牵涉到政府、民间机构、家庭、学校甚至社会上的每一个人。2012年11月16日,贵州毕节5名流浪儿童在垃圾箱内生火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死亡。这5名儿童中最大的13岁,最小的仅有9岁。据了解,这5名孩子并非第一次离家。他们常常穿着单薄地在外结伴流浪;到了晚上就住在地下通道或者电视塔下。曾经在街头救助过他们的一名毕节市民回忆,孩子曾对他说,"宁愿流浪挨冷挨饿也不去民  相似文献   

15.
流浪儿童机构救助的困难、困惑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目前我国流浪儿童机构救助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和困惑,本文提出:要坚决贯彻“儿童优先”的原则;以“回归”取代“回家”作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目标;从制度上和机构上实现福利资源的整合;为流浪儿童提供专业化而不是简单化的服务;将救助中心的职能定位为转介机构。  相似文献   

16.
儿童流浪,并非今日有之,也非中国所独有,它是具有历史渊源并且带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儿童流浪的多寡,不同层次地反映f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往往与这个国家自然条件的优劣、贫富之间的差距、人口自身素质的高低密切相关。笔者曾对湖南省怀化地区收容遣送站1994年中所收容的837名14岁以下的流浪儿童进行了调查,发现在这些儿童中,因贫困被迫外出流浪的405人;逃学与盲目外出闯世界的353人;被家庭遗弃的10人:被拐卖的16人;被黑社会诱惑浪迹社会的53人。这些孩子的家庭出身各异,有农民、工人、干部、知识分子、个体户等等。从客观…  相似文献   

17.
类家庭——洒向流浪儿心田的阳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晶  承明欣  殷海晴  张磊 《人权》2005,(3):30-31
一个温馨的家庭,但家庭成员却不是一家人,孩子们是流浪儿救助中心送来的,父母是社会上招来的。这种特殊的家庭,就是我国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的一个全新模式:类家庭。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家庭、社会的剧烈变化,使一些少年儿童离开家,流落他乡。为了让这些儿童结束流浪,走上正常的生活轨道,全国各地的流浪少年儿童救助保护机构做了很多工作,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相当一部分被送回家的孩子不久之后又重新流浪在城市街头。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思考,河南省郑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提出了“类家庭”这一新的救助模式。该中心负责人谢新爱说:“…  相似文献   

18.
张波 《青年探索》2016,(5):88-97
准确地把握流浪儿童的流动规律及其形成机制,是救助和保护流浪儿童的基础和关键。基于1995~2015年相关文献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在人口特征方面,流浪儿童具有男童多于女童、13~15岁年龄段居多、小学初中便面临失学辍学、身体健康等特征;在行为特征方面,流浪儿童多为初次流浪、持续时间多为一月以内或半年以内、生存手段多样化、喜欢独自流浪且遭受过多种社会侵犯行为;在地域分布方面,流浪儿童多来源于中西部地区,流入地为东南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并分布在城市中心繁华地带、城乡结合部、公共娱乐场所等区域;在流向特征方面,表现出从农村向城市、大城市、邻近和周边地区、富裕地区流动等特点。从形成机制来看,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对儿童流浪街头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四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因果。要治理流浪儿童问题,亟需政府、学校、社区、家庭以及民间组织等各主体协同共进、共同救助,这样才能最终保护好流浪儿童。  相似文献   

19.
谢泽宪 《新东方》2000,(2):8-10
儿童是当今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口。英国政府的一项最新调查表明,近30%的英国儿童生活在低收入家庭中。发达国家尚且如此,亚洲国家儿童的生存环境更为严峻。据《亚洲的流浪儿童》报告,亚洲的流浪儿童大约有2500—3000万。流浪儿童是亚洲快速城市化和经济增长过程中无人知晓的牺牲者。流浪儿童是一个极端的指标,它表明贫困仍然是套在亚洲许多国家身上的锁链。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全国流浪儿童治安案件已占未成年人治安案件的80%以上,其中新疆籍流浪儿童最为突出。这些新疆流浪儿童在流入地的违法行为造成地域性、族群性的不良影响,不解决好这个问题,会给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带来严重后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