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秋香 《理论月刊》2007,(1):167-169
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及大众传播媒介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动力因素。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主要动力因素中的家庭及学校处于弱势状态,同辈群体与大众传播媒介则补位过度,出现强势与弱势的错位,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社会化。  相似文献   

2.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影响的心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青少年时期道德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同辈群体以其独特的性质对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同辈群体对青少年道德观念与行为的影响有其特殊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群体间的对比效应、群体内的同化与分化作用、同辈成员之间的社会比较以及模仿与从众。而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引导则应从开展积极的道德实践活动、营造健康的同辈群体亚文化和良好的道德文化大环境这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姚俊  张丽 《青年探索》2004,(2):31-35
随着“网络社会”的日益到来,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也由传统的真实社会化模式向虚拟社会化模式转变,网络同辈群体正是这一转变过程中的产物,成为影响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崭新因素。本文在指出网络同辈群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它给青少年社会化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杨巍  史丽君 《中国发展》2007,7(3):37-39
同辈群体是影响流动儿童社会化极为重要的环境因素。文章在对流动儿童同辈群体的特点予以概括的基础上,从儿童心理及社会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同辈群体对流动儿童社会化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农民工家长与学校对流动儿童与同伴的交往应持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5.
对城市青少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同辈群体是青少年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他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同辈交往方面的共同点要远远多于其相异之处,其中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少受传统性别角色规范的束缚;青少年在同辈交往中存在性别隔离现象,但在该问题上青少年的观念和行为并不一致;青少年对同辈的男性气质特征认可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6.
在青少年期的各种成长因素中,青少年与同辈群体的关系尤为重要.家庭是使青少年受到保护、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的重要因素,而同辈群体则是另一重要的因素,这是同辈群体的重要功能之一,同辈群体的存在,使青少年敢于斩断自己与父母之间的脐带走向社会.当然,脱离父母  相似文献   

7.
刘江 《青年探索》2016,(4):52-58
青少年的偏差行为是其与所处情境中各类组织或系统互动的结果。通过对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2010年的数据中10~15岁青少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探讨青少年对父母依恋、与同辈群体的联系与偏差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青少年对父母的依恋与青少年偏差行为具有负向相关关系;青少年与偏差同辈群体的联系与青少年偏差行为具有显著正向相关关系。因此,矫正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关键在于改变青少年与其周围系统(如家庭、同辈群体)的互动方式,最终达成个体与环境的"适应性平衡",进而更加有效地实现娇正。  相似文献   

8.
清代民族法中"苗例"之考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兴东 《思想战线》2004,30(6):33-38
“苗例”作为清代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所含正确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清代“苗例”中“苗”不是现代民族学中的苗族 ,它具有泛指南方各民族群体和南方民族群体中那些没有阶级分化和独立公共权力机构的群体 ,即没有在土司或国家行政、司法控制下的群体。“苗疆”是清代南方民族地区改土归流后所形成的新开发区。“苗例”是南方各民族固有法或习惯法以及中央政府为南方民族特别制定的国家法。  相似文献   

9.
马睿 《思想战线》2004,30(6):108-111
具有特定含义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人文知识对“消费时代”的一种文化阐释 ,但当前出现在中国社会的消费文化有其特殊性 ,它由“消费时代”尚未全面来临和消费主义已经形成这两个部分构成。对“消费时代”这一议题的抽象化 ,掩盖了社会不同群体的感受差异性 ,因此应当反省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和当前学术话语的生产机制 ,以剖析“日常生活审美化”、“消费时代”与当下中国社会究竟具有怎样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类社会的急剧变迁,特别是进入网络时代,青少年获得文化知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途径发生了根本改变,在文化传承上出现了传统的受教育者反过来对施教者施加影响的现象,即“反向社会化”。青少年反向社会化现象的出现,是由多种社会因素促成的,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全球化、互联网与大众媒体、青少年参与及同辈群体等,由此构成了青少年反向社会化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电影《新警察故事》中犯罪青少年的解析,揭示了青少年走上犯罪歧途的社会化基础:家庭教育畸形,包括家庭环境的影响、需求缺位和情感怪圈;电脑游戏模拟及此过程中的角色领悟偏差;同辈群体同化及群体亚文化的构建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星座与爱情--对校园"星座文化"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星座文化”是一种当前在大学生群体中相当流行的文化现象。本文拟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从三个方面分析“星座文化”流行的原因——校园“星座文化”自身、大学生个体和大学生群体,指出校园“星座文化”既有正功能又有负功能,并最终会由流行文化转变成“平民”文化。  相似文献   

13.
论青少年对思想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静 《青年探索》2006,(1):54-56
青少年对思想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给教育工作者、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这一心理现象的表现,既肯定了其带来的积极影响,也对其消极影响的成因从青少年主观、社会客观、思想道德教育本身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树立科学的教育目标、提高教育者素质、改进教育方法、加强同辈群体和社团的指导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干部代表"的利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静 《人大研究》2004,(8):14-16
领导干部代表 ,是人大代表中一个具有特色的群体 ,理论界、人大工作者、普通老百姓都议论颇多。鉴于此 ,笔者欲探讨以下问题 :“干部代表”偏多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如何正确看待“干部代表”这一群体 ?如何趋利避弊 ,充分发挥“干部代表”的作用 ?“干部代表”偏多现象及其成因早在上个世纪 5 0年代 ,董必武同志就对人民代表大会变相成为“干部大会”表示异议。事实上 ,干部代表偏多 ,工、农一线代表偏少一直是人大代表构成方面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这一现象虽已有一定程度的改观 ,但仍然难以克服。以全国人大代表为例 ,2 0 0 2年底选…  相似文献   

15.
我们所熟悉的“年轻人” 我们所不熟悉的“孩子们” “80年代人”已健步走来 个体差异不等于群体“代沟” “我讨厌以年龄来给人分界线”  相似文献   

16.
单亲家庭子女养成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人们对养成教育更多的是一般性研究,对具体领域研究较少,且养成教育面临着提高实效性的困境。为改变在单亲家庭子女养成教育中的这一困境,需要树立教育过程哲学的观念,运用“PIS”分析单亲家庭子女所处的环境和关系,着力推动社会给予单亲家庭子女更多的人文关怀、强化教育者对单亲家庭子女的认识和了解、寻求单亲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构建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7.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情感寄托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符平 《青年探索》2003,(2):26-28
情感是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保持和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促进其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探讨大学生情感寄托问题产生的原因基础之上,具体探讨了当代大学生情感寄托的几种主要对象——家庭、同辈群体、恋人和网络——的不同特征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创造》2010,(9):72-75
为遏止城市低收入群体边缘化,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兰州市政府此前施行商住小区内“配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模式,由此引发一个备受关注的概念——“贫觎居”。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家汤姆金认为,人类活动的内驱力的信号需要具有一种放大的媒介,才能激发人去行动。而起这种放大作用的媒介就是情感。可以说,情感是人类精神世界和心灵之海无处不在的“精灵”。青年人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感觉灵敏、充满热情,其情感的异常丰富性更是用语言无法细致而清晰地描述的。根据心理学家的观点,青年期是指人的成长在生理上、心理上逐步达到成熟的时期,并将之称为“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青年的自我意识增强,他们不仅要做自然的主人,还要做社会的主人,自我的主人。他们渴望独立,逐步摆脱对父母、老师及同辈群体的依赖;开始…  相似文献   

20.
城市吸毒人群吸毒行为成因的个案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南京市吸毒人群为研究对象,从微观个体层面、中观同辈群体层面、宏观社会层面等探讨了影响城市吸毒人群吸毒成瘾的三维因素.通过对个案资料的剖析,我们发现,吸毒人群吸毒成瘾的深层社会根源,在于身处吸毒亚文化群体中不能自拔、自身生活方式定型化、遭受社会排斥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