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郑智航 《法学论坛》2012,(4):154-160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调解制度经历了"着重调解———自愿调解———调解优先"的过程。在着重调解阶段,法院具有动员人们参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法律现代化的进程,消解经济发展带来的民众脱离政治依附性的离心力的政治功能;在自愿调解阶段,法院具有进一步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法律现代化这一基本方向的政治功能;在调解优先阶段,法院具有重新恢复民众对于社会现代化和法律现代化信心的政治动员功能。  相似文献   

2.
第一,调解是人民法院的民事诉讼活动,是法律赋予人民法院的一项职权。具体来说: (1)法院调解又称诉讼中调解,与诉讼外调解不同。一是诉讼外的调解无论是哪种形式,都不具有诉讼性质。而法院调解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当事人协商解决纠纷,结束诉讼,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审结民事案件的制度;二是法院调解是人民法院和当事人进行的诉讼活动,由法官主持,是人民法院审理活动和当事人活动的结合;三是法院调解协议,经法院确定即具有法律效力。 (2)法院调解必须依法进行。 (3)调解协议具有法定形式,经法定程序才能生效。《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九条规定: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调解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  相似文献   

3.
3月2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人民法院在浦寨边贸点召开服务中越边民法律讲座,凭祥法院艾静院长、凭祥法院各业务庭庭长、浦寨边贸点湖南、广东、浙江、福建四大商会代表和边民代表参加了讲座。这是凭祥市法院设立边境司法调解室以来出现的动人一幕。  相似文献   

4.
朱振安 《中国审判》2012,(3):98-101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法院受理的该类案件数量也日益增多。为提高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效能,绍兴市各基层法院自1999年以来做了大量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从设立"交通巡回法庭"到"常驻式交通事故法庭",走出了一条以调解结案为主要方式、法院法律服务前移为特征的快速  相似文献   

5.
法院调解优先的冷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喜莲 《法律科学》2010,28(2):12-20
近年来,法院调解作为维护和谐社会的一项司法政策被强化,并被推至优先地位。但是,强化调解可能形成义务人无需充分履行义务的期待,导致久调不决的现象发生,降低了诉讼效率;强化调解所营造的使权利人让步的"囚徒困境"会折损诉讼公正,会使人们的法律虚无主义意识蔓延。与此同时,调解优先使法院在司法实践中也陷入困境,即法院调解优先与民事诉讼以审判为中心的程序构造相背离,使法官在民事诉讼程序中无所适从;而且加剧法院调解能力下降与追求高调解率之间的矛盾,并使"强制调解"再次成为司法垢病。为使调解回归应有状态,我们必须尊重调解和审判的特点,消除二者非此即彼的对立状态,寻求二者共同发展的契机。唯有如此,才能完善民事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发挥调解和审判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唐云峰 《律师世界》2001,(10):39-39
一、仲裁法颁布前我国民商事裁判制度在仲裁法颁布前,我国解决国内社会冲突和纠纷的裁判制度主要是以法院审判为中心的一整套司法制度、行政机关按照行政法律程序裁处纠纷的制度包括行政复议、行政裁决、行政调解、行政仲裁等形式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调解主要指人民调解,就民商事纠纷而言,也就是诉讼、行政仲裁、民间调解三种方式。其中,仲裁不是作为一次独立的法律制度而存在,而是属于行政裁决的一部分涉外仲裁除外;而民间调解又不是独立的裁判制度,不具有法律上判明是非的裁决权,往往依赖于其他裁判形式或是其先行程序或必经程…  相似文献   

7.
杨煜 《法学》2004,(3):124-128
这是我国首例域名持有人因不服国际域名争端解决机构作出的转移域名裁决 ,而向法院提起的民事诉讼。该案特点在于争议域名是后缀为 .com的国际域名 ,原被告间的域名纠纷已由ICANN① 所认可的争端解决机构之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仲裁与调解中心作出裁定。结合案情 ,本文主要从WIPO仲裁与调解中心、ICANN有关规则的性质出发 ,分析WIPO仲裁与调解中心所作裁决的性质 ,进而分析这类案件的受理、管辖、法院的审查范围 ,及法律适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法院调解,又称诉讼中调解,是指在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自愿依法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一种诉讼活动和结案的一种方式。由于共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心态和民间调解习惯的强烈影响,以及民事案件的固有特点,我国无论大陆还是台湾民事诉讼立法都对法院调解甚为重视,均以专章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海峡两岸由于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大相径庭,法院调解制度也相去甚远。本文拟就海峡两岸法院调解制度作一简要的比较研究,旨在促进海峡两岸人民之间的交往和法律文化的交流,以及彼此吸取对方立法中先进、有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信息14则     
《人民调解》2020,(2):62-64
浙江成立省级行政争议调解中心2019年12月31日,浙江省举行行政争议调解中心揭牌仪式。该中心是浙江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设立,分别在省法院和省司法厅挂牌,由调解主办人或特邀调解员对行政争议进行协调化解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专门平台。中心成立后,对于向浙江省政府和集中复议的省级部门申请行政复议、向省法院起诉的行政争议,承办人或承办法官将引导申请人或原告借助行政争议调解中心进行调解,以推进更多的行政争议得到实质性化解、减少行政案件诉源。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称诉讼调解,主要是指在法院审判人员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争议民事权益进行协商,或者通过协商达成一定协议的行为.在进一步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今天,深入研究我国现行的诉讼调解制度和诉讼调解的司法实践,对于完善诉讼调解法律规范,保障自愿、合法调解原则的实现,改进办案方式,提高办案效率,使诉讼调解更有效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诉讼调解存在的问题诉讼调解虽然在共和国时期的民事审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由于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民法院对诉讼调解存在片面的认识,过分强调了诉讼调解的积极作用.在把诉讼调解写进民事诉讼法后,又因法律规定太原则,故缺乏可操作性.因此,  相似文献   

11.
李浩 《法学研究》2011,(4):120-135
“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法院调解应当遵循的原则之一,确立这一原则是为了保障司法调解的公正性。这一原则当下正受到理论和实务界的强烈质疑。我国是以法院为中心规定诉讼调解制度的,法院调解并非诉讼上的和解。调解在性质上仍然是法院的审判行为,调解与判决一样都是完成民事诉讼法所规定任务的手段,加之当事人期待接近裁判的调解结果以及调审合一的程序模式、法院调解的经验教训,这一原则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具有理论和实践的依据。法院立案调解、对事实存疑案件调解所取得的成功,均不能成为否定该原则的理由。除非将法院调解置换为诉讼上和解,否则继续保留这一原则就有充分的理由。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审判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改革陈旧的工作方式,探索适应改革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审判方式,这是摆在法院审刑工作面前的重要课题.经济纠纷调解中心正是适应这种形势产生的一种方便、快捷的工作机构.虽然目前它尚不成熟,有待子进一步完善,但几年来它所显示出的良好效果是肯定的.本期“热点问题研究”刊登的文章《论经济纠纷调解中心的规范化》,就是从调解中心的特点、工作的基本原则、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系统、全面地对经济纠纷调解中心进行了探讨.文章观点明确,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3.
婚姻案件举证难、争执大、处理结果对家庭影响大,这给法院的审理带来了不便,草率地判决离与不离的做法会造成当事人不满、对立情绪大,上诉、上访率高。针对这种现状,在诉讼调解得到重新认识和定位的今天,如何运用调解来化解当事人的冲突情绪和紧张的人际关系,是法院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为贯彻婚姻案件的调解原则,笔者认为,可以设立缓和期,抓好庭前、当庭、庭后的三段调解法,以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一、设立缓和期三段调解法的理论预设、现实回应及法律依据婚姻案件中的调解是以调整、恢复人际关系为主要宗旨,谋求纠纷的圆满解决。所以婚姻案件中的调解若按功能为标准进行划分的话,其类型既可归入  相似文献   

14.
经济纠纷调解中心(下称调解中心)五年前面世后,现在几乎在全国各地区法院普遍开花.不可否认,调解中心在某些地方、在某些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然而,在大力贯彻执行民事诉讼法的情况下,调解中心蜂涌而上,适用某些“准程序法”是不妥的.它弊大于利,影响了民事诉讼法的严肃执行,干扰了法院依法办案的正常秩序,主要原因如下:1.“调解中心”扰乱了有关管辖的法律规定.关于管辖的规定,是民事诉讼法中极其重要内容,是法院内部分工及权限.只有按民事诉讼法管辖规定来受理案件,才能使诉讼活动繁而不乱、有序进行,并便于当事人诉讼及法院正确、合法、及时地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从而提高诉讼效益.现许多调解中心受理经济  相似文献   

15.
全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论述了法院调解制度的产生;分析了法院调解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与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的不适应以及理论上对法院调解的一些争议;对如何逐步完善法院调解制度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的社会形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民事诉讼中法院调解原则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诉讼中的法院调解 ,被确立为一项基本原则 ,但在法理上和实际执行中 ,都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法院调解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体现了人民法院为人民服务的本质 ,但它只是一种工作方式和审判作风 ,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民法院的审判机关的属性。法院调解上升为基本原则 ,法律科学依据不足 ,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对之进行深刻的理性反思 ,促使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 如何理解我国法院的调解制度   法院调解是指在人民法院审判组织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协商,达成协议,经人民法院认可后,终结诉讼程序的诉讼活动。按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法院调解的两方面含义: 1是指审判人员在审理过程中对当事人进行的法律讲解及对当事人的思想进行疏导工作; 2是指审判人员引导双方当事人进行平等协商最终达成一致协议终结诉讼的活动①。从上述含义中,我们可以对法院调解制度的性质作如下理解: 1法院调解是在法院受理案件之后判决作出之前进行的一项活动; 2审判人员在调解过程中居于主导地…  相似文献   

18.
国际生态仲裁和调解法院,简称国际生态法院,是一个非政府组织。1994年11月,一批倡议成立该法院的法律专家在墨西哥的墨西哥城举行会议,宣布成立该法院,并通过了法院章程和程序规则。有来自24个国家的29名国际生态法专家担任法官。法官们选举墨西哥的一位法学家为法院院长、西班牙的一位法学家为副院长。法院的总部设在墨西哥城和西班牙的圣塞瓦斯蒂安。根据章程,国际生态法院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为国际社会解决生态争端提供服务:(1)应有关各方的请求,通过对“紧张”势态的生态法律分析,对双方提供法律咨询;(2)对争端各方进行调解…  相似文献   

19.
完善法院调解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法院调解制度程序设置上的主要问题及其负面影响程序的价值就是确保实体处理的公正,程序不严格是法院调解制度的主要弊端。一是庭前调解的规定不合理。从法理上看,法律关系明确、事实清楚的民事案件适合调解,但在审判实践中,对什么是法律关系明确、事实清楚的认定...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在现实中存在着一系列困境。而ADR制度作为解决纠纷的有效手段,既符合我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又在解决纠纷方面具有一系列优势。因此本文提出可以借鉴ADR制度来改造我国的法院调解制度:首先,设立独立的调解法官;其次,完善相关的调解规则和程序;最后,建立多样化的纠纷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