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支部生活》2013,(1):50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访华。在尼克松访华的前几天,一个集装箱从美国运输机上秘密卸下并安放在首都机场。这是中国人从未见过的活动型卫星地面站。在尼克松访华期间的一天,周恩来陪同尼克松一起看当天中美活动的录像。尼克松对周恩来说,现在美国人民也坐在电视机旁看我们今天的活动情况。他指着身边美国国防部安全军官手中拎着的黑皮箱(即微型活动卫星地面站的终端)说:"从我踏上中  相似文献   

2.
《福建党史月刊》2016,(9):63-64
1972年2月,尼克松首次访华,结束了中美两国隔绝20多年的状况,揭开了中美关系新的一页.1974年8月9日,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美国对中国政策由此后退.尼克松遭到蔑视,蒙受耻辱,辞职后深居简出.  相似文献   

3.
<正>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双脚踏上北京首都机场,开始了举世界瞩目的访华之旅,中美关系随之解冻。尼克松访华,中美高层直接对话,打破了中、苏、美三个大国相互抗衡、互相制约的平衡,表明中美两国为了战略上的共同利益,存异求同,开始联合抗苏。鉴于中美高层接触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性,为使尼克松访华顺利,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原因,中国政府在毛泽东的主导下,煞费苦心作了一系列神秘而富有戏剧性的铺垫。  相似文献   

4.
李之平 《当代贵州》2010,(16):55-55
<正>茅台酒是国酒,它的外交历史由来已久。建国几十年来,最著名、最有外交意味的大概就算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那次了。周恩来会饮酒,酒量不小,但十分节制。在外交场合,周恩来常以酒作为调节、活跃气氛的话题。无论是日内瓦会议,还是尼克松访华、田中访华……凡举行国宴,周总理都用茅台酒招待宾朋。1971年,美国的基辛格奉尼克松之命秘密访华。  相似文献   

5.
1972年,尼克松“跨越太平洋”访问中国,并签订《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标志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在访华期间,尼克松受到毛泽东的接见。这次会晤使尼克松喜出望外,因为当时毛泽东身体状况不好,原定会谈只有15分钟,但这次会晤却延续了将近1个小时。然而4年之后,已经下台而且在美国声名狼藉的尼克松再次访华时,毛泽东已是颤颤巍巍,说话都不清楚,却又同尼克松会谈了1个小时40分钟。  相似文献   

6.
1972年2月上旬,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计划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当中,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美国总统来访,各方都给予了高度重视。2月7日前后,正值我国春节前夕,美军的一艘核潜艇,以通过琼州海峡的一艘商船为掩护,紧贴着商船的尾部,悄悄进入琼州海峡,其意图有三:一是进行不法的侦察活动,二是在尼克松访华之前试探我军对美军的态度,三是制造事端挑起冲突,进而破坏尼克松的访华计划。  相似文献   

7.
正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周总理让我以他的助理名义参加了会谈。1972年1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黑格一行18人(包括白宫发言人齐格勒)来华为尼克松总统2月访华作技术安排。齐格勒提出,在尼克松访华期间,随行的大批记者将通过通信卫星播发电视、图片、电讯等,请中国政府给予方便。  相似文献   

8.
正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人民都以各种形式纪念周恩来。对于如何纪念周恩来,作为"挚友兼爱妻"的邓颖超有着明确的指示,也有着具体的做法。"不需立纪念碑,搞什么仪式"1976年2月22日,正在访华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和夫人特地前往中南海西花厅拜访邓颖超。尼克松说:"我正在想如何才能正确地纪念周总理。我相信他不会喜欢立一个  相似文献   

9.
朱洪 《党史文汇》2000,(3):24-25
第一次拜会黄镇初次见到尼克松,是在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吊唁仪式上。这时的黄镇和尼克松近在咫尺,但因为当时中美的特殊关系,两人相见不相认。黄镇和尼克松相会巴黎的一个月后,即1970年12月,毛泽东在会见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时明确表示:欢迎尼克松总统访华,亲自同他商谈解决中美之间存在的问题。1972年3月,尼克松访华。1973年2月,黄镇被任命为中国政府驻美利坚合众国联络处主任。1973年5月30日,飞抵华盛顿的第二天黄镇去拜访尼克松总统。位于宾夕法尼亚大街1600号的白宫,是美国历届总统的官邻和办公处所。它是一座白色墙壁的…  相似文献   

10.
正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人民纷纷以各种形式纪念敬爱的总理,表达沉痛的哀思。对于如何纪念周恩来,作为周恩来"至友兼爱妻"的邓颖超有着明确的指示,也有着具体的做法。"不需立纪念碑,搞什么仪式"1976年2月22日,访华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和夫人特地前往中南海西花厅拜访邓颖超。尼克松说:"我正在想如何才能正确地纪念周总理。我相信他不会  相似文献   

11.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双脚踏上北京首都机场,开始了举世瞩目的访华之旅,中美关系随之解冻.尼克松访华,中美高层直接对话,打破了中、苏、美三个大国相互抗衡、互相制约的平衡,表明中美两国为了战略上的共同利益,存异求同,开始联合抗苏.鉴于中美高层接触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性,为使尼克松访华顺利,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原因,我国政府在毛泽东的主导下,煞费苦心地作了一系列神秘而富有戏剧性的铺垫. 毛泽东采纳四老帅联美抗苏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叶介甫 《党史博采》2009,(12):32-35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会谈时,尼克松表示承认美国间谍约翰·托马斯·唐奈和理查德·乔治·费克图在中国犯了罪,要求中国政府宽大处理,释放关押在狱中的二犯,并为二犯减刑深表谢意。尼克松还说:"唐奈老母亲76岁了,她希望死前能见到儿子。费克图在狱中患有疾病,亲人希望他早日回家团聚。"周恩来总理从人道主义出发,答应了尼克松总统的请求,指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外交部和有关部门释放了唐奈和费克图。本文详细记录了破获这一间谍案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3.
<正>一波三折的建交历程1972年2月尼克松的破冰之旅宣告了中美两国长期隔绝与敌对态势的结束。尼克松访华结束临走时,曾向中国领导人发出邀请,希望能在美国与毛  相似文献   

14.
四、中美建交对台湾的影响 1969年10月,尼克松在联大公开表示愿与中共谈判。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来华访问。7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驱逐台湾政府,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力。1972年2月27日,中美公布尼克松访华的《联合公报》。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病逝,它标志着一个时  相似文献   

15.
《福建党史月刊》2013,(1):40-40
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总统尼克松开始检讨美国的对华政策。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敏锐地觉察到了美国的变化,抓住时机发起了“乒乓外交”,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拉开中美关系解冻的序幕,此后又向尼克松总统发出了访华邀请。  相似文献   

16.
1972年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之际,毛泽东赠给他一首诗:老叟坐登嫦娥奔月走马观花  相似文献   

17.
正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在机场,尼克松大步向前,向前来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主动伸出了手。后来,这位美国总统在回忆这一场景时写道:"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而这一天,距离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过去了22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开国大典的当天,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就明确宣告:"本政府为  相似文献   

18.
孟红 《世纪桥》2005,(7):8-11
引子1972年2月21日,一个春意萌动的特殊日子。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从大洋彼岸飞抵北京,开始了他后来被称作“改变世界的一个星期”的中国之行。此行成功地打破了中美关系二十余年来的坚冰。这次访华期间的某一天,在正式会谈的间隙,周恩来陪同尼克松在钓鱼台国宾馆散步。在随意笑谈之后,尼克松忽然话锋一转,说道:“我这次访华还有一项日程,那就是向总理阁下提出一个历史问题。”说着,将恳切又带有一丝狡黠的目光投向周恩来。  相似文献   

19.
徐振光  孙芹 《党建文汇》2002,(10):21-21
1971年7月16日,中美两国同时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华。中国总理周恩来很快就约见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罗博,详细介绍中方与基辛格会谈情况,说明中国邀请尼克松访华的想法和对美国的政策,说明这是中美之间的“谈判升级”,是美国“找上门来的”。特别强调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基本原则不动摇,不会拿原则作交易。阿大使回国汇报返回北京时.  相似文献   

20.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中美关系的大门豁然开启。但由于种种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脚步显得十分沉重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