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烧伤后人皮肤磷酸化JNK(p-JNK)的变化特点,初步探讨烧伤后创面愈合的分子机制。方法取12例烧伤后住院植皮患者的烧伤周边区皮肤为烧伤周边皮肤组;另取正常皮肤12例为正常皮肤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常规HE染色检测p-JNK在皮肤烧伤周边区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变化情况。结果正常皮肤组织中表皮基底层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内有p-JNK阳性着色,阳性细胞率为(8.8±1.3)%。在烧伤周边皮肤组中,p-JNK阳性着色主要定位于表皮细胞和部分炎症细胞中,阳性细胞率上升至(31.2±3.3)%,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1)。结论烧伤后人皮肤p-JNK的变化可能与创面愈合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损伤区c-jun的表达及不同损伤时间c-jun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小鼠皮肤切创后各个时间段c-jun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正常组织中有少量c-jun表达。伤后3~12h损伤区c-jun主要表达在中性粒细胞中,1~5dc-jun阳性细胞主要以单个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为主,7~14dc-jun主要在成纤维细胞中表达。阳性细胞率3~12h逐渐增高,12h达高峰,1~5d有所下降,7d阳性细胞率达第二峰值,10~14d逐渐降低。Western印迹法检测显示各个时间段均有c-jun阳性条带,其中12h和7d为c-jun含量的2个高峰。结论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c-jun在损伤区对诱导中性粒细胞、单个核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凋亡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同时c-jun表达的规律性变化可用于损伤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损伤区大麻素Ⅰ型受体(cannabinoid receptorⅠ,CB1R)的表达及不同时间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小鼠皮肤切创后不同时间段CB1R的变化情况。结果正常组织中有少量CB1R的表达,位于表皮、毛囊、皮脂腺、皮肌层。伤后6~12 h,中性粒细胞不表达CB1R,伤后1~5 d,阳性染色以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为主。伤后7~14 d,CB1R阳性着色以成纤维细胞为主。阳性细胞率6h~3d逐渐升高,5d达到高峰,7~14d逐渐降低。经Western印迹法显示各个时间段均有CB1R的阳性条带,其中5d为CB1R表达的高峰。结论在皮肤损伤愈合过程中CB1R被激活,CB1R表达于单核细胞,可能参与炎症反应,CB1R在损伤周边区表达于成纤维细胞,可能参与皮肤损伤后的愈合,其变化规律可用于损伤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FAP)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小鼠皮肤切创后各个时间段FAP和α-SMA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FAP与α-SMA在正常对照组及伤后1h组小鼠皮肤弱表达,伤后6h阳性细胞率开始升高,伤后5dFAP阳性细胞率达高峰,伤后3dα-SMA阳性细胞率达高峰,伤后14dFAP与α-SMA恢复至与对照组相同。Western印迹法检测显示FAP和α-SMA从1d起各个时间段均有表达,其中5d为FAP的表达高峰,3d为α-SMA的表达高峰。结论FAP可作为法医学皮肤切创形成时间的推断指标,α-SMA可作为损伤修复中后期的推断指标,FAP与α-SMA联合使用有望成为推断皮肤损伤时间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5.
Xiong CY Guan DW Yang M Zhao R Zheng JL Wang L Yu TS Cheng ZH Hu GY Zhu BL 《法医学杂志》2008,24(4):241-244,I0001
目的 探讨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损伤区磷酸化JNK(p-JNK)的变化及不同损伤时间p-JNK的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小鼠皮肤切创后各个时间段p-JNK的变化情况。结果 正常组织中有少量p-JNK阳性着色。伤后3~12h损伤区p-JNK阳性着色主要在中性粒细胞,1~5dp-JNK阳性着色主要为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7~14dp-JNK阳性着色以成纤维细胞为主。阳性细胞率3h~1d逐渐增高,1d达到峰值,3~5d有所下降,7d阳性细胞率达第二峰值。10~14d逐渐降低。Westernblot显示各个时间段均有p-JNK的阳性条带,其中12h和3d为p-JNK含量的2个高峰。结论 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p-JNK在损伤区对诱导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凋亡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P-JNK的规律性变化可用于损伤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caspase-8的表达,探讨用caspase-8表达的规律推测皮肤损伤时间。方法建立小鼠皮肤切创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切创后不同时间皮肤中caspase-8的表达,以未切创小鼠皮肤组织作对照。结果伤后12~24h的损伤皮肤组织中部分单核细胞表达caspase-8。随伤后时间延长,caspase-8阳性细胞以单核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为主。结论伤后3~6h,caspase-8阳性细胞比率较低,12h后逐渐升高,3d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实验组中,1、3、5、7d组可见明显的caspase-8活化片段,位于分子量Marker44/42处。结论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caspase-8在损伤区单核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其时序性变化规律可望用于皮肤损伤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皮肤切创后泛素(ubiquitin)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皮肤切创后1、3、6、12h和1、3、6、10、14d ubiquitin的表达情况,并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皮肤有低水平ubiquitin表达,切创后ubiquitin表达增加,伤后6d达峰值,伤后10d开始下降,伤后14d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ubiquitin可作为法医学损伤时间推断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损伤区M3受体的表达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小鼠皮肤切创后不同时间段M3受体的变化情况.结果 正常皮肤组织的表皮、毛囊、皮脂腺、汗腺、皮肌层等均表达M3受体.伤后6~12h,损伤区M3受体阳性细胞以多形核粒细胞为主;1~3d,M3受体阳性细胞以单个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为主;5~14d,M3受体阳性细胞主要为成纤维细胞.阳性细胞率在伤后6~12h逐渐增高,12h达高峰,1~5d略有下降,但保持较高水平,7d阳性细胞率再次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通过Westem印迹法检测显示,各个时间段均有M3受体阳性条带,其中12h和7d为M3受体两个表达高峰.结论 多形核粒细胞、单个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均表达M3受体,提示其可能在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M3受体表达的规律性变化可用于损伤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CB2R表达变化的时问规律性。方法 健康小鼠50只,随机分为10组,建立皮肤切创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Westernbloting方法检测切创后不同时间段小鼠背部正中皮肤CB2R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对照组CB2R表达于表皮、毛囊、皮脂腺、皮肌层、血管平滑肌、神经纤维外膜及神经纤维束束膜;伤后6h损伤区及周边区多核粒细胞少量表达CB2R,12~24h以单个核细胞阳性表达为主,3d以单个核细胞和梭形成纤维细胞表达为主,5~14d以梭形成纤维细胞为主。CB2R阳性细胞率于0h~3d逐渐升高,5d达最高峰,随后逐渐下降。经Westernblotting检测显示,对照及各个损伤时间段都有CB2R阳性条带,其中5d为CB2R表达高峰。结论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CB2R于损伤区及周边区多核粒细胞、单个核细胞、梭形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并具有规律性,提示CB2R可能参与皮肤损伤愈合,并可用于皮肤损伤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Cygb及HIF-1αmRNA表达的相关性及时间变化规律。方法 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9个实验组和1个正常对照组,建立大鼠皮肤全层切创模型,实验组分别于术后0、1、3、6、12、24、48、72、96h脱颈处死大鼠,提取创周皮肤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Cygb及HIF-1αmRNA的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及各组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ygb与HIF-1αmRNA创伤后表达的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于伤后12h首次达峰,分别为对照组的1.6倍和5.4倍(P<0.05);随后下降,并分别于伤后48h、72h再次升高,至96h达对照组的2.8倍和5.6倍(P<0.05)。结论大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Cygb与HIF-1 mRNA的表达呈现时序性变化且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皮肤损伤时间推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calpain1和calpain2表达变化。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小鼠皮肤切创后calpain1和calpain2的表达。结果对照组的calpain1和calpain2均有表达,伤后1d calpain1阳性细胞率显著增加,达最大值。伤后3d阳性细胞比率显著下降。伤后5d阳性细胞比率再次显著增加,以后逐渐下降。伤后1d calpain2阳性细胞比率显著增加,伤后3d阳性细胞比率显著下降,达最低值。伤后5d阳性细胞比率再次显著增加,达最大值。伤后7d至10d,阳性细胞比率逐渐下降。结论小鼠皮肤切创后,calpain1和calpain2的表达随愈合时间而呈现双峰式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损伤区磷酸化p38MAPK(p-p38MAPK)的表达情况,以及不同损伤时间p-p38MAPK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33例小鼠皮肤切创后各个时间段p-p38MAPK表达情况。结果正常组织中有少量的p-p38MAPK表达。伤后3~12h损伤区p-p38MAPK主要表达于中性粒细胞中,1~5dp-p38MAPK阳性表达主要为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7~14dp-p38MAPK阳性表达主要以成纤维细胞为主。阳性细胞率3~12h逐渐升高,1d有所下降,3、5d阳性细胞率保持在高水平,7~14d阳性细胞率逐渐降低。Westernblot显示各个时间段均有p-p38MAPK的表达。其中12h和3d为2个p-p38MAPK含量的高峰。结论在小鼠切创愈合过程中p-p38MAPK在损伤区对诱导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凋亡起重要的作用,同时p-p38MAPK的规律性表达可用于损伤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3.
14.
皮肤损伤愈合中NOS的表达及NO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肤损伤愈合是机体保持组织完整性的一个有组织的过程,需要炎症细胞、生物化学介质之间的复杂作用。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synthase,NOS)是皮肤组织损伤愈合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合成一氧化氮(nitricoxide),生成的一氧化氮参与损伤愈合的全过程,在炎症介导,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及血管形成、基质沉积和损伤后组织重构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某些皮肤疾病中,NO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近年来NOS在损伤愈合过程中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在皮肤损伤愈合过程中NOS的表达和NO的作用,认为NOS是皮肤损伤愈合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小鼠皮肤切创后不同时间细胞自噬与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同时探讨这些变化与损伤时间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及West-blot方法检测小鼠皮肤切创组织在不同时间Beclin-1、LC-3、IL-1α、IL-1β、MCP-1的基因表达及蛋白表达。结果皮肤切创后早期IL-1α、IL-1β基因的表达及蛋白表达水平有所升高,12小时达到最高值,而后呈下降的趋势;MCP-1的表达在损伤后6h开始升高,48h达到最高值,72h有所下降,而Beclin-1、LC3基因及蛋白表达在组织损伤后6h开始升高,24h到达到最高值而后下降。结论小鼠皮肤组织切创后细胞自噬的启动及自噬的最高值明显晚于炎性细胞因子的启动及炎症因子表达的最高值,实验发现当细胞自噬水平达到最高时,炎症因子的水平则开始表现为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随着切创组织中炎症因子释放的增多激活了细胞的自噬,而当自噬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又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自噬与炎症因子的表达随着小鼠皮肤创面损伤后不同时间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这为组织损伤后损伤的时间推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