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漂流     
黄任波 《当代广西》2007,(22):55-55
在我,读书纯粹缘于兴趣。 表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据说一个人小时候吃得多的是什么,长大了他就会偏爱吃什么。所以“啃书本”的习惯要从小培养起.长大了你才会把它当饭吃。可见。读书兴趣,“从娃娃抓起”,也是说得通的。  相似文献   

2.
读书是一种嗜好。孙中山先生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毛泽东同志知识渊博,特别熟悉文史掌故,他曾说:“读书是我终生的爱好,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形容早年进湖南图书馆读书的情形:“我就贪婪地读,拼命地读,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个不停一样。”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旁征博引,对答如流,也是源于他勤于读书,他说:“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读书是一种乐趣。孔子晚年仍勤奋读《易》,以至于把编书成册的牛…  相似文献   

3.
“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孙中山曾对日本友人说:“我一生除革命外,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读书可以说相伴了他的一生。尤其是革命受挫之际,读书更成了他主要的事情。他认为,一个人不读书便会跟不上时代,变成落伍者。  相似文献   

4.
王云翀 《黄埔》2013,(2):139-141
我是北平区考进黄埔的。抗战胜利时,北京叫北平,1947年6月,我在报纸上看到有考军校的消息,其中说中央军校教育长关麟征是抗战名将。我和邻居大叔一聊关麟征,他老爷子可真知道的不少,讲到1932年“古北口大捷”的故事,说得活灵活现。听了他的话,我投考军校的决心更加坚定了,经过严格的体检和笔试,被录取了。  相似文献   

5.
开心乐园     
有一个小男孩急匆匆地跑到警察局,对着警察说:“不好了不好了,我爸爸和邻居打起来了!快去吧!要不会出人命的!”警察问:“什么时间开始的?”“都快半小时了。”“那你怎么早不来报告?”“刚才一直是我爸爸占上风的,可现在我看他要吃亏了!”报案的理由孙子骄傲地把记分册给祖父看。祖父说:“唉,我读书时,历史成绩总是100分,而你才99分。”孙子感到很委屈:“爷爷,你读书的时候,历史要短得多啊!”委屈一封情有一书位。男子给他的女朋友写了为了更强烈地表示爱意,他在信封的背面画了很多桃心,还用箭穿着。可不幸的是,那女子在回信中写道——“信…  相似文献   

6.
你每天出门办事身上得带多少证?你为一个岗位得考多少证?中国人正陷入“无岗不证”的陷阱中,甚至有地方连收破烂、行乞都得办证。我很怕有朝一日环保部门突然出台规定:放屁得办排污证。  相似文献   

7.
耕读人生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平生无嗜好。最爱是读书。对我来说,生活的全部不是读书。可读书已成我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一日不读书。似乎六神无主,心里空得慌,这是真话,我不骗自己。  相似文献   

8.
黄力 《当代广西》2004,(7):22-22
说起爱好,每人各不相同,或爱好音乐,或喜欢体育,或迷恋棋牌,或钟情跳舞。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最大爱好则是读书。2003年11月,温总理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唐尼采访时说:“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总理带了个好头,还有很多领导干部也“人同此心”,他们都把读书当成“最大爱好”,让读书伴随着自己的整个生活,因为他们从读书中尝到了甜头。他们深知,读书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至关重要,益处多多。从大处说,多读书可以知古通今,博闻强识,因而视野开阔,目光远大;  相似文献   

9.
永久的誓言     
1935年伟大的”一二·九”学生救亡运动.增强了我的爱国心,唤醒了我不能当亡国奴。正在南宁平旦中学读书的我,在这一新形势的激励下,积极地参加了南宁学生的游行示威,响应北平学生的救亡运动。一天,南宁初中与我姐姐同班的高年级学生黄孔修到我家玩。责是我的同乡,他见我有点爱国思想,每个星期天,只要有空就来找我谈论国家大事,讲抗日救国.我与他交上了朋友,他劝我到南宁初中读书。我姐姐也主张我去南宁初中。于是1936年春我考进了该校。后来知道南宁初中的前身是广西省立第一中学,互925年就有共产党的秘密活动,校长陈勉总是…  相似文献   

10.
他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书画家,但不是学院派出身。他是民警队伍里的画家。这个书画家就是陈孟豪。出生于1952年的他,走上书画之路,可以说是“祖传”。外祖父是私塾教书先生,写得一手好字,其母亦是教师,也秉承了父亲的写字天赋,亦写得一手漂亮的楷书。在家庭的熏陶下,小孟豪读书前就喜好在纸上涂鸦,读书时老师对其字赞不绝口,素有“写字大王”之称。小学六年级正当孟豪书画搞得红红火火之际,“文革”开始了。学生们都放羊似的回家不读书了,于是整天玩打弹子、捉蟋蟀、刮香烟牌子、顶橄榄核子等,从早玩到黑,不亦乐乎!曾当教师的母亲见儿子如此浪…  相似文献   

11.
芊沛 《今日上海》2014,(6):16-19
六一节来了,让我们重读一首感人小诗:“你或幸运/发现宝藏/黄金成堆/珠宝满堂/你我比来/仍是我富/因有慈母/为我读书。”这是美国诗人史斯克兰·吉利兰所创作的。一句“因有慈母,为我读书”震颤人心,与世俗的财富相比,听妈妈读书何尝不是一种千金难买的幸福?  相似文献   

12.
“掩耳盗铃”,怎么讲?倒没仔细想过,因为一向不求甚解。陶渊明,他的诗,没法学,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学不了,所以,就学他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吧。其实,什么叫“甚解”,我压根儿也不甚解。还是从郭沫若那儿听说,指过分求深之解。《现代汉语词典》是面向一般读者的,应该没有刻意求深之病了。那上面的解释是:“把耳朵堵住去偷铃铛,比喻自己欺骗自己”,似乎简单得很。  相似文献   

13.
王宪章,原名启贤,苗族(属苗语中部方言),清末贵州兴义府鲁沟人(今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普坪区鲁沟公社),生于1888年,①1914年遇害,仅二十七岁。王宪章行五,现在他家乡的苗族人民还亲切地称他为“五首领”。他“体貌魁梧,喜任侠,”“幼偁跅弛”②“性激烈,每面斥人非。”“勇敢善战”。③王宪章在十几岁的时候,考进兴义府城(即今安龙)新办的中学读书。当时学堂备  相似文献   

14.
周恩来在读小学时,校长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有的回答:“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的回答:“为明礼而读书。”周恩来则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在给一位同学的留言中写到:“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之时。”在中学时期他写过  相似文献   

15.
我叫他哥     
对丈夫的称呼自然很多,什么“先生”、“老公”啦,“当家的”、“亲爱的”啦,“娃他爸”、“孩他爹”啦等等。而在我的眼里只有“哥”。 结婚这些年,我一直喊他“哥”。不熟悉的人,听了以为我们是兄妹;认识我们的人,开始总觉得“歌”或“鸽”是他的别名,不然,有几个妻子对丈夫喊哥喊得那么顺嘴的,张口闭口哥、哥、哥!明白后,新老朋友总不忘笑着问一句:“你为什么叫他哥呀?” 我喊他“哥”,不仅是因为他一米七六,我一米五八,以高低论大小。更重要的是他对我体贴、呵护、忍让,完完全全一个大哥哥的  相似文献   

16.
【多读“无用之书”】李浴洋:陈老师,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很高兴可以就“读书”这个话题和您做一次访谈。关于“读书”,您先后写过《书里书外》《书生意气》《漫卷诗书》《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与《读书是件好玩的事》等。我注意到,从1990年代开始,差不多每年的“世界读书日”,您都会应邀撰文或发表演说来谈“读书”。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的魅力、吸引力,与他的人品和学识是分不开的。学识从哪里来?“学而知之”也,先得多读书,读好书。  相似文献   

18.
在香港商界,近些年出现了一颗十分耀眼的明星,引起了众多人的瞩目。他就是已故“船王”包玉刚的二女婿、国务院港澳办和香港新华分社聘任的香港事务顾问吴光正先生。他出身名门,父亲吴绍磷曾留学德国,获得工程学博士,吴光正对身为建筑师的父亲十分崇敬,以做像父亲一样敬业的人为荣。他常骄傲地说:“我父亲在德国学习时,考九门功课,门门都是100分,这个纪录到现在也没人打破过。”吴光正从小对自己的要求就很高,他在香港读完小学和中学后,就到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读书,主修物理学和数学。他热心参加学校的社会活动,一直是…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学识渊博的学问家、诗人和书法家。孜孜不倦的读书生活伴随着他革命的一生。他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他从学生时代起就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0.
《时事报告》2010,(6):79-79
“读书不仅长了知识,提高了效益,还能得奖,这一举几得的事何乐不为呢?”山西省绛县吉峪村村民李小怀拿到奖品时高兴地说。他在本村举办的第六届“农科杯”有奖读书活动中获奖,奖品是一台价值100多元的农药喷雾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