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按照对规则的尊重程度,可将自由裁量权分为弱自由裁量权和强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的作用包括:减轻法律的严峻性、制定利益妥协方案、作出体现最大利益的判决、拒绝适用成文法规则、创设新的规则等。法律规则、法律程序和法律原则都具有约束自由裁量权的作用。要构建和谐社会,既要防范自由裁量权的异化,也要防范规则的异化。  相似文献   

2.
康玉奇 《法制与社会》2013,(24):220-221
当前村镇银行在发展中还面临着农村信用环境不佳、资金来源不足、风险过大等问题,这些因素阻碍了村镇银行的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村镇银行在下阶段发展中应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法律机制,使更多的民间资本能够进入农村金融系统,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在法律监管方面应放松法律监管而不是采取严厉的法律监管措施,以降低村镇银行的合规成本;在内部治理方面应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加强中小股东权益保障,避免银行业金融机构一股独大,导致村镇银行异化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中的分支机构;在风险防范方面,村镇银行应加强金融业务的法律风险防范,并采取一定的风险防范创新措施,有效地回避风险。  相似文献   

3.
<正> 近几年来。有的同志把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时使用的异化概念运用于社会主义社会,认为社会主义在其自身的发展中会不断产生异己的力量。他们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已经异化。这种“社会主义异化”论是错误的。只要系统地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我们就会发现,他所使用的异化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他在自己的早期著作《一八四四  相似文献   

4.
法律之道:在确定性与灵活性之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方面,人们对法律的确定性抱有极大的期待,希望以此获得共同生活秩序的安宁;而另一方面,在法律的制度实践中,人们也始终追求着法律的灵活性,以实现公平正义。这不仅是法律自身发展的历史图像,而且也是人类的法律思想成长的历史图像。在确定性需求与灵活性需求的不断碰撞和妥协中,人类社会的法律制度中普遍形成了一种可以应对社会生活复杂性与变化性的"适应性机制"。  相似文献   

5.
陈钟 《中国司法》2012,(11):57-59
近年来,浙江省司法厅、省普法办把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作为司法行政部门支持帮扶企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去谋划和落实,广泛开展针对性的政策法律宣传,积极提供高层次的法律服务,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以法治化、专业化的手段规范企业经营、防范和化解企业法律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一、对"法律进企业"工作的定位和认识浙江是市场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6.
胡兴东 《时代法学》2011,9(3):71-79
习惯、习惯法与民间法是当今法学界常用的三个不同概念,用来分别指称不同的规范范畴。习惯是法律的重要渊源,不管在来源与形式上,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习惯法作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概念,在人类法律史上的存在却具有特殊的时代性与价值意义。中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固有法与习惯,中原汉人民间各类具有规范性作用的"俗"并不用习惯法来指称,而是用"刑"、"法"、"例"和"俗"等。习惯在法律体系中成为法律的路径有二种:概括性承认习惯在特定条件下成为法律适用时的依据和把习惯作为立法来源,写入正式的法律,上升为成文法。习惯法在法律体系结构中有两种模式:法律与习惯法并存和特定法律适用中习惯成为特定案件与事件的依据而成为习惯法。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引发的法律全球化主要是从法律的技术层面而言,指的是法律规范、法律设施和法律运行方式、方法等法律自身要素和情形的全球化;它是当下深入研究法律文化问题的重要背景和分析视角。法律全球化背景下,法律文化冲突在实质上体现为影响与反影响、排斥与妥协、对抗与协调、竞争与共存的关系。在此背景下,法律文化不仅仅是冲突更是冲突的消解,即通过理解与重释异己法律文化,拆解对抗,使法律文化冲突归于整合,出现并立或共存;多元主体的交往、全球治理规则的开放性是法律文化冲突消解的重要因素,而经济发展则是最终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公众人物学术造假事件的曝光使得民众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关注进一步提升,其行为的危害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如何有效的防范、遏制抄袭等学习不端行为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讨论"剽窃"的法律概念,探究"剽窃"的认定标准,最后探讨的是抄袭的识别技术和检测工具。以冀对于"剽窃"的阻遏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发展现状着手,根据客观实际提出了两个命题,并对之分别论证: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涵进行重新界定,提出应该明确的将"行政规章、司法解释"全部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范畴;二是宪法要在"制定法律、修改法律、废除法律、法律清理"等"法律体系建构与发展"中的各个环节发挥其"立法指引"、"系统规范"、"责任追究"等三个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行政垄断的制度成因是防范和限制行政机关和政府官员"经济人"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缺位,由此产生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的发生。不成体系性的立法对规制行政垄断是缺乏效率的,因此有必要构建一个反行政垄断的法律体系。这个法律体系应包含宪法、民商法、行政法、反垄断法和财税法。  相似文献   

11.
法律英语汉译时应兼顾其语言转换和文化转换,但在具体转换时应采用不同的方法:从译文的可读性要求出发,应发挥译者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法律英语汉译中应在语言转换中使用归化方法;从法律英语汉译的目的、功能等角度出发,应在文化转换中使用异化方法,而异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真正的归化,从而对接受外国法律文化和丰富本土法律文化均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2.
孟雷 《法制与社会》2010,(36):287-287
哈贝马斯认为,西方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冲突、危机等社会问题都是交往行为的异化造成的,交往行为的异化是西方现代社会的根本病症;而克服这种病症的根本方法就是"重建理性",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13.
范兴科 《法制与社会》2011,(20):293-294
人本法律观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从经济的维度来解读人本法律观,探寻人本法律观的现实基础,是人本法律观从理论通往现实的重要课题。共同富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之所在,其精髓在于摈弃了两极分化和"平均主义"式的共同贫穷,这一思想具有普遍意义,将其引入法学领域,在法律权利与义务的配置上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同时凸显在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安排中的指导意义。实现法律从异化到回归,需要共同富裕这一基础来支撑。切实贯彻这一法律思想,才能真正实现人是法律之本。  相似文献   

14.
许凌艳 《法学》2004,(9):99-107
金融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巨大的利益和风险并存的设计极为精巧的新型金融工程 ,它的有效运行非常需要有一套系统严密的风险防范法律机制来加以保障。金融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防范法律机制主要由五部分组成 :一是破产风险防范机制 ;二是虚伪移转风险防范机制 ;三是关联交易风险防范机制 ;四是证券发行、证券交易上的风险防范机制 ;五是法律认定上的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5.
权力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外在型的能力,权力具有可交换性。权力内在的异化机制是其腐败的根源。公权力的商品化是权力异化的典型表现形态。权力的法律化使权力现象具有了法的意义,法律权力的存在突现出法律责任的确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们与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内在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庄长兴 《行政与法》2013,(6):124-128,F0003
政府的金融管制、市场竞争的外部制约以及金融主体逐利性的本能是银信合作产生的制度成因。当前,我国银信合作中存在的"银强信弱"现状,不仅蕴含着风险,也对现行信贷政策造成了冲击。本文认为,信托公司法律地位的异化是造成当前"银强信弱"的深层次原因。因此,我国应强化信托公司资产管理职能,回归信托公司的本源业务。  相似文献   

17.
《检察风云》2010,(22):16-17
在承认"立法游说"合法性的基础上,西方通过法律来防范"立法游说"弊端和从中产生的立法腐败现象。如美国颁布了《游说信息披露法》和《外国代理人登记法案》,对"立法游说"进行规制:其一是"游说立法"必须信息公开。说客和议员两方面都要求及时披露信息,  相似文献   

18.
刘丹  焦守林 《法制与社会》2011,(20):269-270
法律不外乎人情,刑法的规定不能无视人类基本的情感和人性,这是刑法应有的情怀。然而审视我国现行刑法,体现着人类最基本情感的"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现行刑法中却没有相应的法律生存空间。本文在阐述了国外刑法对"亲亲相隐"的关照和"亲亲相隐"在我国刑法中规定的意义的基础上,对我国现行刑法提出了几点不成熟的立法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陈川 《法制与社会》2010,(33):203-203
律师是人类社会从人治走向法治的产物,"法治淄博"建设离不开律师的参与,律师是"法治淄博"建设中的生力军。律师在立法、执法、法律监督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律师通过担任政府法律顾问推进依法行政,通过担任企事业单位的法律顾问完善企事业单位的管理,通过参与招投标,重大事故处理,社会调解,法制宣传为"法治淄博"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律师本身也应该加强自律,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20.
论审判行为的程序性和科学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捷 《政法论丛》2010,(4):34-40
法律程序除应当具有"正当性"之外,还必须具有"程序性"。"正当性"是法律程序的实体价值所在;"程序性"是法律程序的程序价值的存在基础。法律程序在正当性意义上必须满足最低正义的标准;而法律程序在"程序性"意义上则必须满足适度的要求。那种将程序等同于"步骤、次序、过程、方式",或者等同于"相互关系"的观点是缺乏对程序深入考察和混淆了程序和程序活动的结果。审判行为在我国三大诉讼中存在程序性的不同表现,通过对三大诉讼法法律规则总量中义务性词汇和权利性词汇的统计分析,认为比较而言,法院在我国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中存在着程序性不足等弊端,建议修订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