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就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发展阶段对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践探索及由此而产生的区域变迁做了回顾总结,并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不同历史时期我党一生区域发展理论和区域发展政策方面的贡献作了概括与梳理。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主要经历了区域均衡发展、区域非均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三个阶段。这对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大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此看出,区域发展政策的变化勾勒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结构布局;经济政策是高等教育区域政策调整的主导因素;我国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深受高等教育区域政策的影响,而高等教育区域政策的演变则伴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而不断深入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出现了聚集化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沿海地区、东北地区,一些区域也形成了一些小规模的城市聚集现象。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区域性城市聚集发展的趋势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政策和投资水平起了决定作用、区域内外开放的程度起了促进作用、基础设施较为发达起了基础性作用,人口的合理流动起了推动作用。我国城市聚集化趋势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密集发展的历程表明:城市化——城市聚集群——大都市密集区是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规律性趋势。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地域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良性发展是事关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从建国初期就开始了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探索,经过四代领导集体的共同努力,最后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于我国的科学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本文主要从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所采取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方面展开了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探索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必须避免区域经济发展的过大差距,应高度关注其中起制约作用的关键要素,尤其是人才、产业基础、市场和社会环境。然而,着眼于协调发展并非意味着追求均衡发展。建国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实质上经历了追求均衡、非均衡,最后进入选择协调发展的状态。从国情出发,协调发展的战略实施应体现在三层次推进体系上,即第一层次——基础性依托:区域内培育造血机制;第二层次——增长极延展:区域间合作对接;第三层次——全国统筹:国家范围内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论坛》2000,(12):39-40
我国政府从1986年开始实行以促进贫困人口集中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来实现减缓和消除贫困目标的战略。第一,它将贫困人口集中区域(实际上主要是常说的贫困县)作为扶贫的基本操作单位和工作对象。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五年以来,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区域协调性不断增强,国家重大区域性战略引领作用持续显现,主体功能区制度建设日趋完善,为党的十九大首次明确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立足当前和今后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特征,推动城乡区域差距稳步缩小可控,加强"城市病"和"乡村病"防范治理,科学合理认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涵特性。新时代推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应从国家重大区域性战略引领、四大板块差异化重点推进、城市群辐射带动、短板地区扶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五个方面明确相应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差异是一个带国际性的现象,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也逐步拉大。本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主要表现及存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提高与实施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的发展理论主要有“梯度推移发展”理论和“反梯度推移发展”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必须建立在本国的具体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之上。我国的发展经验证明,“梯度推移发展战略”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非均衡地配置资源,区域经济由非均衡发展最终达到区域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和理论界一直重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制定,先后选择实施了三个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三大战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但只有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才是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最佳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1.
我国从建国以来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其中特别区域自治制度对于中国的统一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介绍特别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及历史渊源的基础上,着力分析了将特别区域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制度架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详尽阐明了其意义,并针对我国的现状提出了研究特别区域自治制度理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非均衡协调发展─—我国区域经济战略的正确选择李世华区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使整个区域共同富裕,走上繁荣之路。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采取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纵观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有两种战略:一是均衡...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重点区域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布局和体系不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得以提升;但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为此,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切实推动区域、城乡之间协调发展:做好各个层面各类战略的有机衔接和融合;从全局的高度,自觉落实国土空间功能差异化分工和定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区域新发展格局;强化新型城镇化的牵引作用。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发展战略三个阶段的演变.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既体现了作为发展战略必须具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内在规律认识的逐步加深,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区域得到了程度不同的发展,但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实施。在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和战略的选择上,应在借鉴外国政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进行,包括通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促进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利用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市场化程度、经济基础、市场优势等因素,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的步伐;东部地区要积极推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及推动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6.
作者在文中对我国过去实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其影响与后果作了简要回顾后,就如何尽快完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在经济总量、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是,西部地区仍存在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仍然不高、对外开放程度较弱等问题。本文在分析和评价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成效的基础上,梳理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实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我国各代领导人,以他们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各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关于中国的发展战略,并致力于赶超发达国家的实践。毛泽东在建国后提出了“超英赶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发展战略,江泽民同志则在邓小平所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完成了“三步走”中的前两步,并制定了具体实现第三步实施纲要。研究毛泽东、江泽民各自的发展战略,比较他们的不同和相同点,对于在十六大后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经验教训,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相似文献   

19.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必然要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实践经验,利用点、带、网三种经济空间格局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国际发展环境受到的约束增强,国内人口、资源环境也发生深刻改变,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面临新的挑战,迫切需要立足新形势的需要从优化发展路径动力转换、加强特殊类型区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与构建更加科学的区域政策体系等多个方面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因素,文化产业已成为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政策。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来,对该区域的发展日益引起政府、学者以及企业家们的关注。利用SWOT分析方法,全面分析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未来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提出了该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