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边界与领土争端是柬泰关系中的未愈伤口.历史上,柬埔寨与泰国之间,国界与疆域曾多次互有伸缩进退,为此结下了历史宿怨.现实中的柬泰边界与领土争端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对位于柬泰边界上的柏威夏寺归属的争端.边界问题动辄在柬泰两国关系中掀起轩然大波,甚至流血冲突,严重影响双边和睦,破坏地区稳定,危害和平建设.在全球化背景下构建和谐世界的今天,和平解决边界与领土争端应该成为柬泰两国与国际社会的共识.  相似文献   

2.
睦邻外交政策与中国-东盟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由于历史的和国际环境的原因,中国与一些周边国家曾经有过许多的恩恩怨怨,甚至兵戎相见.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之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迅速改善,经历了从解决边界纠纷到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及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各个发展阶段.这是中国睦邻外交政策实践的结果.在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的过程中,中国与东盟关系极具典型意义.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迅速发展,东盟与中国成为好邻居、好伙伴和好朋友.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已证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相似文献   

3.
九一一事件以来美国与东盟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曹云华 《当代亚太》2002,(12):36-41
最近,美国重新加强了与东盟各国的双边军事与安全合作,还与东盟建立了反恐联盟.东盟国家也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努力改善和加强与美国的关系.原来与美国不太合拍的印尼和马来西亚也对改善与美国的关系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  相似文献   

4.
二战初期和日据时期前期,马来亚印度人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在与日本人的互相利用下,马来亚印度人的独立运动兴起.马来亚印度人参加独立运动,有着复杂的现实因素.独立运动期间,印度人与日本人之间产生了矛盾与分歧;印度人内部也存在分裂与内斗.日据时期后期,印度独立同盟和临时政府对马来亚印度人的领导和统治变得日益暴虐.马来亚印度人的独立运动是一场失败的民族主义运动,它的性质较为复杂,不过还是具有较为强烈的正义性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生祥 《德国研究》2004,19(2):19-24
2002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欧盟首脑会议,正式宣布东欧12国为欧盟正式成员.这样,欧盟实现了第5次扩大,一个大的欧洲即将产生.欧盟各项法律与政策的逐渐统一,为欧洲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平台.其中,对文化多样性与平等性的维护与发展,不仅为欧盟的东扩开拓了理念与概念空间,而且为未来"大欧洲"社会的形成与融合创造了条件.本文从"大欧洲"文化的理念、概念与实践三个方面对未来欧洲社会的前景进行了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力图从理论上寻求一定的文化建构与探索.  相似文献   

6.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数量众多,发展迅速,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总会组织是华社力量的凝聚者与组织者,在华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总会组织典型代表的隆雪华堂,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演变与创新,管理日益科学化与制度化.华堂注重华社与社会民生问题,倡导公民社会,在传统中华文化的传承、促进中马关系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美国出于政治和经济需要提出了"发起东盟事业倡议"计划,其实质是美国准备与东盟国家签署一系列的自由贸易协定.美国与东盟关系中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中国因素".美国"发起东盟事业倡议"是要巩固美国在东盟的存在,抵消中国的影响.在东盟的对外经贸关系中,美国占据重要地位.美国希望借助"发起东盟事业倡议",与东盟国家签署一系列自由贸易协定,来进一步扩大与东盟经贸关系.新加坡是东盟国家和亚洲国家中第一个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目前美国还正在与泰国和马来西亚进行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本文的目的是通过这一情况的介绍使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相似文献   

8.
在《薄伽梵歌》中,黑天为劝导阿周那参与战斗,提出数论哲学、吠檀多哲学与瑜伽哲学三位一体的哲学理论与宗教思想.他一方面肯定了万物源于梵的平等思想,另一方面又借助数论中原人与原质的二元区分与原质三性解释种姓制度的由来.于是产生了平等的本体论与不平等的道理伦理安排之间的紧张关系.20世纪的提拉克、阿罗频多、甘地和安培德卡尔都对《薄伽梵歌》中的平等观与种姓制度进行过讨论.除安培德卡尔全然批判《薄伽梵歌》与种姓制度外,提拉克、阿罗频多与甘地都主张种姓制度最初仅为社会分工.提拉克从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支持履行种姓达摩;阿罗频多认为个人应依其天生本性,遵循自法,超越三性的束缚实现精神圆满;甘地主张对种姓制度做完美道德的诠释,呼吁通过道德提升来解决种姓制度带来的问题.他们试图通过个人本性与品质的不同来构建一种存在差异但并非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从而消除《薄伽梵歌》中平等观与种姓制度之间的紧张关系.但这类诠释以一种想象的理想种姓制为基础,或许只是对传统的一种美化解释.提拉克、阿罗频多与甘地对《薄伽梵歌》与种姓制度的解释在独立前有利于团结民众反抗英国,但在独立后相较于通过宪法保障公民平等权与自由权的做法,则显得非常保守.  相似文献   

9.
美国国会图书馆第一次系统的俄罗斯馆藏开始于1906年的"尤金馆藏".此后,通过各种渠道定期地收购俄罗斯或与俄罗斯相关的资料.国会图书馆秉承全面、普遍的馆藏原则,受政治变化影响较小.俄罗斯馆藏的丰富与发展,也与20世纪直到今天的历任馆长的推动密切相关.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俄罗斯馆藏的形式和内容也日益丰富和多样.展望未来,国会图书馆将继续充满兴致地收藏来自俄罗斯和与俄罗斯相关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东盟与欧盟关系三十年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在其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与欧洲联盟(欧盟)的联系与合作.2007年是东盟建立40周年和欧盟成立50周年,同时也是这两个区域合作组织正式建立关系30周年,回顾和展望东盟与欧盟之间关系的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30年来,东盟与欧盟的关系虽然经历过诸多曲折,但基本上是处于不断调整和加强的状态.特别是随着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加快,东盟与欧盟关系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正在步人一个新的阶段.本文拟回顾东盟与欧盟30年来双边关系的发展历程,探讨东盟与欧盟关系发展的特点,并对东盟与欧盟关系今后的发展前景做出一些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11.
一<三国演义>与韩国清唱的结合 朝鲜初期传入并与韩人息息相通的<三国演义>与韩国的清唱结合了起来.虽然与<三国演义>相似的作品很多,但韩国清唱仅选择了这部作品.这是因为该作品用韩国清唱表演所指向的世界观与其他作品有所不同,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结合.原因是什么呢?以下就从这一提问开始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西方学术界开始进一步反思学术研究方法与理论的去殖民化与去西方中心化.作为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越南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实践为西方研究的学科去殖民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思路.本文将批判性地回顾西方越南研究的学术史,分析在东方学、区域研究框架下,国际权力格局、意识形态等因素对越南研究的影响、视角偏差和伦理困境.本文认为,学科去殖民化的进程推动了西方越南研究模式的变革,从国家直接干预的区域研究转向为多元的跨学科交流平台,丰富了西方越南研究的议题、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质量.虽然意识形态对立和西方中心的社会理论持续影响西方越南研究,随着学科去殖民化与跨国学术交流的进一步深入,西方越南研究呈现出新的反思与发展趋势.结合西方社会人文学科去殖民化的思潮,西方越南研究个案体现出区域国别研究作为一个学科的优越性与潜力.立足本土视角,区域国别研究可为跨学科、跨区域与跨平台的交流提供空间,挑战西方认识论霸权.  相似文献   

13.
再论东南亚的民族文化与民族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民族共存具有多文化并存的内在含义,文化上的相互容忍与适应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在此情况下,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民族国家对外抗争强权.另一方面,文化上的相互歧视与排斥导致民族矛盾与冲突.在此情况下,民族主义的矛头转而对内,亦即一国之内各族间的相互排斥.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特性,但民族国家内的各族文化也存在着共性.强调共性同时又承认各自的特性,易于培育出一致对外的聚合型民族主义;过分强调特性而忽略共性,则易于导致内哄内斗的离散型民族主义.在东南亚,民族文化的双重性与民族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内在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国与东亚国家文化交流的特点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地区文化发展史,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各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传播、碰撞、融合和不断创新的历史.东亚文化发展与交流的主旋律是相互交汇和融合.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东亚地区必然出现一个文化建设崛起与文化交流发展的高潮,而当代东亚地区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迅速发展,已成为促进东亚各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动力.文化交流是各国人民友谊日益增长的基础,和平交流与双向互动是中国与东亚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特点.当代中国与东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呈现多渠道、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和机制化的新局面和新特点,其发展前景是无限广阔的.  相似文献   

15.
赵刚 《当代亚太》2004,(10):19-23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战略研究界在对华关系上主要有遏制和合作两种观点.这两种观点在美国对华关系中都有所表现.九一一事件后,出于打击恐怖主义的共同需要,中美关系有所改善.但双边关系中的敏感问题仍然存在.未来的中美关系仍将曲折发展,合作与竞争、利益与分歧并存.  相似文献   

16.
论东北亚经济共同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亚经济共同体"可以定义为"东北亚地区各国在经济上互相合作、互相融合,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化组织".它与目前功能性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相区别,两者是并存而非包容的关系.建立东北亚所有国家参加的经济共同体的条件较难成熟,中日韩三国必须先行一步.因此,东北亚经济共同体从近期看,就是中日韩经济共同体.东北亚经济共同体与东亚共同体可以同时推进.另外,构建东北亚经济共同体时必须考虑到如何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实用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话--评《死者的民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有中 《美国研究》2001,15(3):133-143
从表面上看,把实用主义和儒家思想并置,这不仅是一个时间上的错误,而且是一个空间上的错误.实用主义是一个极其现代的哲学思潮,它一般被公认为美国文化的基本价值体系,虽然现实中的美国社会与哲学意义上的实用主义并不能一一对应.而儒家思想几乎与中华文明一样古老,它虽然已不再享有往昔的荣光,却早已化为中华民族的喜怒哀乐.然而,思想史上的事件常常具有戏剧性,最古老的常常能与最现代的共鸣,东方的常常能与西方的沟通.实用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话当属这样一种典型的文化史景观.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东盟经济的互补和竞争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勤 《东南亚研究》2004,97(3):4-10
长期以来,中国与东盟经济的互补和竞争关系一直是颇有争议的问题.中国与东盟经济之间的互补和竞争,是决定和制约双边经济关系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各国要素禀赋、产业结构以及比较优势的演进,双边经济关系发展中的互补与竞争呈现出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发生的俄格军事冲突对俄罗斯与西方大国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同一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也使得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受到巨大考验.这两场看似没有联系的重大危机都表现出俄罗斯在危机形势下不甘示弱的态度,也折射出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之间合作与竞争的复杂状况.所谓"危机政治经济学"强调的是,无论是摆脱军事冲突,还是金融海啸式的危机,大国间的合作将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进程将导致传统村落共同体的解体与巨大社会变迁.引导乡村社区的整合与重构,摸索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必要的.朝鲜族乡村社会在城市化进程中经历了巨大社会变迁.为了克服社会变迁带来的阵痛,朝鲜族社会自发组织起集中村建设运动,通过集中村的形式实现就地城镇化的道路.尊重经济结构形式与社会共同体形式之间关系的规律,成为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社区重构的关键因素.集中村建设经验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乡村社会,具有启示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