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021年是全球经济经历二战后最大幅度衰退后又快速复苏的一年。随着疫苗研发与接种人数增长以及各级防控加强,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呈减弱态势,各国尤其是主要经济体为应对疫情而推出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也在不同程度上助推了经济复苏。疫情的不稳定和应对政策产生的一些副作用,再加上疫情前便已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各主要经济体未来政策调整的方向与力度,共同构成了影响2022年世界经济走势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2.
2019年世界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国际贸易与投资增长表现不佳,与此同时,主要经济体就业市场稳中向好、物价水平总体稳中有降,国际货币体系日益多元。特朗普政府推行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发达经济体货币与财政政策效果减弱,全球总需求不足,发达经济体陷入持续低迷等因素制约全球经济增长。展望未来,负利率的出现与扩散、国际金融市场风险与投资信心缺失、部分国家深陷社会动荡等因素将对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产生消极影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将在未来全球经济增长中继续扮演主引擎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导致2017年全球经济明显提速的动力来自于主要经济体就业市场稳中有增、劳动生产率逐步改善、国际贸易增长加快、国际投资回暖以及市场信心的逐步恢复等,而更大的背景则是过去数年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累积效果的释放。全球经济还面临一些风险和不确定性,并主要表现在全球债务居高不下且资产泡沫仍在积累,保护主义正在成为阻碍贸易与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威胁,特朗普税改可能带来的扰动,东北亚朝核危机升级、中东地区冲突以及恐怖主义袭击等地缘政治变化。预计2018年世界经济维持2017年增长率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4.
2023年,世界经济延续了2022年的下行趋势。尽管全球就业形势有所改善,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但全球债务风险高位累积,贸易投资增长乏力。世界经济增长分化加剧、颠覆性技术带来深刻复杂影响、歧视性区域主义加速兴起与扩散、“去风险化”政策加剧全球经济“脱钩”风险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开启金色十年新征程成为世界经济值得关注的主要特征。世界经济“再全球化”、全球生产与交换数字化、全球经济发展低碳化、国际经贸关系政治化、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等成为影响深远的趋势性变化。导致全球经济下行的短期和中长期因素依然很多,其中关键变量之一是世界主要经济体能否携手应对各种全球经济挑战。从目前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和世界经济形势来看,2024年世界经济仍将行进在中低速增长轨道上。  相似文献   

5.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担当了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角色,为推动自由贸易的有序发展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复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全球经济失衡为由,通过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保护主义的结构调整政策主导着新一轮的全球规则变局。在此背景下,金砖国家增速普遍放缓,中国经济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该如何应对?如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金砖国家还能否支撑起全球的经济发展?为此,本刊特约请相关专家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世界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全球经济艰难复苏。不断强劲的反全球化趋势让世界经济面临复杂的风险和挑战。美国成为世界经济不稳定的来源。地缘政治变化和社会思潮冲击也会对世界经济运行与绩效带来负面干扰。预计2017年的世界经济增长形势依然不容乐观。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约为3.1%、按市场汇率计算约为2.4%,相比2015年有所下降。全球经济增速持续放  相似文献   

7.
<正>一、坎坷复苏的2013年世界经济2013年的世界经济仍旧行进在坎坷复苏的道路上,并在增长、就业、物价、贸易与投资、公共债务五个方面得到体现。(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复苏基本巩固2013年的世界经济延续了上一年的经济下行趋势,多数国际经济机构一年来数次下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2013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数据显示,2013年世界经济增速为2.9%,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的全球经济复苏基本得以巩固,劳动力市场持续改善,物价稳中有降,公共债务水平总体稳定。与此同时,各经济体经济增速分化加剧,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低速增长通道,缺乏增长动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率按购买力平价(PPP)  相似文献   

9.
王炜 《当代世界》2015,(3):62-65
<正>韩国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结合自身国情和发展需要,将推进商签自由贸易协定(FTA)作为国家战略,通过难易相间整体突破、官民并举加大投入等方式,广泛调动社会资源,努力构筑覆盖全球的FTA网络体系,取得明显效果,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塑造"。这对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具有借鉴意义。韩国FTA战略的背景和动因韩国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全球排名第14位的世界主要经济体,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中国于2016年9月4—5日在杭州主办G20峰会,倡议世界各国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这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首次举办G20峰会。以此次峰会为契机,中国提出创新全球经济治理的理念和倡议,引领与会国家和集团达成诸多共识,共签署28份具体成果文件。G20杭州峰会第一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制定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第一次采取集体行动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三个第一次充分展现了中国寻求在全球经济治理进程中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的责任担当。此外,在推动经济发展之外,中国还在峰会期间与美国一道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交存了中国和美国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这反映了中美两国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作为东道主,中国坚持倡导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观,体现了中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决心和勇气,也为G20作为全球经济治理主要论坛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中国主办G20杭州峰会所做出的贡献,国际社会给予积极评价,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G20杭州峰会为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峰会议程全力推动《巴黎协定》的落实,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11.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RCEP较好地整合了不同自贸协定之间的差异,体现出全面性、先进性、包容性、开放性等特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速了变局的演变.在此背景下,签署RCEP对于增进政治互信、提升经济福利、改善地区治理、提振全球化信心具有重要作用.在短期内,RCEP有助于亚太地区各国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并通过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地区经济复苏.从长期看,RCEP不仅有助于改善地区发展环境,促进中国的高质量发展,还将为亚太乃至全球的共同发展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2.
在最近几十年间,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增长,中国在全球经济的地位与日俱增,成为国际经济学界、资本市场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一方面,观察家们不断宣扬,世界经济一体化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使世界其他经济体得以进入全球最大、发展最迅猛的市场,发展前景令人鼓舞。然而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被大肆渲染为威胁全球经济稳定的一个主要因  相似文献   

13.
正新冠疫情呈现全球蔓延之势,已波及200余个国家和地区。与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等被限制在局部地区的疫情不同,新冠疫情被世卫组织认定为"全球性大流行",是人类在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一次生死考验,是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遭遇的最大挑战。全球疫情突袭对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造成剧烈冲击,所产生的后果是深远的,需要从根本上加以检视。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领域,气候合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次要到主要,从边缘到核心的转变过程。中美作为当今世界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和最主要经济体,双方自2009年以来在该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无疑对2015年年底巴黎气候大会的成功召开和《巴黎协定》的顺利签订作出了积极贡献。尽管仍存在诸多分歧、面临诸多挑战,但巴黎气候大会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也对未来全球气候治理制度做出了重要安排。因此,在《巴黎协定》签订之后,中美双方的合作将会在两个方面得以持续:一是重点推动前期合作成果的落实,二是在新协定框架下推动地方层面、技术层面以及更具体领域的气候合作。可以认为,中美气候合作将是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关键动力。对中国而言,中美气候领域的沟通合作和分歧管控对维护双边关系的整体稳定也具有重要作用,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美国对华贸易战、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化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冲击.虽然特朗普竞选连任失败,但特朗普政府以行政手段推动产业回流、重塑全球分工格局、阻遏中国科技企业成长的单边主义行径,对中美关系和自由国际经济秩序已然造成巨大破坏.长期来看,美国发起的"关税战""科技战"对世界供应链和价值链的破坏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的冲击,使得国家安全压倒经济利益成为各国政府产业政策的优先选项,这些将带来系统性的连锁反应,导致全球化的碎片化、区域化和全球产业链的本土化、闭环化.  相似文献   

16.
苏格 《当代世界》2021,(1):4-12
2020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持续深入发展,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使世界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局势加速演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各国人民健康遭受严重威胁,经济全球化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世界经济低迷不振,大国关系加速调整,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治理持续失衡.特别是中美博弈加剧,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挑战和机遇并存.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迎难而上、稳健前行,既为国家和民族担当,也为处于多事之秋的世界注入了正能量.  相似文献   

17.
<正>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经济过度金融化。由此造成的政策困境——不平等性加剧、波动增加、管理实体经济的空间被挤压——将在未来几十年中一直成为决策者的难题。新兴市场的运势在迅速改变。不久前,它们还被称为世界经济的救世主—在美国和欧洲等经济体熄火时取而代之,成为充满活力的增长引擎。花旗集团、麦肯锡公司、普华永道和其他机构的经济学家纷纷预言从亚洲到非洲都将迎来广泛而持续的增长时代。  相似文献   

18.
2006年世界经济形势的几大特点 (一)各经济体此消彼长,主要工业国由美"一枝独秀"变成"多点开花".由于房地产市场快速降温,美国经济增速下滑,但经济活力不减,2006年前三个季度经济增长率为5.6%、2.6%和1.6%.欧洲经济稳健增长,第一、二季度,欧元区GDP同比增长2.2%和2.7‰欧盟25国GDP同比增长2.4%和2.9%.日本经济持续复苏,内需和企业投资增幅较大,并有望结束多年的通缩状况,第一、二季度经济增长率为3.1%和1%.亚洲经济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年增长率为8.3‰但投资不足和出口依赖问题仍存.俄罗斯、拉美以及非洲经济增速分别有望达到6.5%、4.8%和5.4%.  相似文献   

19.
新冠疫情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经济、社会、政治治理和国际秩序等方面的"综合性危机",给西方社会造成较大恐慌。受疫情冲击,全球化呈现回归"经济主权"时代的趋势,可能演变为"有限的全球化"。欧美国家将更加强调自身的"经济主权",并通过"产业回归"的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将事关国家安全和民众生命安全的生产能力留在国内或转移回本土。"有限的全球化"在短期内将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大冲击,但从长期看,中国可以从中获益。疫情的持续蔓延推动国际秩序加速调整演变。欧盟和美国在此次全球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这将导致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领导力下降。美西方十分担忧中国在全球抗疫过程中地缘政治影响力的上升。疫情使原本就复杂多变的中美关系"雪上加霜",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也将面临更大挑战。  相似文献   

20.
吴磊 《当代世界》2021,(12):30-35
2021年10月30—31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此次峰会主题为"人、地球与繁荣",主要聚焦当前全球面临的两大最紧迫挑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气候变化.G20成员主要由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组成,代表性强,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实现清洁能源转型是G20成员肩负的重要历史责任.随着《巴黎协定》的签署,G20能源议程不断深化,近年来大量涉及气候变化、能源可持续发展等议题.此次G20罗马峰会承诺采取具体有效的减缓、适应行动,加大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到本世纪中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碳中和),同时保持能源安全,保证实现一个公正有序、可负担的能源体系转型.作为G20的重要力量,中国在推动全球清洁能源转型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清洁能源转型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为引领全球清洁能源转型注入强大动力、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