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孟子、司马迁都认为六经之一的《春秋》是孔子所作,孔子也自诩:"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春秋》乃人主之学,孔子之后解释《春秋》的流派有多家,著名者如《春秋》左氏学、《春秋》公羊学、《春秋》谷梁学等。《春秋》治政大义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得以诠释,但《春秋》诸学中以民为本的仁政阐释始终是其主流,特别是左氏学、公羊学,对我国古代的仁政传统的生成、传播与深化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我们今天的政德建设也有不少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孟子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这一命题关涉到先秦中国学术的发展。春秋社会对王道精神的丢失,特别是对作为西周礼乐文明重要载体的《诗》、《礼》本质的背离,加剧了"礼坏乐崩"的程度。而《诗》、《礼》之类的说教对于当时酣战中的诸侯已失去意义,晚年的孔子遂将王道之思寄于鲁之史记旧闻,从而创造性地开创了中国学术的新局面。孟子称《春秋》"其文则史",有助于了解孔子与《春秋》的相关度,也有助于认识早期中国传统史学发展的范式。  相似文献   

3.
对《春秋公羊》学的评说是叶适评说经学典籍及其学派的重要内容。叶适对《春秋公羊》学的态度是基本否定的。他认为:《春秋》三传,唯有《左传》有其实,《公羊传》则是"空言"的浮妄之说,故多不合于《春秋》之意;董仲舒作为《春秋公羊》学的最重要代表,其说肤浅妄意,他不是治而是乱孔子之书;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春秋》的论说,本于董仲舒,故多不得《春秋》之旨。叶适的这些评说贯穿着以"实"反对"空"的根本观念,带有"六经注我"的色彩,这是叶适用以建立自己思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党的建设》2010,(12):54-54
曲阜是孔子的故乡,春秋时期,孔子在这里删诗书、修《春秋》,并首先开始私人讲学。据史料记载,在孔子辞世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旧居改建为祭祀孔子的庙宇,藏孔子的衣冠、琴、车和书,每年祭祀。从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用太牢之礼  相似文献   

5.
《党的建设》2011,(4):50-50
《春秋》是五经中最特殊的一本书,在流传的过程中,其独立性渐渐消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春秋》,杂在“春秋”三传中流传。这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都是后人诠释《春秋》之作,对书中的史实记载进行解释.故称之为“传”。  相似文献   

6.
<正>《春秋》的主要内容是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间鲁国史官的记载,据说孔子曾对它做了文字加工。《春秋》的记载比较简单,一般都是一句话简单交待事件基本要素,形式上很有些像现在的报纸新闻标题,所以王安石曾讥之为"断烂朝报"。因为《春秋》的这一特点,所以战国到汉初的人们就为它做了疏解,这就是所谓"《春秋》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公羊传》《谷梁传》以解释《春秋》个别字词的  相似文献   

7.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哲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理解和解决当今教育与社会问题、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论语》是孔子及其门人的教育和教学实录,孔子的教学活动和教育哲学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论是他在教学中倡导的学思行结合、诱导启发、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还是在学习中倡导的实事求是、持之以恒、虚心好学、谨言慎行等都对当下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正《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东汉班固时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据传,《左传》一书是以孔子所著的《春秋》为本,以具体史实做注而成的一部史学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左传》作者至今成谜,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是鲁国史官左丘明,现在一般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所著。《左传》全书共计35卷,在宋朝时被列入"十三经",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目,其中不仅记述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文献学家。孔子晚年除用于教学活动外,还致力于文献典籍的整理,他编纂的"六经",对我国影响较大,特别是《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  相似文献   

10.
儒家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孔子。孔子主张“述而不作”,所以他没有自撰的著作留世。他的种种言行被弟子们记录在《论语》一书中。“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在《春秋》乱世虽然没能扭转乾坤,但他的儒家学说却奠定了二千多年来大一统太平政治的基础。 在现当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儒家资本主义”的成功,《论语》等儒家经典由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圣经”变成了世界性的精神财富,成为管理学家、企业家们的随身智囊。  相似文献   

11.
不妨读读《论语》——兼读孔子的廉政名言□任树民孔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古今中外公认的文化伟人。孔子的德政学说,即今人常说的廉政内容与形象,为历代明君贤臣所师从。孔子对从政者的人品形象及其给社会风气带来的影响,有着一个生动的比喻。春秋时...  相似文献   

12.
话说廉耻     
廉与耻,是做人的根本.不廉则无所不取,无耻则胡作非为.人人均无所不取、胡作非为,天下岂能不乱?国家哪有不危?因此,我国历来都把廉耻问题看作是关系国家危亡的重大问题.《管子·牧民》篇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宋代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冯道传》也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维”就是网罟之纲,纲举目张.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宰相,他协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创立霸业,其治国经验之丰富,很少有人能及.欧阳修也曾任副宰相.他们均把廉耻与礼义比喻为国之四维,足见廉耻对治国的重要.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孔子,也曾论及廉耻问题.《论语·述而》中记载有孔子  相似文献   

13.
正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所蕴含的丰富政德思想资源有益于今天的政德建设。《孔子家语》是专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与《论语》相比,《孔子家语》内容更丰富。《入官》篇是《孔子家语》中的第二十一篇,记录了子张问孔子"为官之道"的问题。孔子就如何为官而达到"安身取誉"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回答。本文试对《入官》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论语》辞约义富,是记载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修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2014年3月25日,《论语》当选“在法国最有影响的十部中国书籍”之一。  相似文献   

15.
<春秋>具有浓厚的政治教化色彩,后世将其视为"礼义之大宗",原因即在于此.孔子借<春秋>之"属辞比事"以行褒贬、正是非,形成了"春秋教"思想.这一思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礼治名分、重德尚贤、恶战重民、知权时中等方面,其目的乃在于为其王道政治教化体系服务.孔子"春秋教"思想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们中国的伦理思想,虽然可从夏商周三代说起,但是从夏朝立国起始,直到春秋中叶,并无完整的伦理学著作保存下来。我们今日可知的第一个道德学家,无疑就是孔子;我们今日可见的第一本伦理学著作,便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所以历来都把孔子当作中国的“道德之祖”,甚至把孔子当作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7.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之间、诸侯内部君臣之间,整天处于打打杀杀、争权夺利之中,分不清哪是正义的,哪是非正义的。于是“孔子做《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为什么“乱臣贼子惧”,因为你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有了判断标准,孔子的笔说了算。其实何止孔子,那时侯凡是主管写史的太史官,  相似文献   

18.
“西狩获麟”是《春秋》学史上被重点阐发的要义之一。汉儒将“西狩获麟”与黜周王鲁进行联接,并认为孔子乃感麟而作《春秋》,西汉公羊家着力于从天人合一的角度为《春秋》这部先王经世之大法、礼义之大宗赋予一个更为崇高神圣的寓意,并主要凭借《公羊传》来阐明这部经典所蕴之奥义,从中关注政治秩序的合法性问题与礼法制度的变革存废问题。这一观点至宋儒基本被反动,宋儒关注个体生命的明心见性、成德成圣,企图对生命的价值、存在的意义、人格的增进及道德的完善等问题,并进而寻绎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考察孔府,表示要好好看看《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这两本书。主编杨朝明接受记者专访,详解两本著述内容、《孔子家语》和《论语》的关系,以及孔子和儒家思想研究在当下的意义等。《孔子家语》和《论语》的关联《孔子家语》和《论语》性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孔子当年教学的时候弟子各有所记,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的对话。但是《论语》是选出来的,如果说《论语》相当于孔子的语录的  相似文献   

20.
沧浪之水     
《沧浪歌》是春秋战国时期流传于楚地的一首著名民歌,作者已不可考。从《孟子·离娄》篇关于孔子曾听到孺子唱此民歌的记载,可知它在春秋末年即已广泛流传,后来又被载入《楚辞·渔父》篇。从《沧浪歌》的角度讲,《渔父》篇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翔实的背景。文中塑造了屈原与渔父两个典型人物形象,两人通过问答以遣辞寄意,他们秉持不同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