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8 毫秒
1.
明朝初期,太祖朱元璋夺定天下后,汲取前朝腐败堕落,朝廷颠覆的教训,决心厉行峻法治理官吏,为此设置了诸多弹劾监督官员的机构和制度,使得不少朝臣都恭恭敬敬,不敢明目张胆地贪赃枉法。尽管如此可还是有不少官员管不住自己贪欲泛滥的心,前腐后继地走向了断头台。无奈与困惑的朱元璋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吾欲除贪官污吏,奈何朝杀而暮犯?”他的话意思很明了:我想把一切贪官污吏都除掉,但早晨刚杀掉一批,晚上又冒出一批,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困扰着朱元璋的官员腐败问题,今天我们同样遇到。  相似文献   

2.
整肃吏治惩腐恶;力戒奢侈活细民。这是后人为明太祖朱元璋写的一副对联。朱元璋(1328—1398)安徽凤阳人。少年时家境贫寒,曾乞讨并入皇觉寺为僧,后参加农民起义。他当了皇帝之后,为巩固统治,严厉整肃吏治,他向文武百官宣布说:“往昔朕在民间,见州县官吏多不爱恤百姓,贪财好色,饭酒废事,对小民疾苦无动于衷,我恨透了。从今后朕要严肃法纪,有了贪官污吏坚决治罪,决不宽恕!”他下令颁布《明律》:官吏贪污受贿获赃银60两以上的,处以枭首示众、剥皮实草之刑。各府州县衙门左首的土地庙,就是剥皮的刑场,叫皮场庙。贪官被押到这里,砍下头颅,挂到竿…  相似文献   

3.
<正> 我国封建社会各朝代的法律中都有关于处罚官吏犯贪污、盗窃、受贿等罪的条文,统称为赃罪。历史上有作为的帝王为谋求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都重视惩治贪官污吏。不但在法律中对如何处罚官吏犯赃罪作了详尽的规定,而且在执行过程中往往采取重典政策。其中明太祖朱元璋表现的最为突出。本文拟就明初重惩官吏赃罪的原因,表现和后果作一简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说起“警示教育”,容易让人联想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据说这位出身贫贱的君主,平生最恨贪官污吏,为严惩腐败,以儆效尤,他挖空心思,发明了一种名叫“剥皮实草”的酷刑,规定凡犯赃银60两以上者,都将其皮剥下填充谷草,然后摆放在府衙大堂之上,使后任者见之心惊胆寒,不敢再贪。依笔者所见,这种“警示教育”之惨烈可谓空前绝后,登峰造极。然而,即便这样收效又如何呢?不妨借用朱皇帝本人的话来说明。史载,在其晚年,面对贪污肆虐,贿赂横行的局面,他无计可施,唯有叹息:“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如此看来,“警…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凡有为之君,无不重视吏治,无不在防贪、惩贪方面下工夫。明太祖朱元璋就是较为突出的一个。朱元择曾告诫群臣;“过去我在民间,见川县官吏不恤民,贪财好色,欲酒误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现在要立法禁,如迂官吏贪污危害百姓的,决不宽恕”。从这里可以看出,宋元返的惩贪决心与其出身和经历有关。朱元璋出身寒微,亲身经历了元朝末年的暴政,对劳动人民的疾苦比较了解,他又参加并领导了红巾军的反元战争,从而从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因此,他在总结历代特别是唐史以来各朝统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纲纪废弛,官吏放纵…  相似文献   

6.
张翔 《行政法制》2002,(3):40-40
据宰昌府志记载,有一次朱元璋考问一批准备重用的官吏:“天下什么样的人快乐?”有位叫万钢的人回答:“畏法度者快乐。”朱元璋连声赞叹“说得好!”立即令任命他为广平府佐官。  相似文献   

7.
最近,中央电视台8台播放电视连续剧《传奇皇帝朱元璋》。电视剧中的朱元璋是个多侧面、个性鲜明的人物。他有能力,有心机,善用人,在意民心,又是个有极端权欲、残暴而心狠手辣的君王。笔者且不去评说他的功过是非,仅就《传奇皇帝朱元璋》电视剧中,朱元璋反腐反贪作一番评说。或许因为朱元璋是贫苦出身,他懂得民间疾苦,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他骨子里有一种仇恨贪官污吏的心理,对大富豪胡××不仅让他破财伤筋,还要戏弄他一番,差点就要摘掉他的人头。在坐上龙椅之后,他对腐败、对贪官的处置,不可谓不狠,反腐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不管高…  相似文献   

8.
大部分社会都对贪官污吏保持法律上的高压,以维持社会管理机构的权威和政权的正当性,以实现起码的社会公正.中国古代社会的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官之道,最为人津津乐道.这个出身乞丐、造反起家的皇帝深知民之疾苦与贪官污吏之间的因果关系,更知道"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道理,因此,他把贪官污吏看作挖朱家王朝墙角的大敌,故而打出"明君治官不治民"的招牌,对贪官污吏下死手.……  相似文献   

9.
畏法者快活     
畏法者快活周光佑据宰昌府忘记载,有一次朱元璋考问一批准备重用的官吏『天下什么样的人快活?』有位叫万钢的人回答:『畏法度的人快活。』朱元璋听了连声赞叹:『说得好!』立即下令任命他为广平府佐官。『畏法度的人快活』,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有道是:法律无情,法...  相似文献   

10.
朱元璋,这位中国历史上政绩卓著的封建帝王,曾亲历元末的暴政渎扰,目睹贪官污吏的肆意横行,他深恶元末流弊,并知所监戒。因此,执政后,十分注意强化封建法制,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重视犯罪的预防。过去人们往往把朱元璋治国的精神概括为一个“猛”字,他自己也承认是“以猛治国”,认为“奈何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  相似文献   

11.
从乾隆反贪说起刘昕据史料记载:清高宗乾隆,治吏大刀阔斧,对贪官污吏惩治极严,一生不辍。他在位期间,仅二品以上困贪赃而被杀的大员,即达38人之多,其他等级较低因贪赃而遭杀、罚的官吏,则是这一数目的几十倍。他曾说:“此等劣员,多留一日,则民多受一日之残,...  相似文献   

12.
明朝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他的统治,他实行严惩贪官,奖励廉吏制度.他对大臣们宣布:“只要官吏贪污害民,一定严办,决不宽恕.如果贪脏枉法,好象闯进荆棘丛中,寸步难行;如果廉洁奉公,就如同走在平坦的大道上,从容自在.”  相似文献   

13.
明代是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走向极端的年代。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7岁时父母双亡,为了活命,去当地的于觉寺当了和尚,云游四方(即到处讨饭)。这段辛酸的经历使朱元璋深知民间疾苦和贪官污吏的危害,所以他日后在严肃治吏时明显地带有个人感情的色彩,出手又快又狠。成立新部门——都察院,来统领全国监察机关朱元璋称帝那年(1367年),统一战争还在继续。他所建立的官僚机构仍然采用元朝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和御史台,地方设行中书省,总揽军政事务,只是按照汉人的传统习惯,将官位序列的尚右改为尚左。比如汤和为左御史大夫,…  相似文献   

14.
“天下新定,百姓财力困乏,象刚学飞的鸟儿和新栽的树林,拔不得毛,也碰不得根。”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的洪武年间,吸取元末的教训,为了严惩贪污行贿等不法行为而手令面谕,反复告诫官吏的一段话。朱元璋为了新政权的巩固,“严立法禁,凡遇官吏贪污蠢害百姓的决不宽恕。”还明确规定,“凡官吏犯赃罪的不赦,”并下决心要肃清贪污行贿等违法现象。他说:“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据记载,当时官吏贪赃到钞六十两以上的要枭首示众。朱元璋说到做到,法不贷贵。洪武年间,驸马都尉欧阳伦,出使贩带私茶,虽是亲女婿,也依法处以死刑。为了警告官  相似文献   

15.
以朱元璋为代表的明初统治集团在总结历代统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最具深远影响的"重典治吏"主张.严厉惩治了贪赃枉法的官吏,是明朝立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推行用严刑峻法保障封建统治秩序的“重典治国”政策,是朱元璋法律思想的核心内容。朱元璋用重典治乱世不仅表现为扩大了惩治反叛、大逆等罪的范围和加重对“贼盗”等财产性犯罪的量刑,而且表现为严厉制裁贪赃枉法的官吏以及刑罚手段的极端残酷。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为强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重典治吏”与惩治贪污贿赂就  相似文献   

17.
朱亚平 《政府法制》2013,(20):27-27
朱元璋的江湖义气,在许多史料和传记作品中都有记载。吴晗先生在其《朱元璋传》中,曾经对此绘声绘色地做过描述:朱元璋少年当放牛娃时,有一次,他与同村的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一干小伙伴,在山上玩饿了,又找不到吃的。于是,朱元璋提议,将自己替人家放牧的一头花白小牛犊宰了来吃。大家欢呼雀跃,吃得心满意足。随后,当一群小坏蛋意识到无法向主人交代时,朱元璋一个人拍胸脯承担了全部后果。他想出的主意是:告诉牛主人,小牛钻进石洞里,拉不出来了。最后,事情以朱元璋挨了一顿痛打并丢掉放牛的差事而告结束。  相似文献   

18.
画中有话     
韩一民专栏·漫画·石碑受“审”记刑讯逼供与吏治腐败一直就是封建社会的两大诟病,是封建社会自身所无法根除的固有顽疾,因而导致了无数冤假错案的发生。但正如辩证唯物主义所认为的,封建社会里虽然出现了无数的贪官污吏和冤假错案,但同样也涌现了许许多多坚持正义的官吏,他们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大都把吏治作为其统治的重要内容,那些初建的王朝,尤以为甚。公元1368年,平民出身的朱元璋称帝,开始了他的“大明之治”。这位身经多年动乱的皇帝认为,建国之初当先正纲纪,救之以猛。对中央和地方的官吏约束峻严,其对奸贪舞弊的宫吏的惩治和用法甚为严酷。《明律》中规定:  相似文献   

20.
明初朱元璋以刑杀为威,重典反贪,相信重典可以达到以刑去刑的效果,但是,明代贪官污吏仍层出不穷,其成效甚微,令朱元璋失望。明初重典反贪成效甚微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本文以《明太祖实录》、《大诰续编》、《大诰三编》等为第一手资料,从明初重典反贪立法、司法以及监察监督制度本身来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以期对我国目前反贪污反腐败体制有所裨益,对建立一支更加廉洁更加高效的干部队伍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